□甘肅省臨澤縣鴨暖鎮野溝灣小學 王希成
信息技術的普及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因此,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的融合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向和教學理念,從多方面改善小學數學課堂。事實上,若教師能認真地思考開展信息化課堂的教學內容,那么小學數學課堂將會達到不一樣的效果。本文據實際情況出發,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對如何變革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提出一些建議和看法。
小學數學課堂學習方式發生變革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教學設備的進步。信息技術與科學技術水平的飛速發展,教學媒體在當前教學活動中從教學輔助逐漸演變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因素。并且,教學設備的進步,不僅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還為教學效果的強化與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手段。因此,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學習方式必須緊隨教學設備的進步實現改革與優化。
其二,學習工具的多樣化。隨著智能設備的廣泛普及與應用,在當前,學生接觸知識、了解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這種學習工具與學習方式的豐富,在一定程度上便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與革新。在智能設備的輔助下,學生能結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自主地應用智能設備進行相關學習資料的收集與了解,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途徑不再僅局限在課堂之上,而是有了更為廣闊和自由的學習空間,在此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便會得到充分的調動與發揮,進而實現高效學習與深度學習。
其三,微課、慕課等新型教學模式的興起。這種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型教學模式不僅能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還能作為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共享教學平臺,從而在強化師生聯系的同時,更好地豐富學生的知識面積與教師的教學資源儲備,進而在優化教師教學方式的同時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使學生喜歡上學習小學數學。其中,利用信息技術呈現生活情境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生活情境能幫助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知識,加深學生的印象,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這一過程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將數學知識反饋到實際生活中的過程,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創設生活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主要原因在于這樣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沉浸在生活場景中,然而,傳統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情境創設不夠生動、形象,并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能起到的作用有限。但是,信息技術的加入能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可以用更加直觀的動畫或視頻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例如,在開展“四則運算”這一課時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個動畫,動畫的內容為“中秋節要為四位同學準備月餅,桌子上有四個盤子,每個盤子中放了三個月餅”,之后,教師可以暫停動畫,向學生詢問:“桌子上共有幾個盤子?第一個盤子中有幾個月餅?”學生會回答:“四個和三個。”這時,教師可以提出準備好的問題:“每個盤子放三個月餅,四個盤子一共放了幾個月餅?”因為學生經過簡單的思考能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時,教師就可以繼續播放動畫,動畫的內容為“一個人從四個盤子中依次拿出三個月餅,并整齊地擺放在盤子旁邊,并標注為12”。這時,乘法的計算過程就非常明確,之后教師可以在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如果有12 個月餅,將每三個月餅放進一個盤子中,可以放幾個盤子”和“有12 個月餅,平均地放到四個盤子里,每個盤子可以放幾個月餅”,這時,學生通過深度的思考能得出這兩個問題的結果,最終學生將得到的結果進行總結和整合,能了解到除法就是乘法的逆運算,同時,也能得出一個結論:因數=積÷另一個因數。
在互聯網時代,不同區域的學生能享受來自全國范圍的教學資源。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微課教學。微課教學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對知識講解的錄播,二是直播講解知識點。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常用的主要是錄制講解知識的視頻,并為學生播放視頻,其中,微課視頻具有時常短、邏輯清晰嚴密的特點。每一個微課視頻的時間不會超過十分鐘,能在學生接受范圍內結束知識的講解,使學生能更加高效地學習。另外,微課教學的開展也非常靈活,教師可以在課前、課上、課后開展微課教學,其中,教師就可以將微課視頻在上課前上傳的學習平臺上,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實現隨時學習的教學目標。微課視頻的上傳也為學生的復習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學生可以通過反復觀看視頻學習難以理解的內容。微課教學不僅針對本班級、本校學生,也能將微課教學資源分享到其他區域和學校,使教學資源實現最大程度的共享,學生也能利用互聯網學習和掌握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數學教師需要對互聯網的微課內容進行篩選,并根據現階段所學內容選取合適的微課作為學生課后復習鞏固的微課程。
