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品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海南 瓊海 571431)
博物館是記載歷史發展、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基地,更是人們增加愛國意識和歷史認同感的重要場所。據國家文物局統計,“十三五”期間,博物館備案數量由4692家增長至5535家。新建博物館數量大幅提升,平均每兩天新增一家博物館。多元融合助力博物館彰顯其文化傳播,改革創新推動其更加現代化、智慧化,交流互鑒指引博物館走向世界舞臺[1]。為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館也快速增長,相應對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以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陳列展覽為視角,詮釋新建博物館在陳列展覽需遵循的原則,并探討新建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創新方法,以期為新建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更好發揮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1)新建博物館通常沒有藏品儲備,展覽制作與文物征集、展品借展同步進行;展品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展覽內容制作的不確定性和文物展示空間劃分利用的不確定性。
(2)新建博物館通常人才隊伍建設相對不夠完善。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系列陳列工作,既需要博物館陳列管理設備設計等技術型人才,也需要熟識南海歷史自然文化領域的專業知識型人才、多學科復合型人才。
展覽作為一項復雜的綜合性系統文化工程,既是一種大眾文化形態,也是一種視覺藝術形態[2]。面對新建博物館建設期錯綜復雜的情況與陳列展示多方因素的不確定性,首先應熟悉與之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在標準規范要求下,開展陳列展覽從項目立項、預算編制到大綱撰寫、設計制作,再到藏品借展、布展等方面的工作,便有章可循。例如文物類:有館藏文物展藏多功能展柜技術要求WW/T 0109—2020、館藏文物展藏調濕存儲柜技術要求WW/T 0108—2020、館藏文物防震規范WW/T 0069—2015;展覽類:博物館陳列展覽形式設計與施工規范WW/T 0089—2018、博物館展覽內容設計規范WW/T 0088—2018、《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GB/T23863—2009、《博物館建筑設計規范》JGJ66—2015;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辦公廳財辦預〔2017〕56號文《關于印發〈陳列展覽項目支出預算方案編制規范和預算編制標準試行辦法〉的通知》、各省采購流程辦法要求等。
其次,筆者認為在內容撰寫、形式設計、文物布展、展示設備等方面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內容設計是展覽的核心與靈魂。新建博物館在內容設計時,不僅要確保科學性與準確性,在涉及到時政圖片、文字、地圖等內容要素時,更需做到時政性與學術性相結合。以我館基本陳列《南海人文歷史陳列》為例,展覽以中國人民認識發現、命名管理、開發經營、管轄治理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時間、事件串聯整個展覽參觀主線及相關知識體系,是觀眾認識南海諸島及其相關海域歷史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宣傳南海海域歷史文化知識的重要陣地。展覽中涉及到歷史時間、重要歷史事件、海域地圖等多個展示要素,在對公眾展示的歷史信息與人物圖片信息、地圖信息的確認上,顯得尤為謹慎。
(1)內容文字組織上,以學術研究為支撐,緊扣國家大政方針。尤其某些領域的學術研究尚沒有明確定論,以國家對外公布的相關政策與要求為標準,是最行之有效且準確無誤的方法之一。比如我們在確認古代歷史時期起始年時,以外交部對外公布的紀年時間為依據,避免了歷史研究領域與文學研究領域在時間斷代劃分分歧。
(2)英文翻譯,作為展示信息的第二語言,在國內博物館展覽中十分常見。陳列展覽因涉及內容廣且專業性強,在翻譯時不僅需要英語翻譯基礎,還需文博、文物的專業知識,深刻理解中文意思及含義。例如南海人文歷史陳列的翻譯,先后請專業中英翻譯、文物博物館、以南海研究院為代表的涉南海歷史等多領域專家多次翻譯修改,最終由外交部邊海司組織專家集體會審完成最終定稿。
