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芳芳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山東 威海 264209)
1985年以來,我國科技行業進入了快速恢復發展階段,為解決同行評價帶來的種種弊端,亟需一種更加客觀、公開、透明且精確的評價方式。因此,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開始運用大型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SCI)、《科學評論索引》(ISR)和《科技會議錄索引》(ISTP)對中國各高校的科技論文做“量化”統計排名[1]。南京大學最早將國際學術論文(SCI論文)的概念引入科研評價和職稱評審,后來“SCI論文”指標被拓展應用于科研評價的各個領域,進而形成了現在的查收查引業務。查收查引又稱為代檢代查、論文查證、文獻查證或者收錄引用檢索,是指以作者姓名、機構、題名、刊名、卷期、DOI或會議名稱、會議地點、論文集名稱等為檢索字段,依據申請者的要求,檢索論文被國內外權威二次文獻數據庫收錄或引用情況[2]。多年來隨著我國科技工作者發文量的不斷攀升以及網絡技術的發展,查收查引在服務方式、服務水平以及認證內容等多方面得到了不斷的完善,現在已成為圖書館核心信息咨詢業務。在學術水平評估、獎勵申報、基金項目申請與學科評價等方面被視為一項重要的客觀評價指標。然而,查收查引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很多問題,業界對此進行了初步探索與討論研究。其中,王亞鳳從實際案例出發討論了查收查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爭議,并提出疑問:圖書館的職責范圍到底有多大[2]。朱玉奴對查收查引服務規范化進行了研究,并指出查收查引館員應避免既當“審查員”又當“裁判員”[3]。王艷秀認為查收查引用戶對檢索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細,且檢索報告也更加復雜和個性化。查收查引的功能需求不斷拓展,對查收查引館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我國建設“雙一流”高校和學科,目的是為了提升國內高校的國際競爭力,將國內的學科水平提升至世界前列。在“雙一流”評價中,查收查引得到了重要應用,同時也對查收查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使得查收查引更貼合“雙一流”建設的評價需求,本文就查收查引的行業現狀和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了總結與思考,并提出了相關解決措施,對查收查引的高質量服務進行了探索延伸。
現階段,國內的“985工程”高校圖書館均為讀者提供查收查引服務[5]。高校圖書館的查收查引服務是針對科研成果產出(主要是指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在國內外權威的二次文獻數據庫的收錄及引用,查收查引具體的認證數據庫多 為:SCI、SSCI、A & HCI、EI、CPCI—S/SSH、CSCD 和CSSCI,也有很多的圖書館認證ESI、JCR影響因子、中科院期刊分區及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等。
辦理方式可以分為到館認證、郵寄和線上的方式。到館認證是指到圖書館現場開具檢索報告,這種方式適用于本校用戶,或者委托用戶與開設有此業務的圖書館物理距離上比較近。這種辦理方式在檢索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委托用戶和館員都可以及時溝通解決,因而這種方式是最為便捷、高效的。
郵寄的方式一般針對的是距離較遠的委托用戶。一般是委托用戶遠程填寫好委托單,查收查引館員在檢索出具報告后,再郵寄給對方。郵寄的辦理方式從委托單的填寫、數據的檢索、報告的形式、報告的郵寄以及發票的開具各個環節都需要溝通確認。電話或郵件溝通的方式都比較耗時,因而這種方式的辦理效率與到館認證相比要低很多。當委托用戶急需辦理業務且因各種因素無法現場辦理時,上述兩種方式均不能滿足委托用戶的辦理需求,這就嚴重影響了查收查引的服務質量。隨著科技和網絡的發展,數據庫商和一些大學圖書館為了滿足本身的業務需求,對查收查引平臺進行了開發。隨著查收查引平臺的成熟和一些評審過程的無紙化,眾多高校為了提升查收查引的服務水平,引進了查收查引平臺。用戶不需要到現場,在網上就可以提出申請,并且可以選擇電子報告或者紙質報告。現有的查收查引平臺的檢索效率相較人工有了極大的提高,尤其是排他引的過程大大減少了館員的工作量。查收查引平臺接到用戶的委托單會先行處理,如果存在一些無法檢索到的條目才需要人工干預,且查收查引平臺既可以出具紙質報告也可以選擇電子報告,綠色環保。
查收查引業務自誕生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日趨成熟的業務。查收查引報告在科研評價領域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佐證材料。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不管是查收查引業務本身的發展還是查收查引館員的職業發展都面臨巨大的挑戰。
用戶委托圖書館進行查收查引,通常是基于評審文件的要求。在評審的說明中通常會要求參評者出具查收查引報告,但評選部門在出具的評審文件中常缺乏對檢索報告的詳細要求,對于報告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細節問題,比如:收錄認定、SCI刊源證明、作者認定、他引界定、高被引等以及熱點文章等問題,通常不予置否。當委托用戶到館認證時,由于委托用戶直面查收查引館員對話更為方便,總是詢問查收查引館員應該“算”還是“不算”。通常情況下,因為查收查引館員無法直接了解評審要求,對于委托用戶所提出的某些問題不能給予確切的回答,轉而讓用戶去咨詢評選單位,這就造成了眾多委托用戶質疑查收查引館員推脫責任的誤解。高校圖書館在評審中充當的是服務角色,只是作為一個第三方為委托用戶根據在數據庫里檢索到的事實出具查收查引報告。在整個過程中圖書館充當的僅是認證數據方,對于“算”與“不算”的問題沒有任何決定權。關于檢索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模棱兩可的問題,應該由評審方給出確切答案。如果不同圖書館的查收查引館員對于各類問題的回答標準不一或者評選單位不認可圖書館給出的結論,雙方就會產生矛盾。因此對于“算”與“不算”的問題,由評選單位給出明確標準規范則更為合理,也更為方便。諸如此類問題,由于缺少多邊對話機制,雙方未有明確討論,導致圖書館在一些問題上模棱兩可、難以抉擇。對于此類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成立查收查引業務聯盟增大話語權,另一方面現有的圖書館聯盟與評審單位也可就此類問題進行溝通,確定雙方的評價標準與主體責任,進而給出推薦性意見,逐步在委托用戶、委托單位和各個圖書館之間達成共識。
