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高新區茗景苑幼兒園 徐欣怡
傳統泥塑的造型質樸夸張,色彩淳厚,人物神態逼真,極具動感,有利于幼兒的觀察和欣賞,能激發幼兒的創作愿望。本文立足中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和發展可能,闡述了分階段、分步驟、比較式地引導幼兒感知傳統泥塑和分泥塑形的區別,體會泥塑作品的外形特點、色彩搭配、造型創新等特點,支持幼兒模仿和創造泥塑藝術品、發展藝術創想能力的策略。
傳統泥塑在漫長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始終散發著迷人的光彩,幼兒在泥塑作品面前的流連忘返,證明了這一藝術形式經久不衰的魅力。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時常自發地玩泥、捏泥的泥工游戲,幼兒流連忘返游戲,使教師感到他們執著探究藏著的對泥塑藝術的深深熱愛。當然,這時的幼兒尚處于對泥塑的自由探索期,他們僅僅是玩耍,還未意識到泥塑的藝術性和社會價值,引領幼兒走進泥塑世界的是幾本繪本。
在閱讀角的圖書里,幼兒看見了刊登著很多泥塑作品的圖書:憨態可掬的動物,形態各異的娃娃,形象夸張的古代人物、神話人物,作品的質樸和色彩的厚重,傳遞出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引起了大家的極大好奇。幼兒請教師讀出圖書里的話,得知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的名稱:泥塑。幼兒的反應十分直接且簡單:“就是和我們玩游戲一樣,用油泥、陶泥捏東西吧?”有的幼兒說:“用泥巴也可以的!我爺爺說喝茶的壺就是用泥巴捏成的。還有煮藥的罐子、我家里煲湯的罐子,也是泥巴做成的!我家里還有一個泥做的人,爸爸說那個是‘大衛’,不是繪本里的大衛哦!”
看來,泥塑作品正在走進幼兒的生活。從幼兒的表述來看,有不少經驗都來自西方藝術,其實,我國有著悠久的泥塑文化,了解、傳承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于是教師與幼兒討論:“我們中國的泥塑還有什么樣的作品呢?”幼兒決定尋找更多的作品來欣賞。有的說:“我爸爸媽媽會上網,我們可以從網上找到泥塑的圖片。”有的說:“我家里有一個泥巴做成的小豬,是個存錢罐,我爸爸說是先用泥巴做出來,再用火燒就行了,我把它帶來給大家看。”有的說:“我舅舅有一本大大的書,是介紹我們中國的泥人的,我把它帶來給小朋友看。”于是,大家收集了泥塑的實體作品、圖片、書籍,欣賞傳統泥塑作品,很快就成為話題的焦點。那么,傳統泥塑和幼兒進行的油泥、陶泥活動有什么不同呢,又該怎樣開展活動?帶著問題,教師引領幼兒走進了這個神奇的世界。
越討論,越熟悉,越自信,幼兒對泥塑作品生發了嘗試的愿望,想要自己創造泥塑作品。教師考慮的是:幼兒做好了創造的準備了嗎?是需要一些技能的儲備呢?還是首先給予幼兒自主探究的空間、不要先入為主呢?在思考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張“六個解放”浮現在眼前。幼兒是天生好奇的學習者、探究者,教師不應用成人的、成熟的、現成的某種技能直接灌輸給他們,那樣就剝奪了幼兒自由想象和自主創造的積極性和權利,應當充分發揮幼兒大腦的思考、眼睛的觀察、雙手的操作、語言的表述與交流等感官學習的作用,讓幼兒自由地參與活動,自主思考和交流。讓幼兒“活”起來,探究和創造才能火起來,才能真正激發幼兒的潛能。
當幼兒對泥塑產生了自己的思考、推理、愿望后,教師應積極鼓勵他們去嘗試,只有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才能感受到方法的正誤,發展良好的動手能力。“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啟示教師:幼兒的經驗、能力是操作探究中得到發展的。說做就做,幼兒跟隨自己的設想創作起來。他們說:“泥塑就像捏油泥,我們也可以做呀。”那么應怎樣創作泥塑作品呢?幼兒爭著表達自己的想法:“先搓泥,分別搓出人的身體、動物的身體、大樹和房子的形狀這樣,再把各個部分用牙簽連接起來。”有的幼兒說:“還可以用很細的吸管連接。”有的說:“能用茅根嗎?或者細細的小木棒,用它們把泥塊連起來。”對于幼兒的猜想,教師沒有立刻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大家去嘗試,這是一個寶貴的猜想和探索的過程。
