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禮學視域下的納后禮之形塑與消亡"/>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古嘉禮研究之二
——試論禮學視域下的納后禮之形塑與消亡

2022-03-23 09:37:56吳凌杰
社科縱橫 2022年6期

吳凌杰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 廣東 廣州 520275)

通檢《大唐開元禮》(以下簡稱《開元禮》),便可發現有關皇帝婚禮的禮儀文本有兩種:一為“納后”禮,二為“臨軒冊命皇后”禮。對此,吳麗娛先生先后刊發了兩篇重要論文進行過專題探討,指出二者屬于兩種不同的禮儀,前者是皇帝親迎皇后,禮儀承襲自北朝風俗,并增補了若干南朝儀式;后者是皇帝登極后,將妃嬪扶正,或與武則天相關①。本文的問題在于,我們細查唐代所有皇后,不難發現她們全是皇帝登極前的妃子扶正而來,可歸為吳先生所述的冊后禮,那么是否確如吳先生所言,唐代對二者有著明確的劃分?由此,進一步引發的問題是,“納后禮”屬于婚禮,“臨軒冊命皇后”禮屬于冊禮,二者在禮制源頭上并不相通,它們之間有無關聯?《開元禮》為何要修入從未行用的納后禮?可惜現今學界對于這些問題的論述闕如,我們認為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或能成為檢視中古禮制變遷的契機,亦成為本文撰寫之緣起。

一、文本構建:中古納后、冊后禮之糾葛

想要回答上述問題,我們需大致梳理一下二禮在歷史長河中的流變。據《唐會要·五禮篇目》云:“武德初,朝廷草創,未遑制作,郊祀享宴,悉用隋代舊制。至貞觀初……納皇后行六禮……皆周隋所闕,凡增二十九條。余并依古禮。”[1]781此段史料作為總論唐初禮制沿革的材料,向來為治史學者熟悉,從中可知唐代納后禮是“凡增二十九條”之“周隋所闕”的內容,雖然學界將“所闕”一詞理解為“新增”還是“增補”,各自有差,但至少說明納后禮在北周隋代是不盡完善的[2]284。既然北周隋所存納后禮不完善,那么《貞觀禮》又是據何增補相關內容呢?對此,吳麗娛先生解釋道,《貞觀禮》所增的內容主要來自北齊,又補入東晉南朝的部分儀式,是南北雜糅的產物。我們不僅完全贊同吳先生的分析,而且進一步認為自漢魏以來,納后禮與冊后禮在儀式上也有雜糅的趨勢。

現今有關納后的記載,最早事例為周靈王娶紀國女,但年代久遠、事經不備。秦朝短暫,并無皇后,直到漢代禮儀初備。呂后命惠帝娶魯元公主之女行“納采、束帛法”當為納后禮之開始,而后平帝娶王莽女“以禮見高廟”,桓帝娶梁冀妹“依惠帝納后故事”行納采、納征之法等[3]4010,以上皆表明漢代納后禮的日趨完善。而冊后禮的記載,學界多將漢靈帝冊宋貴人為皇后作為開端,我們對此實難茍同,認為至少從漢文帝開始冊后禮便已出現②。史載竇皇后猗房早年以良家子充任代國,景帝劉啟便是她在代國時所生,文帝即位后冊竇猗房為后當為冊后禮的開端,只是冊立竇皇后年代久遠、禮文殘缺,而靈帝立宋貴人儀式詳備,故后世多視后者為肇始。據我們統計兩漢二十四帝,經納后禮聘娶為皇后僅有三例,除前述惠帝張皇后外,還有平帝王皇后、桓帝梁皇后,至于其他的皇后則均由嬪妃冊立而來。

從以上漢代記載中,我們大體可得出兩個結論:其一是納后禮在皇帝的婚姻生活中本就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它們多是政治聯姻,因此,藤川正數先生亦認為納后是以古禮文飾的政治婚姻。反倒是冊后禮連綿不絕,因為多數皇帝在登極前早已娶妻,所以他們的妃嬪隨著皇帝的登極而被扶正,亦是理所應當;其二是這些零碎的史料,為我們呈現出漢代納后與冊后的對象似乎身份與等級應有所不同,前者的對象似乎多為身份高貴的皇親貴胄,而后者似乎多為低賤良人,這也提醒著我們漢代納后與冊后當是兩種不同的禮儀制度③。

隨時代發展,經歷漢末大亂以來的朝廷儀注,多有廢闕,人們對于納后與冊后在儀式步驟上的界限也愈發模糊。從《通典》所載“王者婚禮,禮無其制”“晉武、惠納后,江左又無儀注”“然其儀注,又不具存”,可見[4]1621,此時納后儀注隨立隨廢、朝代之間前后不繼,致使人們對于納后與冊后在具體儀式上的差別模糊,二者相互夾雜的現象屢有發生,現列舉史書中為數不多的材料于下證之:

兩晉南朝。西晉武帝司馬炎冊悼后楊氏時,曾命太尉賈充草擬冊后儀注,但從史書記載來看應該是無疾而終。東晉成帝司馬衍時,在大臣華恒等人的幫助下制定出了納后禮,此番制作內容齊全,不僅包括“納采”等六禮,還有“遣使持節”“六禮備物”“即日入宮”等步驟,可惜此儀注很快散佚。繼任者康帝司馬岳將妃子禇氏扶正,本應取用冊后禮,結果史書記載變成“納后禇氏”,于是朝廷集議后決意“依成帝故事”。可“成帝故事”是納后而并冊后,如何依照呢?只能是據“成帝故事”的納后禮儀注改撰而來。到了穆帝司馬聃納后何氏時,朝廷依舊在“武帝故事”與“成帝故事”之間搖擺不定,幾經周折,最終選用后者。由此可知,對南朝人來說,由于儀注殘缺,冊后、納后已有據此修彼、相互發明的趨勢。

北朝。北齊納后行用納采等六禮與告圓丘、方澤、宗廟,但皇帝臨軒命使時,卻是“持節詣后行宮”,皇后亦是“受冊于行殿”,按照納后禮而言,皇后應該在妻家等待使節的到來,受冊亦是在家,那么如何理解這種差異呢④?我們認為這是北齊禮典雜糅冊后與納后二禮的產物。從《隋書·禮儀志》相關記載看,北齊納后的流程分為兩條脈絡:一是皇帝在宮中遣冊詣后;二是使節往拜主人家。這兩條脈絡屬于不同場域的活動,期間既不穿插,也不交互影響,這便是當時禮儀的制作者將納后禮與冊后禮儀注雜糅的結果。

以上種種事例似乎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不太在乎納后與冊后的儀注區別,也許在他們眼中都屬于皇帝婚禮的程序,可以相互借用。

對于前代的追溯,揭示出魏晉時期確實存在著納后、冊后在儀式上混雜的現象。那我們就明白了為何唐代《貞觀禮》“凡增二十九條”中只有“納皇后行六禮”,而無單獨的冊后禮,關鍵癥結便在于《貞觀禮》在吸收南北朝禮制時,亦繼承了前代儀注相互發明、夾雜不分的習俗,特別是唐代的納后禮,并無行用的實例,故唐人并不在意二者在儀式步驟上的區別也能理解。

其實除了上述的論證外,我們還能從史書中舉出更多例子:《開元禮》“臨軒冊皇后”條在廟見等諸多環節上,隨處可見的“如納后之儀”;《開元禮》在“納太子妃”外,亦沒有所謂的“臨軒冊太子妃”的部分,但實際上順宗為太子時太子妃蕭氏便是冊立而來,這極有可能表明“冊太子妃”的儀注采擇自“納太子妃”,這與納后、冊后禮的情況類似,納太子妃與冊太子妃二者的文本也相互雜糅;在《玉海》“唐臨軒冊皇后”條中:“命太尉為使宗正卿為副……宣制曰:納某氏女為皇后,命公等特節行納采等禮”[5]6185,竟然在“臨軒冊皇后”禮處寫入納后禮的儀式。以上種種案例,皆表明唐代由于納后禮備而不用,使得人們認為在二者儀式步驟上并不存在著森嚴的界限。

倘若我們將目光稍稍延及宋代,便可發現歐陽修《新唐書·禮儀志》無冊后禮,《太常因革禮》《中興禮書》無納后禮,《宋史》亦將納后、冊后合為一處并無分別。唯有《政和五禮新儀》較為特殊,既有納后禮又有冊后禮,它作為宋徽宗粉飾太平之作,纂修之始便秉持著“取材前朝”“損益漢唐”的原則,從它既有納后禮又有“臨軒命使冊后”來看,這部分內容的制作存在兩種可能:其一是源自哲宗納后儀注,元祐七年(1092年),高太后在為哲宗納后時,因“禮甚簡略”之故,重新下令禮官修撰了一份納后儀注,從現今留存的記載上可知,此儀注不僅包括“納采”等六禮,更有臨軒冊后之禮,呈現出“納后”與“冊后”夾雜之特點⑤。由于哲宗至徽宗這段時期再無納后的案例,那么《政和五禮新儀》極有可能就是損益的哲宗納后儀注。其二是此部分內容也有可能抄自《開元禮》,畢竟在徽宗下令修撰時要求采擇《開元禮》,但問題在于它的禮文排布亦未完全遵循后者,《開元禮》是將“納后”與“臨軒命使冊后”單獨分開,而《政和五禮新儀》則是在“臨軒命使冊后及奉迎”條后緊接“納后”條,并且它歸屬的“納皇后儀三”內容與前后文并不相搭。我們倘若將“納皇后儀三”的內容拋開,那么“納皇后儀二”與“納皇后儀四”,無論在文本連接還是在邏輯承接上,都表現得更加緊密,這也似乎表明“臨軒命使冊后”是宋代禮官在制作過程中臨時插入的文本[6]1039-1045。實際上這種操作并非毫無道理,《政和五禮新儀》作為徽宗的“一代之作”,禮官修撰首要之目的在于“全”,他們在征引《開元禮》時并未領會到納后禮中“冊后”條與“臨軒冊后”禮背后的禮儀精髓,繼而不做區分地將二者當作相似的條文粗暴地堆砌在一起,最終在文本上顯得如此“不倫不類”“童牛角馬”⑥。無論上述推論哪種成立,都可證明在宋人心中納后禮與冊后禮在儀注上實則并無區別。由此表明,一旦禮儀自身缺乏時,禮官們便會想方設法地將殘缺儀注補全,這也使得多種類似的禮儀步驟雜糅不分。