我國是科研大國,隨著科技事業的發展,發文量大大增加,不僅是外文期刊發表的文章增加,也催生了國內期刊數量的爆發式增長。發展過快容易滋生問題,比如國內的很多期刊的審稿不規范,審稿周期過長,導致很多科研工作者愿意把文章投在外文期刊上,尤其是很多高質量的文章也是發在外文期刊上。且查收查引服務也基本是鎖定在對英文文章的認證,對中文文章的認證僅是核心期刊等少數期刊上。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6],科技界對此反響熱烈。但根據國內期刊的現狀,核心期刊占比不到30%。縱觀國內圖書館的查收查引業務的認證范圍,認證中文期刊文章的圖書館較少。查收查引的定義為認證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被“二次文獻數據庫收錄或引用情況”,二次文摘庫是有專門的編輯部和評選原則,數據都是經過篩選加工的,比如世界上的著名的二次文摘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每年都會邀請相關專家,基于引文對英文期刊和會議進行評選,選擇優質期刊進行收錄。將收錄的期刊進行等級區分,并計算出入選期刊的影響因子和分區等期刊評價指標,讓學者在評價和選擇期刊時更容易,高校在進行科研評價時也更為客觀。
而中文期刊尤其是非核心期刊,很少有二次文摘庫或者正規的期刊評價庫。國內缺少類似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這種綜合權威的二次文摘庫,導致圖書館不愿認證普通中文期刊。但是這種二次文摘庫的建立耗時耗力,短時期內很難取得較好的成果,在這個過渡期,尤其是在“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倡導下,面對委托用戶的需求,查收查引認證范圍是否可以擴展到普通的中文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讓科研工作者不用擔心因為在普通中文期刊或會議上發表文章而被圖書館拒絕認證,進而影響到后續的評審。
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7]。論文并不是展現科研成果的唯一方式,論文是衡量科研產出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論文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并不決定科研成就的高低。面對破“五唯”的倡導,除了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外,科研產出的類型會越來越豐富,查收查引服務是否也可以拓展認證范圍?現在查收查引服務評價的文獻類型大部分僅限于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查收查引不僅對于新興的數據論文等沒有涉及,對于相對傳統的文獻類型圖書也鮮有涉及,究其原因是可用于圖書、數據論文的學術質量評價指標與期刊和會議論文相比較少,且評價指標較為復雜[8]。在很多評審過程中對科研成果會要求提供輔證材料,這對查收查引來說是一個契機,因為傳統認證的是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因而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將查收查引認證類型多元化也正契合了查收查引最初的目的:為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參考數據,使科研人員客觀地了解自身的水平和學術影響,使管理決策部門正確地評價科學活動、制定科技政策、合理地制定激勵系統[9]。在科技成果百花齊放的今天,認證類型太過單一必然會阻礙查收查引的發展。跟隨時代的發展,將認證類型多元化,不僅使得查收查引更符合“雙一流”建設的需求,也促進了查收查引高質量的發展。
在圖書館引進了查收查引系統以后,減少了館員大量重復、簡單且耗時的工作。查收查引系統大大減少了館員的工作量,讓館員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規劃,有機會去選擇更有創造力的工作崗位[10]。然而,更具有創造力的工作崗位往往對館員的要求更高。查收查引平臺的迅速發展,在減少了館員工作量的同時,也讓館員在短時期內面臨了較大的職業轉型壓力。對從事了十幾年的專職查收查引館員,由于前期涉及業務以外的知識較少,面臨的壓力更大。因為工作量的要求,查收查引館員主要面臨兩個選擇,即轉崗或開展新的業務。如若轉崗平調,大部分查收查引館員將面臨費時、機械、重復的工作,逐漸“邊緣化”。如若依舊要處在圖書館的核心崗位,就需要館員克服壓力,重新學習新知識開發新業務。圖書館行業正處于轉型期,技術的迭代更新速度加快,查收查引館員應當具有前瞻意識,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此外,查收查引館員應該多接受新鮮事物,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進一步拓展查收查引的內涵,或者開展以查收查引為基礎的更具創造力的新業務,將自己的職業技能進行提升。同時,從圖書館管理層面出發,館員的職業教育也應當被重視。從引進館員之初就應幫助館員做好職業規劃,為館員提供接受新事物的平臺與機會,支持館員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培養順應時代發展的復合型圖書館人才。
新的“雙一流”評價已經開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本著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服務的宗旨,查收查引應不斷拓展服務內涵,提升服務質量,規范服務體系,為建設“雙一流”高校和學科提供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