第一次創作:搓出作品的各個部分對中班幼兒來說并不困難,圓形、橢圓形、長條或方形,在幼兒的巧手中逐一顯現。接著,幼兒用牙簽、細吸管等材料連接各個部分。幼兒發現:這些材料成功地將部分連接成了整體,他們歡呼起來。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過了一會兒,連接好的各個部分就開始軟榻,有的甚至有脫離的跡象。幼兒感到困惑:“難道是牙簽不夠長?吸管不夠結實嗎?”于是,幼兒用長一些的小木棒來連接。這一次,作品比第一次的結實了,但連接的部位總是不容易融合在一起,它們之間的縫隙看起來比較突兀,顯得不是一個整體,不好看。幼兒看看自己的作品,再看看泥塑作品圖片和實物,產生了困惑,他們問教師:“照片里的泥塑是怎么做出來的?我想看看。”
教師感到,幼兒在自己的探索中出現了瓶頸,這既是探究的困難、阻力,也是激發幼兒求知欲望和挑戰意識的機遇,幼兒在泥塑不成功的過程中積累了有益的經驗,他們意識到用分泥——組合的方法并不適用于現在的泥塑活動。于是,教師帶著“想看看”的問題,走進了下一個階段:探索傳統泥塑。
傳統泥塑方式分為搭架子、纏草繩、上泥三個步驟。當幼兒看見視頻介紹中的制作方法很是訝異:原來,傳統的泥塑不是直接捏泥啊,還要在泥里面搭架子、纏繩子呢。那么,人們創作泥塑為什么要搭架子、纏草繩呢?幼兒說:“因為搭好了架子,泥就能黏在架子上,也能連在一起,不會斷開。”有的說:“搭了架子,‘人’就能站起來了。”還有的說:“纏上草繩,這個架子就胖胖的了,就可以節約泥。要不然,要用很多很多的泥才能把架子填滿。”觀察得仔細的幼兒說:“我看到這泥塑作品的肚子很大,是不是里面纏了很多草繩?”幼兒認真看了看:“真的,肯定的。繩子纏多了,肚子就胖了。”
傳統泥塑所表現的形象渾厚質樸,有著天然意趣。中國古代的傳統泥塑起源于圖騰崇拜、神靈崇拜,人們以此祈禱安康幸福。傳統泥塑的形象也很多,并且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產生了許多的變形和豐富,就有了今天看到的及其繁多的形象和色彩。發展到今天,許多泥塑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使用搭架子、纏繩子的復雜工藝,泥的性狀也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好操作和塑型,這是人們在長期的創作中不斷改進的結果。幼兒對古人的智慧十分佩服。從一塊泥巴,變成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藝術品,它們是人們生活智慧的見證,也是我們學習和繼承的優秀傳統,與其說傳統泥塑表現的是各種事物的形象,它在幼兒的眼里更是存在于遠古時代的一份記憶,在今天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了解了傳統泥塑和它的創作方式,幼兒不禁想要嘗試這種繁復的工藝。教師鼓勵幼兒思考:“你覺得能做嗎?你會怎樣做?”幼兒的反應不一,有充滿自信的,也有十分猶豫的,大多數幼兒都愿意嘗試一下。但他們說:“我覺得搭架子、纏繩子、鋪泥都不難,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好。”教師和幼兒一起再次觀察了傳統泥塑的制作方式,并得到確認:可以做。教師感到幼兒天然的探索愿望、挑戰的信心,是激勵他們嘗試這一工藝的內在動力。并且,搭架子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操作性和創造性,這是十分吸引幼兒的。
1.搭架子的苦與樂
“搭架子”既是藝術創作,也是對空間感知的表達。中班幼兒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基礎和構建經驗,如果在建筑游戲中積累了有效的技能,能為搭架子提供參考。“搭架子”是橫跨藝術、科學、社會等領域的創作活動,教育輻射意義超過了藝術創作本身。在搭架子的過程中,幼兒首先觀察了用于搭建的材料:小棍、樹枝、吸管,他們在想:用哪種材料來搭架子好呢?有的幼兒覺得小棍最結實,樹枝有些脆,吸管不夠堅硬,有的幼兒則愿意嘗試不同的材料。