雖然冊后、納后儀注混雜,但實際上唐人很清楚二者所代表的不同含義。以太宗長孫皇后為例,《舊唐書·后妃傳》云:“武德元年,冊為秦王妃……(武德)九年冊拜皇太子妃。太宗即位,立為皇后。”[7]2164又如高宗廢后王氏“公主以后有美色,言于太宗,遂納為晉王妃。高宗立儲,冊為皇太子妃……永徽初,立為皇后”[7]2169。杜佑《通典》“天子納后”條下注明“冊后附”⑦;《隋書·禮儀志四》前有“北齊冊皇后”后有“北齊納皇后”,而且二者亦是隔開而寫[8]178-179。這表明在唐人眼中“納”是婚禮,“娶妻”時唐人會特意注明“納”;“冊”為冊禮,需用冊書⑧。以上種種皆表明唐人對于“納”“冊”所代表的含義還是具有清晰的認知。

厘清了中古納后、冊后儀注混雜的特點,這為回答我們最開始的問題《開元禮》中相關文本的源流提供了思路。雖然吳麗娛先生所言《開元禮》“臨軒冊皇后”禮屬于武則天創制的觀點,不無道理,但我們認為此種觀點依舊失之于簡。檢視《隋書·禮儀志四》便可發現此文本也是將北齊冊后與納后隔開而寫,書寫順序是“冊禮”“冊皇太后”“冊皇后”“冊皇太子”“冊諸王”,之后為“皇帝納后之禮”“皇太子納妃禮”[8]173-179,這與《開元禮》的排列順序保持了驚人的一致。眾所周知,唐初官修五史均未有《志》,貞觀十五年后太宗下令令狐德棻、于志寧、李延壽等人補修《五代史志》,并附于《隋書》之后⑨。因此從《隋書·禮儀志》所見北齊納后與冊后之記載,這似乎表明蕭嵩在修撰《開元禮》時,此種行為是對唐初風氣的承接。

退而言之,我們姑且認為冊后禮屬于武則天創制,遵此邏輯,也無法回答在武則天之前尚存太宗冊長孫皇后及高宗冊廢后王氏之事例。鑒于她們與武則天相隔年代較近,當時她們被冊為皇后的禮儀文本,至少在武氏時應有留存,因此,更為合理的解釋是,《開元禮》“臨軒冊皇后”禮來源于納后禮中的“冊后”條,這也是中古時期納后、冊后二禮在儀式上雜糅的結果。武則天或是將納后禮中夾雜的冊后部分單獨抽離出來,作為創制冊后禮的藍本,而武則天抬高了冊后禮地位的行為,使得我們追溯相關儀式起源時,因“聚光燈效應”,陷入失焦。

鑒于以上論述,我們認為有必要對《開元禮》的相關內容重新展開審視,茲摘錄“納后”條儀目如下:

卜日、告圓丘、告方澤、臨軒命使、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告廟、冊后、命使奉迎、同牢、皇后謝表、朝皇太后、皇后受群臣賀、皇帝會群臣、外命婦朝會、群臣上禮、皇后廟見、車駕出宮[9]28。

又摘錄“臨軒冊命皇后”條儀目如下:

