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丁家莊初級中學 范潔
素質教育建設已經歷經了數十年的發展,各個學段、各個學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也隨之產生了相應的變革,基本上實現了系統教育的全程、全域性優化,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與理性思維框架也真正成為廣大教育從業者關注的焦點。初中是我國系統教育的關鍵環節,學生在這一階段開始實現思維模式的立體形成和信息素材的理性加工,知識和技能的組成成分也較小學復雜許多,這對學生系統性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上述認識,筆者將結合當前我國初中教育的基本規律及本人實際工作經驗,就“初中地理深度學習有效開展策略探討”這一課題在本文展開深入分析,以資諸位同仁討論、參考。
作為在初中階段開始出現的新興學科,地理在學習能力需求方面對學生提出了包括空間構想能力、信息滲透能力、理念物化能力在內的許多新的內容,同時也在較大程度上體現出對其他學科知識的多層級聯動。初中生雖然已經步入了生理和心理的中階發育階段,但在整體上依舊保持著少年兒童記憶碎片化、認知二維化及信息攝入直觀化的特點,且在自我行為管控方面仍顯稚嫩,需要教師予以多方位、深層次的系統化指導方才能應對初中階段的學習任務。然而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不少初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得相對保守,仍以“老師講,學生聽;學生背,老師聽”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不僅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也無法幫助學生構建基于系統學習而形成長效知識與技能網絡,最終使教學效果和學習成績的提升變得困難重重。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最關鍵的是要讓初中地理教師切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深度教學方法體系。
正如筆者在前言中所提到的,初中生的信息攝入方式仍普遍停留在感性獲知層面,且個人的趣味取向對學習動機的構成與作用有著很大影響。學生通常還會對新授知識與個人感官經驗進行質效性比較,這就使學習興趣和效果出現較大的波動。針對這些共性特點,初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并發揮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作用,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在信息呈現方面所具有的強感官效力和高還原程度的優勢,實現對知識內容的形象化、動態化及情節化改造,既節省了學生在處理知識信息時所消耗的思維成本,又縮短了從課本內容到認知成果的學習路徑,同時還在更高維度上達成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索訴求的目的。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海陸的變遷”這一課時,教師可利用電子白板等設備,向學生播放反映數十億年間地球表面各大板塊運動的規模、方向和具體形式的科教影片,并借助視頻暫停、慢放和圖像擴放等方式讓學生重點觀察板塊運動過程中山脈、海溝、島鏈等地理事物形成的過程。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利用三維模擬實操軟件及學生端計算機,帶領學生通過操作軟件、添加地質力量元素,真切感受一次“填海造陸”的感覺。
初中生雖然尚未具備豐富的生活閱歷,但是對生活事物的觀察和生活經驗的汲取也已形成了一定的體驗和認知邏輯,并對認知蘊藏于生活素材中的理論或原理內涵存在著天然而強烈的興趣。結合這一客觀事實,初中地理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時,除了要充分挖掘課內教學資源的價值外,還要積極且科學地引入豐富的生活素材作為講解知識和技能的載體或價值依托,同時也應在講解相對復雜的知識理論時借用具有較高同質或同效性的生活現象做類比,以期讓學生在降低深層理解難度的基礎上獲得更為熟悉的認知體驗和思維感受,并借助學生業已形成的一定的生活經驗降低他們理解知識、運用技能的難度,從而引導學生從生活角度審視并發現地理知識所具有的現實依據、實用價值和學習樂趣。
例如,在講解“從地圖上獲取信息”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完成對地圖閱讀基本知識和技能的串講后,自己展示或要求學生展示一張學校平面示意圖、當地市/區縣地圖或者學生居住的小區/村落地圖等距離感較小的地圖,讓學生選擇一棟建筑為原點并說一說自己的家、學校或平常喜歡去的地方分別在原點的哪個方向,或者量一量圖上兩個地點間的距離而后算一算這個數值和兩地實際距離的比值,分別提供給學生應用方向判斷和比例尺計算方面知識的機會。
初中地理雖然在通常意義上被認為是一門社會學科,但在實驗應用方面卻有著非常廣闊的空間。實驗是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一種高效教學手段,既能將課內知識生動、具體地展現出來,又能在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在保證理論知識教學效果的同時,積極設計或鼓勵學生設計地理實驗,并帶領學生通過這種手段鞏固認知成果、強化理論結構。此外,優質的實驗在本質上是一種基于未知和假設的發散性探索,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有效形成符合自己認知特點和條件的探究邏輯體系,并在取得對應實驗結果后獲得較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故而養成良好的獨立思考和重視實踐的學習習慣,同時也可為學生對基本學習成果進行個性化補充和拓展提供了廣大的平臺和靈活的渠道。
比如,在“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在講解知識內容前,首先引導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的知識對課程題目提出大膽假設,如“植物多的地方降水多”“地形崎嶇的地方風沙大”或者“同緯度地區的海島比內陸要暖和”等,其次教師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假設自行設計實驗并結組開展。教師則可提供必要的物品及技術指導,比如,提醒學生找來兩個玻璃箱,一個里面放滿微型盆栽,一個里面鋪滿沙子,最后將兩只箱子置于同樣環境下,數日后觀察哪個箱子表面凝結的水滴多,以此來檢驗植被覆蓋情況和降水的關系。
以當前的地理教學來看,學生較為依賴教師的教學過程,也就是所謂的“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和發掘探究的精神,這不但會養成學生對教師嚴重的依賴心理,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多樣化的個性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并且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學生倦怠心理和抵觸情緒的反彈。那么為了能讓學生深度有效地學習地理知識,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自主學習的引導,以迎合學生主觀趣味和客觀能力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具有較大發揮空間的學習平臺,從而讓學生能主動進入教學情境中,培養學生的發掘意識。