在自己的設想下,幼兒開始動手搭架子,他們第一次學習使用繩子和材料與材料綁在一起。幼兒模仿工匠那樣,用線繩把兩根小木棍捆起來,形成頭部和身體。這是一個有趣的過程,幼兒的驚呼聲、歡呼聲此起彼伏。歡呼是因為取得了成功,驚呼這真的“太難了”。由于動手能力的差異,有的幼兒只能把材料胡亂地系在一起,顯得很雜亂,于是解開重來。有趣的探索和艱難的嘗試并行,幼兒體會到自己的成長,也感受到成功的不易。望著自己搭出的架子,幼兒的信息、自豪遠遠覆蓋了那些艱難、忍耐。幼兒從搭架子的過程中得到了心智的成長、技能的成熟和對自我新的認知。
2.纏草繩的行與思
架子搭好了,要往上纏繩子,幼兒用棉繩替代了草繩。有的幼兒十分謹慎,仔細地、工整地纏繞繩子,然而這樣精心纏繞的繩子卻是最容易散架的。教師引導幼兒回到介紹中,得知工匠們并不把繩子纏繞得很工整,正是防止它散開。幼兒明白了一種創作方式都有它的要求,應當遵守。于是,幼兒不再纏繞得工整,反而成功了。教師深刻地體會到“做中學”的意義:幼兒是在操作和反思中發展的,在“犯錯”中發展。縱然成人的指導、告知是多么的正確,幼兒仍然需要自主、充分地探究,方能獲得有效的經驗。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應以任何理由代替他們、包攬他們,而應給予幼兒最大程度的想象和探索空間。
1.用幼兒的視角思考實踐可能
幼兒采用的是干凈的陶泥或軟質的油泥,怎樣把泥鋪在纏著繩子的架子上?教師把問題教給幼兒,就會發現積極開動腦筋做出解答的小天使。幼兒說:“要一點一點地鋪,不然太多了,一下子就會做得很胖,不好看。”有的說:“也可以把泥搓成圓,這樣就能鋪挺大的地方。”如何鋪泥是從幼兒視角出發的,教師對幼兒的思考都予以尊重和肯定,并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實施鋪泥。
2.用幼兒的方式探索創作方法
開始鋪泥,幼兒在已有經驗和創作風格等因素的影響下,其速度和策略也各不相同。教師發現,那些一開始就很大膽、鋪得較快的幼兒,往往需要拿回一些泥;而另一些比較謹慎的幼兒,則是少量少量地鋪,雖然慢,但返工的機會更少。兩種方式鋪成的泥,在外觀看來并沒有很大的差差距,教師感到幼兒的個人特征顯著影響著它們的行為方式。已有幼兒體會到了鋪泥速度對作品呈現的作用:鋪得慢一點能鋪得更均勻、好看。幼兒說:“不能圖快,要慢一點、很仔細,我們也能做出藝術家那樣的泥塑。”探索到這里,幼兒發展出了泥塑的技巧,這并非由教師主導教授,而是出自幼兒的感悟和需要。
3.用幼兒的審美分享創造感悟
傳統藝術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受眾廣泛、被許多人喜愛,從而能流傳久遠,成為藝術經典。那么,幼兒會怎樣看待自己與同伴的創作呢?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已經具備了一些欣賞能力的幼兒十分專注地相互觀察作品的特色,交流自己的制作方法和感受,不斷互換信息,提升自己的經驗和能力。教師深信:每一個幼兒的心里都有一顆發現美的種子,欣賞、創造、分享、共學,是激發這粒種子成長的養分,它們形成一個美的閉環,呵護、鼓舞著幼兒向著美的事物出發。
1.重視幼兒的“我”思考
傳統泥塑為幼兒帶來了什么,應當由幼兒來發聲。快樂、喜愛是他們最多也是最深的感受,幼兒有許多的話想說。為此,教師以幼兒的交流為內容創作了“欣賞日志”,記錄幼兒在欣賞和創作傳統泥塑過程中的語言、交流過程,再回放給幼兒看,體會“我”的成長。幼兒還有很多無法用語言來表表述的感受,如憨態可掬的動物、琳瑯滿目的街景等,都以幼兒回憶、評論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的日志里。
2.激發無垠的“我”創新
傳統泥塑傳承到今天,有保留的優秀做法,幼兒學習了這些方法,對自己有了信心,就愿意嘗試更大的舞臺。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傳統泥塑在幼兒的眼中活力滿滿,在新時代也發揮出更強有力的回響,吸引幼兒不斷深入地思考、探索。幼兒說:“我還要繼續做泥塑,還要做很多你們都沒見過的東西。”創新的動力、可行性就藏在稚嫩的豪言壯語中。
總之,藝術之所以動人心魄,它的優秀傳統、大膽構思、奇思妙想等特質均是打動我們內心的可貴價值。我們從傳統泥塑中走來,還將走向未來。幼兒在探索傳統泥塑過程中的猜想、嘗試、探索和再試的勇氣都彰顯出他們活躍的思維和充滿靈氣的想象。在藝術創作中,技能是可以經過練習得以加強的,但堅韌的學習力、豐沛的想象力是需要在自由自在的氛圍和激勵信任的支持中養育和噴發的,它不應受到技能的約束,教師應當積極鼓勵、支持幼兒的大膽構思和主動學習,推動藝術思維和創造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