卜日、告圓丘、告方澤、告太廟、臨軒冊命、皇后受冊、皇后受群臣賀、皇后表謝、朝皇太后、皇帝會群臣、群臣上禮、皇后會外命婦、皇后廟見[9]32。

可見“臨軒冊皇后”與“納后”除不用六禮外,其他包括卜日、告圓丘、告方澤、告太廟等步驟幾乎相同,這表明二者具有很大的重合度。我們又詳細對比了“臨軒冊皇后”中的“皇后受冊”與“納后”中“冊后”,亦發現二者高度一致。“納后”禮中的冊后環節與“臨軒冊命皇后”禮中的皇后受冊亦基本一致,從“前一日”提前設置需要準備的位次,到奉寶授冊的參與者、步驟、朝向,以及皇后受冊后、臣屬拜答高度重合。僅有的區別在使節、參與者的身份、婚禮用樂與否以及禮畢后的去向。作為臨軒冊后的皇后,她的榮譽性程序與儀式遠較納后隆重,但究其本質而言,實則二者基礎儀式的精神并無差別。以上種種的信息提示我們,《開元禮·臨軒冊命皇后》的儀注藍本極有可能來自《開元禮·納后》中的冊后環節,特別是兩者在冊禮步驟上幾乎一致。這也表明《貞觀禮》中所增加的納后禮,應該包含冊后禮的內容,那么太宗冊長孫皇后、高宗冊廢后王氏,在實際運作中所行用的儀注,便是有可能根據所增“納后行六禮”中的冊后條修撰而來,畢竟兩者內容高度類似,依照前者修撰后者,這個過程并不復雜。

因此,我們認為《開元禮》將“臨軒冊命皇后”與“納后”分開修撰,并著錄于不同位置的做法,不僅源自武則天的創制,更有可能是蕭嵩等人對唐初制禮思想的承襲,并且“臨軒冊命皇后”的內容,有可能源于對“納后”禮中冊后條的改撰。經過武則天極力制造,冊后禮的地位上升,使得它無論是文本還是篇幅,都呈現出與“納后禮”勢均力敵的局面。

通過我們以上的論述,或可得出兩點結論:一是對漢末以來納后禮、冊后禮的探討,便可發現二者在儀注上的界限愈發模糊,如果說在漢代兩者標志更加明顯的話,那么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的婚禮多采用納后與冊后雜糅的儀注。這種雜糅之風延至唐代,由于唐代的皇后都是由妃嬪冊封而來,納后禮自身缺乏實際行用,故唐人對二者亦沒有過多的區分,突出表現在若干史書對二者夾續而寫;二是《開元禮》中“臨軒冊皇后”禮的原始藍本可能來源于“納后禮”中的冊后條,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凸顯自身的隆重與高貴,將相關留存的儀注重新制作并抬高,使得《開元禮》中“臨軒冊皇后禮”呈現出與“納后禮”勢均力敵的局面。

二、制度空轉:試探《開元禮》納后禮留存原因

在理解了唐人并未如后世想象般將納后與冊后在儀注上嚴格區分后,讓我們眼光重新回到《開元禮》身上,有關它最初的修撰原則:

開元十年,詔國子司業韋縚為禮儀使,專掌五禮。(開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巖上疏,請改撰《禮記》,削去舊文,而以今事編之。詔付集賢院學士詳議。右丞相張說奏曰:“《禮記》漢朝所編,遂為歷代不刊之典。今去圣久遠,恐難改易。今之五禮儀注,貞觀、顯慶兩度所修,前后頗有不同,其中或未折衷。望與學士等更討論古今,刪改行用。”制從之。初令學士右散騎常侍徐堅及左拾遺李銳、太常博士施敬本等檢撰,歷年不就。說卒后,蕭嵩代為集賢院學士,始奏起居舍人王仲丘撰成一百五十卷,名曰《大唐開元禮》。(開元)二十年九月,頒所司行用焉[7]816-819。

這段詳論《開元禮》修撰緣起的記載向來為學界熟知,從“貞觀、顯慶兩度所修,前后頗有不同,其中或未折衷”云云,可見《開元禮》的內容來源于對《貞觀禮》《顯慶禮》的雜糅,它并非是禮官另起爐灶、重新制作的文本,只是“討論古今,刪改行用”的結果。至此,圍繞《開元禮》的皇帝婚禮儀式,就產生了本文開篇提出的為何《開元禮》要修入并未行用的納后禮呢,實際上除納后禮外,包括《開元禮》中的鄉飲禮、高禖禮等亦是“備而不用”之禮,由此觀之《開元禮》中所存未行用禮甚多。

從“今之五禮儀注,貞觀、顯慶兩度所修,前后頗有不同”等話語可知,至少在唐人眼中,包括《貞觀禮》《顯慶禮》乃至《開元禮》在內的所有禮典,它們只是“儀注”,本身都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禮經”,故它們的內容都可以增刪,自然呈現出駁雜的特點。馮茜先生曾分析過《開元禮》,認為它“既有儀注、禮令,又糅合了經典的內容與形式,既不能完全反映唐代制度實際,也不能直接作為朝廷儀注來使用”[10]50。吳麗娛先生亦認為:“《開元禮》在正文中引入的令式制敕大都與禮文混合在一起,而不單獨分出或另標明令、式的法律形式,如不細加分辨,則很難知其來源。”[11]兩位先生的論述都指出《開元禮》內容混雜、不能當作實際存在的唐代制度,我們對此非常贊同。