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教材為基礎,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而帶動學生自主探究和發掘的意識。例如,地理知識中會有生態平衡和再生資源相關的內容,那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思考當前生態環境的變化以及改變策略,讓學生充分融入教學情境中,積極主動進行深度學習。
學生是學習行為的主體,一切良好教學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學生自身學習能力、意識和興趣的能動加強。圍繞這一核心認知,初中地理教師要在更大程度上轉變過去的“師本位”教學理念,將更多的課堂資源交還給學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基礎性學習開展問題的自主探索、思考和解決,通過互動式課堂的建立、反向思考檢測的引入以及更高維度的地理情懷的培養等渠道,打造學生的地理學習綜合素養,從而讓學生在身份為“協助者”的教師的幫助下實現學習行為的自主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發展與優化。
在過去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上,教師是絕對意義上的支配者和領導者,“講哪些”“怎么講”甚至“講不講”完全由教師做主,學生只是充當被動接受和機械記憶的角色,長此以往必定引發學生的怠惰、抵觸心理。為改變這一狀況,初中地理教師可在保證基本教學效果的前提下,結合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和課程進度,采用角色互換的互動課堂進行教學,將一些內容較少、難度較低或教學成果較好的課程交給部分具備一定條件的學生講授。這種教學方法所能產生的作用是三向性的:對授課學生而言,為了順利完成講解必然要對自身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充分鞏固和完整梳理,同時會因受到教師肯定而產生榮譽感;對聽課學生來說,課堂氛圍會更加輕松活躍,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將更顯融洽,有助于學習成果的進階性達成;而從教師角度來看,學生在這種課堂中的表現會更為自然,十分有利于自己從第三視角收集更真實、豐富的學情信息。
例如,對“多樣的地域文化”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嘗試安排一名“小老師”完成對課內知識的串講。“小老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地區特色建筑或節日,如金字塔、凱旋門、感恩節、開齋節等,向同學介紹這些建筑的來歷及其所蘊涵的文化內涵。而聽課學生則可提出一些延伸性問題,譬如“古埃及人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人們過感恩節為什么要吃火雞”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除了要維持基本的紀律外,還要根據“小老師”的表現予以必要協助,并在講課結束后對課堂內容進行總結和評價。
“掌握知識—分析問題—給出回答”,這是大多數初中生在學習地理乃至所有學科時慣有的思維順序。這種思維固然可以幫助學生在做題時減少錯誤,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的模式,不利于完備的學習體系的塑造。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在組織學生進行檢測或考試時,在命題、組卷方面使用反向思考模式,即首先給出一定的結果,讓學生根據結果并結合既有知識儲備逆推出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這種模式的題目通常不具備唯一的答案,故而可以讓學生擁有比較廣闊的發揮空間,這也就進一步地激發了學生思考、探索的欲望。同時這種相對新穎的考查模式也極有利于對學生逆向思維的塑造,活化了學生既有知識網絡的運動形態。
比如,在組織學生進行“聚落與環境”這一課的綜合考查時,教師可給出兩座城市的相關信息,這兩座城市處于同一緯度,甲城經濟發達,當地經濟以交通運輸、金融、商業為主,農業生產則以水稻種植為主;乙城經濟相對落后,產業主要為能源開采和加工,農業生產非常落后。根據上述內容,學生可以從相關描述逆推這些情況產生的原因:甲城應該處于海邊或大流量江河附近,具有良好的大宗貨物運輸和水利灌溉條件;氣候應為季風性氣候,每年降雨量大且集中,這樣才適合水稻作物的種植。乙城則應處于溫帶內陸地區,氣候應為大陸性或沙漠氣候,因而很難受到季風的影響,導致農業發展的水熱需求無法被滿足;但有比較豐富的能源儲備,可以支撐當地發達的能源礦產開采形成產業規模。
地理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一種文化的存在與傳承必然基于廣泛的社會基礎與博大的人文情懷,而這些又可以反過來促進文化的發展與昌盛,這是必須為所有地理教育工作者所尊重的一項客觀道理。基于這一點認識,除了要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學會技能、構建學習體系,初中地理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包括熱愛地理、敢于質疑、勤于探究等的內在的地理學習情懷,將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識從單純的課程上升為豐富的情感,并使學生的地理學習樂趣得到跨維度的增加和升華,以此實現課程的學習要求與學生的學習訴求的高階統一。
例如,教師可在完成課程的基本講解后,向學生介紹一些地理學家的偉大成就及其可貴的人格與精神,例如,我國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雖出身官宦,但他卻傾心于地理研究,一生走遍大江南北,歷經無數坎坷,終于寫成巨著《徐霞客游記》;著名學者哥白尼經過觀察提出“日心說”,否定了基督教廷“地心說”的謬論,最后因堅持更為科學的觀點而被活活燒死,等等。通過這些事例,學生能深深感受到這兩位科學家身上所具有的追求真理、不畏困阻、實事求是的地理科學精神,從而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趨同意識。
除了以上幾方面主要策略外,初中地理教師還要對家校合作機制的引入進行進一步的優化,一方面使家長意識到地理學習對子女綜合學習素養的成長以及未來的全面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則應結合自己的授課實錄、教案、課件和相關例題為家長的居家地理輔導提供一些思路、策略和素材方面的幫助,同時還要就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況與家長進行深度溝通,從而為初中地理深度教學的推進注入一股強勁的助力。
綜上所述,地理是一門有趣的學問,它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眼界,而且能幫助學生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綜合學習體系并使學生受用一生。良好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重視的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意識的強化,是深入學生認知層面的自然而然的正向改造與引導,是對學生科學精神與價值情懷的正確指引。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體現深入學習理念,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