對一些較為抽象的知識,學生通常很難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含義,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直觀,幫助學生理解。例如,教師在開展“圓”這一課時內容時,會涉及圓的面積這一部分內容,事實上,得出圓的面積公式是將圓進行分解后組合的過程,最終得出一個無限接近的數值。但是,對許多學生來說,理解這一過程非常困難,同時,這樣的過程進行實操也非常困難。所以,教師可以制作一個求解圓面積的動畫,動畫的內容為“平面中存在一個圓,一把剪刀將圓分兩個半圓,并分別將兩個半圓分成若干偶數等份,之后,將兩個半圓展開,每個半圓接近鋸齒形狀,之后,將兩圖形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近似長方形的圖形,長方形的寬標注為r,長方形的長標注為1/2×周長=πr,最后顯示圓的面積公式為πr2”,之后,教師也可以分別向學生展示將圓分成八等份和十六等份的全過程。通過觀察,學生能發現將圓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會越小,拼成的圖形就會越接近長方形。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充分地鍛煉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信息技術展示動畫內容時,教師可以融入一些互動內容,如在將半圓分成若干份再拼接起來后,可以讓學生積極展開猜想,這樣能更好地調動學習積極性,避免學生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動畫上,而忽視了對知識點的學習。
數學知識和思維息息相關,而小學生尚未形成獨立的思維方式。且小學生的記憶力更多停留在無意識記憶狀態,隨著年齡增加逐漸轉變為有意識記憶。因此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記憶所學內容,數學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開發與數學相關的簡單游戲,這可以豐富課堂內容,避免簡單、重復的練習形式讓學生感到枯燥和厭煩。例如,在學習“加減法”和“位置”的時候,可以將數字、符號和位置融合在游戲中,并用較為可愛的形象動物、卡通人物等進行標識,進而刺激學生對知識點進行記憶,形成從無意識記憶到有意識的記憶。在游戲鞏固環節,除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和所學內容,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更好的數學學習效果。除了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借以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知識點,還可以在游戲中設置激活學生思維的內容,例如,與大小數字相關的內容,在游戲環節可以這樣設計:“小熊有2 個桃子,分了一個給媽媽,自己想吃一個,但是還想給朋友小松鼠一個,那么小熊應該怎么辦?”在游戲設計時,可以盡量遵循答案的開放性原則,使學生能發散思維,達到激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在課前,教師要先進行資源整合,搜集與教學相關的資源內容。在課堂中則要利用學生喜歡的展示形式,合理運用教學資源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擴展其思維模式,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幫助學生就探究問題展開深入的思考,先幫助其分析問題來源于哪些方面,與哪些知識有關系,再引導其借助所學知識探索解決方案,從而在探究學習中掌握更多的知識點。
例如,在學習小數加減法相關知識時,教師要先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經常用到小數,學生則自由舉例。之后教師用展示電子課件,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生活中常用到小數的場合,這是對將知識直觀化的表現,也是對學生回答的一個補充和完善。之后,教師利用信息設備展示教材中的情境圖,讓學生自行找出其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學生通過觀察后會發現,已知條件有《數學家的故事》單價為6.45 元,《童話選》的單價為4.29 元,所求問題則是:買《數學家的故事》和《童話選》一共要花多少元?在了解了已知問題和所求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想要知道一共要花的錢數,需要用什么方法解答。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會回答道:“知道了兩本書的單價,想要求總和,就需要運用加法計算。”教師則要鼓勵其自行列出加法算式,并與同桌相互交流嘗試找出解答方法。這一過程中,學生會與其他同學展開探討,最終列豎式解答,得出最終結果為:6.45+4.29=10.74(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列豎式解決小數加法問題時,教師要提示學生注意小數點,通過電子課件舉例對比的方式,讓其明白列豎式要對齊小數點的原因,從而深入掌握知識點。
教師需要思考如何通過信息化教學提高和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思維邏輯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措施開展教學。第一,通過信息技術創設生活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第三,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直觀。第四,利用信息技術開發游戲,將所學內容融合到游戲中,使復習和鞏固知識變得有趣,進而達到優化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