對《開元禮》修撰者而言,他們想要的并不是一個專門性的禮典,而是可以代表大唐盛世的鴻篇巨制。《開元禮》為玄宗下令修撰,故它的內容也不能不受到玄宗影響。而玄宗“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儀范偉麗,有非常之表”[8]165,自身就擁有深厚的學術功底,曾在朝堂上與大臣爭論儒家經典原理。正因為對自己文化功底的極度自信,使得他蔑視傳統禮制。這種蔑視似乎是唐代皇帝一貫的作風,并非發端于玄宗,如太宗下令創制明堂時,大臣們對明堂形制莫衷一是,魏徵進言“隨時立法,因事制宜,自我而作,何必師古”[7]851;高宗欲立李重照為皇太孫時亦發問“自我作古,可乎?”[7]190而到了玄宗“古為今用”思想愈發充斥著他的頭腦,正如喬秀巖先生所言:“他看《尚書》不太順,就讓衛包改古文為今文。他見《禮記》雜亂無章,想要換為魏徵的《類禮》,遭到了張說的阻止而另成《開元禮》。就結果來看,玄宗作《唐六典》以取代《周禮》,《開元禮》取代《儀禮》。至于《禮記》,后又改寫實用的《月令》,列為第一篇,于是《三禮》全廢。”[12]527-528張文昌先生亦指出:“作為天下法式的國家禮典,《開元禮》的每項儀文俱不追溯禮制之淵源,僅載錄當代儀節文字的原則,顯示《大唐開元禮》最大的指導原則便是‘法今王’。既是作為‘今王定制’,《開元禮》也因此具有強烈的當代性。”[13]49不拘泥于古禮,自我而作、禮隨時變是他一貫的禮制思想,《開元禮》的修撰亦準此。作為象征盛世禮儀的《開元禮》,它的修撰來源于玄宗對張說建議的采納,他認為將《類禮》列為學官、改編經文的行為,不足以象征大唐盛世的光輝,他目的在于創作一部能夠真正代表大唐的典禮,因此它并不需要完全遵循原始經典的安排,這使得《開元禮》的體例不僅較前代不同,對比后世諸如宋代禮典亦有不合。

唐代的禮官對于傳統的經義學說亦不感興趣,他們只是將禮經的諸多內容拿來作為治理社會的手段,并不考慮經文本身的合禮性,喬秀巖先生稱唐代為“義疏學衰亡”時代不無道理。如魏徵曾以“戴圣《禮記》編次不倫,遂為《類禮》二十卷,以頻相從,削其重復,采先儒訓注,擇善從之,研精覃思,數年而畢”[8]2559。可知在魏徵看來禮典記載的前后相從便是編次不論,他并不考慮禮典本身的思想性。杜佑亦是這么認為,在他眼中三禮是對三代社會的如實記載,禮制研究最為核心的便是在于禮文,于是他將禮文拆散重組,以便在體例上能形成接續三代的文本⑩。吳麗娛先生亦指出:“蕭嵩和王仲丘的‘折衷’卻是以唐朝新制度為著眼點,不強調禮經,不非議鄭王,不一味在學術上作糾纏。”[14]當禮官們不再追求禮經、禮義,而將之作為調和社會的工具,唐代的禮制便陷入了葛兆光先生所言“盛世的平庸”,“一方面被提升為籠罩一切、不容置疑的意識形態,一方面逐漸淪落為一種無須思考、失去思想的記誦知識,它只是憑借政治權力和世俗禮儀,維持著它對知識階級的吸引力,在一整套華麗的語言技巧中,知識階層勉強翻空出奇,維持著它的生產與再生產”[15]。以上種種皆表明,當時唐代禮官其實并不關心禮典是否能如實反映現實禮制,也不關心具體的禮文能否被社會行用,他們制禮思想只有古為今用,任何古禮在他們這都可以變通,為了制禮而制禮的現象突出,所以《開元禮》中若干禮文“備而不行”并不奇怪,甚至在《開元禮》修撰完成后的很長時間內,當時的人們都認為它只是“宣示中外”“未有明詔施行”[16]3306。

基于以上論述,那么我們就不難理解《開元禮》為何包含備而不用之禮。所謂“三王易代,不相襲禮”“順時施宜,有所損益”,禮本身就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它在歷史長河激蕩中,總是在不斷的揚棄相關內容,使得自身能更好地貼合時代。當然這種“貼合”并非毫無異議,儒家甚至大力抵制此種思想。閻步克先生在論述孔子看到“觚”形制發生變化感嘆“觚不觚、觚哉!觚哉”時,就指出:“在今人看來,變了樣子的‘觚’仍是禮器,在儒家眼中就不是那樣了。儒生的‘禮’乃是特指,特指古代與經書說的那個樣子。”[17]7問題在于雖然孔子講究“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哪怕儒家在漢代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古禮復興運動”,到唐代也逐漸走向熄滅,由此可以看出“禮隨時變”的潮流,乃是時代的必然,也是無法抵御的。

倘若我們稍稍將目光移至宋代,便可知曉宋代的《太常因革禮》較《開元禮》更加激烈,它將不合時宜、備而不用的禮文單獨拎出,專門列入“廢禮”與“未行之禮”條,雖然學界對二者的異同還有待深入討論,但至少說明宋代禮典劃分“廢禮”與“未行之禮”之原則,并非一蹴而就、凌空出世,它的精神恰恰暗含在《開元禮》中。

三、中古正史《皇后傳》的書寫與冊后禮消亡

以往學界對禮典與法典關系的探討,為我們揭示了二者在時代精神上的一致性,因此我們也認為禮典的書寫模式應與當時史書制作相貼合,探究官修六史的“皇后傳”,或展示唐人對于皇后這一政治身份的認知,繼而為我們對冊后禮的論述提供另外的視角。

有關史書皇后傳的研究,徐沖先生實則已有成果,他分析了魏晉時期皇后傳的成立與當時人們的看法,諸多論述引人深思并為本文所吸收。徐沖先生有過論述,“從《史記》到《隋書》漢唐間正史中的書寫形式明顯可以區分為三種類型,即‘外戚傳’‘皇后傳’與‘皇后傳+外戚傳’”,并認為漢代的外戚傳的形成表明在漢代皇帝權力結構中,一位“皇后”最重要的身份可能不是為本朝皇帝之皇后,而是在次任皇帝即位之后以“太后”之身份為新君提供可以倚重的“外戚”,隨著父系意識的覺醒,魏晉以后在王朝的權力結構之中,“皇后”的主要功能不再是在未來新君即位之后成為“太后”以提供外戚,而是作為本朝皇帝之皇后,“正男女”以完成“天地之大義”。雖然我們認為徐沖先生的論述并未考慮到當時史書的修撰形態,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都是私人編修,以私修史書論證官方意識形態的轉變,或使結論有失允當,但他的研究范式卻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唐代官方所修六史采用兩種書寫模式:一是單獨的皇后傳,二是后妃傳(皇后傳)+外戚傳,這表明唐人繼續著魏晉以來崛起的父系意識,有意控制外戚的勢力。自《漢書》以來《后妃傳》(皇后傳)的書寫模式大體由三部分組成:男女之義、六宮之制、前代教訓,而后歷代在基礎上或詳或略。通過分析唐代官方所修六史的《后妃傳》(皇后傳)上述三部分的組成,或可為我們揭示唐代官方意識形態對皇后的看法。

除《晉書》《隋書》外,其他五部官修史書在序文部分詳略不一。首先是以姚思廉《梁書》《陳書》及令狐德棻《周書》為代表,它們依舊循用南朝《皇后傳》的書寫體例未變,《傳》前序文短小、專論六宮之制,這當是對南朝史書修撰思想的沿襲,或可歸之為前朝《后妃傳》書寫模式的遺存?。再者是以李百藥《北齊書》為代表,它《后妃傳》并無序文,這當與《北齊書》自身修撰體例有關。眾所周知,李百藥《北齊書》之藍本源自乃父李德林的《齊史》,而李德林死前《齊史》尚未完本,所以現存《北齊書》的體例極有可能來源于李德林,這也是后世覺得此書體例并不完善之原因,《四庫全書總目》評價它“文章萎苶,節目叢脞”[18]25,不無道理。

相較于其他五部官修史書,《晉書》的成書時間最晚,雖然我們不能斷言唐代《后妃傳》的修撰模式在《晉書》時定型,但至少它的修撰思想最為完備,表現在序文上,不僅字數最多且篇幅齊全,茲錄文于下:

1.夫乾坤定位,男女流形,伉儷之義同歸,貴賤之名異等。若乃作配皇極,齊體紫宸,象玉床之連后星,喻金波之合羲璧。爰自敻古,是謂元妃;降及中年,乃稱王后。

2.四人并列,光于帝嚳之宮;二妃同降,著彼有虞之典。夏商以上,六宮之制,其詳靡得而聞焉。姬劉以降,五翟之規,其事可略而言矣。周禮,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王者內政。

3.故婚義曰:“天子之與后,如日之與月,陰之與陽。”由斯而談,其所從來遠矣。故能母儀天宇,助宣王化,德均載物,比大坤維,宗廟歆其薦羞,穹壤俟其交泰。是以哲王垂憲,尤重造舟之禮;詩人立言,先獎葛覃之訓。后燭流景,所以裁其宴私;房樂希聲,是用節其容止。履端正本,抑斯之謂歟!若乃娉納有方,防閑有禮,肅尊儀而修四德,體柔范而弘六義,陰教洽于宮闈,淑譽騰于區域。則玄云入戶,上帝錫母萌之符;黃神降征,坤靈贊壽丘之道,終能鼎祚惟永,胤嗣克昌。至若儷極虧閑,憑天作孽,倒裳衣于衽席,感朓側于弦望。則龍漦結釁,宗周鞠為黍苗;燕尾挻災,隆漢墜其枌社矣。自曹劉內主,位以色登,甄衛之家,榮非德舉。淫荒挺性,蔑西郊之禮容;婉孌含辭,作南國之奇態。詔謁由斯外人,穢德于是內宣。椒掖播晨牝之風,蘭殿絕河雎之響。永言彤史,大練之范逾微;緬視青蒲,脫珥之猷替矣。晉承其末,與世污隆,宣皇創基,功弘而道屈;穆后一善,勣侔于十亂。洎乎世祖,始親選良家,既而帝掩紈扇,躬行請托。后采長白,實彰妒忌之情;賈納短青,竟踐覆亡之轍。得失遺跡,煥在綈緗,興滅所由,義同畫一。故列其本事,以為后妃傳云[19]5521。

我們將上引史料分為三部分,從這三部分表達的內容可知,唐代史官嚴格遵守了歷代后妃傳的書寫模式。在開篇第一部分講述男女之義。繼而在第二部分追溯六宮之制“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但總體而言,這兩部分的內容并不多。史料論述的重點在第三部分,在此唐代史官從帝與后的身份比對出發,認為天子之與后,如“日之與月,陰之與陽”,講述迎娶良后的重要性,“故能母儀天宇,助宣王化,德均載物,比大坤維,宗廟歆其薦羞,穹壤俟其交泰”。緊接著史官歷數前朝教訓,認為三國時“自曹劉內主,位以色登,甄衛之家,榮非德舉”之風對晉朝產生了深遠影響,“晉承其末,與世污隆……穆后一善,勣侔于十亂”,“后采長白,實彰妒忌之情;賈納短青,竟踐覆亡之轍”。晉朝承襲曹魏之遺風,出現了賈南風專政,致八王之亂的事件。

上引可知,除《梁書》《陳書》《北齊書》外,其余史書皆修撰了對后妃的告誡性話語,這可視為唐人警惕前代后宮干政之結果。雖然現今看來,武后、韋后等人的出現,表明唐代史官努力的徒勞,但畢竟武后等人的出現只是代表皇權的旁落,而非衰弱。如前所述,唐代只有冊后禮而無納后禮,二者的根本區別在于:后者是婚禮,表明的是皇帝“娶妻”,皇后是與皇帝平分秋色的存在,猶如“日之與月,陰之與陽”;前者是冊禮,僅代表皇帝的封賞,經過冊后禮而來的皇后,皇后的頭銜來源于冊后禮中“授寶冊”儀式,授予寶冊便成為皇后,反之皇帝收回寶冊,那么自然就會廢掉“皇后”。這也是高宗廢皇后王氏囚之于宮掖時,廢后對高宗說道“廢棄為宮婢,何得更有尊稱,名為皇后”[7]2170的原因,這表明高宗收回了廢后王氏的“璽冊”,繼而奪回了她“皇后”的“尊號”,使得她淪為“宮婢”。此后武則天在多番斗爭下獲得皇后之尊,亦不免多次遭遇高宗廢掉的危險。對此學界的論述已足,不需贅言?。

實際上,經過武后、韋后沖擊后的李唐皇帝,逐漸加強了對后妃權力的控制。以玄宗為代表,他以“天命不佑,華而不實。造起獄訟,朋扇朝廷”[7]2177將王皇后廢除,實行“不立皇后”的措施,使得武惠妃、楊貴妃雖得其恩寵,也只能“宮中禮秩,一同皇后”[7]2177。到憲宗時,更以“子午忌”為由,將玄宗“不立皇后”的臨時舉措變為長期政策,自后有唐一代“穆、敬、文、武、宣、懿、僖”等皇帝都沒有立過皇后,這也使得《開元禮》的冊后禮亦成為一紙空文。

因為唐代皇后都由妃嬪冊立而來,而憲宗后又實行“不立皇后”的政策,所以《開元禮》中無論是納后禮還是冊后禮,均未得到很好的行用,這愈發使得皇帝婚禮的儀式斷裂無文。五代后唐時,莊宗李存勖冊后劉氏,因“儀注殘缺”之緣故,朝廷還在爭論,皇后拜謝皇帝時,皇帝是否需要服袞冕降迎于門的問題。宋初亦如此,前述高太后為哲宗納后時,因“禮甚簡略”之故,制作的納后儀注中夾雜臨軒冊后禮。由此可見唐代皇帝婚姻禮制的殘缺,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制度依附于人事之上,任何一項制度隨著時間的流逝必然會迎來走樣與變形,禮制亦不例外。通過我們以上對中古時期納后禮與冊后禮的梳理,便可很明顯地看到隨著禮儀文本的殘缺與毀廢,后世禮官為了構建一套完整的相關儀式,只得拆東墻補西墻、據此修彼,這讓原本不同的納后禮與冊后禮在儀式上呈現出混雜的特點。在唐代,納后禮從未行用,而冊后禮從憲宗后亦流于空文,這根源在于唐代的統治者并不在意禮經背后的涵義,有的只是“古為今用”“自我作古”的思想,這使得《開元禮》創作之處就夾雜了很多的“備而不用”之禮,并對宋代禮典制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通過對唐代官修史書《后妃傳》中書寫模式的探討,發現唐人早期實則很重視對后妃群體的告誡,特別是經歷了武后、韋后的唐代統治者,愈發注意皇權的旁落,這使得《開元禮》中的納后與冊后二禮均無法得到實際行用,至五代宋初,囿于儀注的缺乏,時人還不斷爭論相關禮制的準確性。

注釋:

①參見吳麗娛.朝賀皇后:《大唐開元禮》中的則天舊儀[J].文史,2006,第1輯;吳麗娛.兼容南北:《大唐開元禮》中的冊后之源[J].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06.

②李俊芳先生通過種種分析,亦認為靈帝冊宋貴人為后并非冊后禮之開始,漢光武帝即有此制。參見李俊芳.漢代冊立皇后禮儀考述[J].北方論叢,2011(6).

③劉增貴、李俊芳、藤川正數等先生皆指出漢代納后與冊后是兩種不同儀式且區別明顯。參見劉增貴.漢代婚姻制度[M].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115;李俊芳.漢代冊立皇后禮儀考述[J].北方論叢,2011,(6);藤川正數.漢代における禮學の研究(增訂版)[M].東京:風間書房,1985:51.

④對此吳麗娛先生將“行殿”解釋為臨時修建的宮殿,并認為此“童牛角馬”“不合于禮”,設位于行殿之行為,為的是有意掩蓋妃家地位卑微,此誠可備一說。

⑤參見張志云.親和萬民:宋代嘉禮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198-202.

⑥吳羽先生曾對《政和五禮新儀》的內容構成展開過分析,他認為《政和五禮新儀》征引數量最多的禮典為《開元禮》,但他亦承認對此書具體內容的沿革未能做到進一步分析,故我們對納后禮的分析,或可為他作一個小小的注腳。參見吳羽.《政和五禮新儀》編撰考論[J].學術研究,2013(6).

⑦《通典》在內容上將納后、冊后事例雜糅而寫,可看作是一種文省事增的處理方式。

⑧《新唐書·百官志》稱冊書的適用范圍為“立皇后、皇太子,封諸王,臨軒冊命則用之”。

⑨參見倉修良.唐前五代史和五代史志[J].文史知識,1995(12).

⑩最近筆者撰寫了《走向五禮:漢唐之際正史〈禮儀志〉的變遷與意義》以及《從“悉遵周制”到“以類相從”——中古禮書所見五禮次序的變遷及其意義》(兩文均待刊)集中探討了在中古思想轉變風氣影響下,唐代禮官與文人對于經典的改撰,揭示了由此引發古禮與現實的張力等問題。

?徐沖論證了令狐德棻《周書》雖成書于唐初,但沿襲了隋代史書中形成的因隋文帝楊堅以外戚榮登帝位故避而不談的模式有關,那么我們亦認為姚思廉修撰《梁書》《陳書》可能出于相同之原因。

?最近孟憲實先生圍繞唐代王言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專題探討,其中頗涉尊號、冊禮等儀式問題。參見孟憲實.唐代尊號制度研究[J].唐宋歷史評論,2021(1);唐代冊禮及其改革[J].歷史研究,202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在线视频| 国产色婷婷|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亚洲成a人片|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国产黄色免费看|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韩日免费小视频|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一级全黄毛片|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欧美第九页| 91精选国产大片|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高清欧美| 人人艹人人爽|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毛片在线看网站|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91九色最新地址|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伦理一区| 在线免费观看AV| 91娇喘视频| 日韩无码白| 五月综合色婷婷|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18页| 在线欧美国产|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另类|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欧美在线网|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青青草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无码aaa视频|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国产91线观看| 国产一级α片| 2022国产无码在线| 欧美日本二区|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欧美伦理一区| 精品福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