(3)地圖底圖使用。在展覽中如果需要使用地圖,選好底圖,事關重要,對后續報審通過大有裨益。
數據分析與處理于Microsoft Excel 2010、R 3.4.4和ArcGIS 10.2空間平臺進行,其中空間插值借助反距離權重插值(IDW)進行。反距離加權法(IDW)以插值點與樣本點間的距離為權重進行加權平均,離插值點越近的樣本賦予的權重越大,插值結果介于插值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是一種簡單易行且常用的空間插值方法。該方法在應用中直觀高效,在已知點分布均勻的情況下插值效果好,經剔除異常值減弱甚至消除極值的影響后,可信度較高。對比樣條插值法(Spline)和克里金法(Kring)空間插值方法的預測結果后發現,反距離加權法(IDW)對本研究樣本預測誤差較小,精度較高。
(4)其他諸如展覽文字內容,嚴謹、真實、準確,是內容文本的基本要求。但對學術有爭議沒有定論的問題,必須展覽時應盡量做到全面、客觀、真實。
博物館作為公益性質的精神文化傳播基地,在設計陳列空間時,應根據實際情況設計陳列方案,保證所應用的各種布置既有其藝術性,又有其實用性,在最大范圍內表達博物館的主題[3]。展陳空間作為展覽敘事與觀眾參觀的時空載體,在設計時,應將展覽展示主題線索、文物展品與觀眾行為線等因素統籌考慮,既能提升觀眾觀展過程中的參觀感受,又能增強展覽敘事傳達與觀眾情感溝通。
例如我館引進故宮博物院的展覽《對話: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在布局時,采用了朱紅色等故宮博物院標志性建筑顏色,間以明黃色等帝王專用顏色,以此來烘托展覽的皇家氣息。采用故宮元素的鏤空屏風,作為展覽空間分隔面,與整個展線相互襯托,使得觀眾能夠很快融入觀展氛圍中。在展出海上絲綢之路文物時,在展柜內的輔助展臺、說明牌等應用波浪、藍色等海洋元素,海上絲綢之路的相關展品猶如置于故宮博物院,真正達到了“對話”效果。
新建博物館,通常因文物展品數量不足,常通過科技手段、輔助展品方式進行補充豐富,因此面對各種現代陳列設備做輔助展示。博物館在展示歷史文物時,更要著重展示出歷史文物的歷史感,讓觀眾在觀看歷史文物時體會到文物中蘊含的文化氣息。
在文物布展時,一方面依照展示內容的時間或故事順序有序陳列文物展品,使展品與陳列空間之間有邏輯可依,構成一個完整的布局[4];另一方面,從空間氛圍營造、版面信息選取與設計到輔助展臺、展拖設計制作,再到說明牌設計,可以將文物質感、文物屬性、文物元素、時代信息等要素體現在設計中的每個環節,力求保證展出的文物貼合博物館自身主題,做到博物館整個空間布局與歷史文化發展進程相符合。
博物館既是傳統文化的傳播陣地,又是保存歷史文物的重要基地。在設計時,文物是展覽展示的基礎,而展柜、輔助展臺、支架、燈光、材料等輔助陳列設備則是展覽展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陳列設備時,需充分考慮其實用性,使其符合博物館的整體布局及藝術氛圍。為保障文物安全,需對陳列設備有精準了解,既要遵循其自身特性,又要以文物安全為原則,科學合理地展示文物。
在安排陳列設備時,需注意不同的文物對陳列設備的要求不同,需針對文物自身的特點對陳列設備進行定制,確保陳列設備能在更好地展示文物時對文物進行最大限度地保護。許多文物需在特定的溫度及濕度下進行保存,且對光照有嚴格的需求。因此,在設計時,需對文物性質進行評估研究,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并嚴格按照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要求對展廳、展柜進行設計。如大部分材質的藏品室溫控制在20—25攝氏度左右,濕度需控制在50%左右;如展廳內軌道燈光調控、展柜燈具照明設置等,均需嚴格按照文物性質,從整體空間環境與微空間環境進行調控[5]。另外,因照相設備的閃光燈對文物會造成危害,設計人員需在文物展柜附近張貼告示,講明不要開閃光燈拍照等。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因地處海南瓊海潭門鎮漁港港灣,受氣候環境影響,全年空氣濕度大,年平均濕度約85%。博物館在整體建筑設計時,對抽濕、排風等方面增強設置。同時,對展柜密閉性、透氣性等嚴格要求。展柜內置溫濕度計,隨時監測柜內情況。例如我館2021年8月向荊州博物館引進的《光融天下——荊楚文化特展》,該展覽共展出199件(套)陶器、青銅器、玉器、漆器等獨具特色的楚文化代表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2件,國家二級文物78件,國家三級文物59件。文物時代早、級別重、性質特殊,對展示條件要求極高。柜內濕度約60%左右,為了有效降低濕度,確保文物安全,除微環境調控之外,需要對整體展示環境進行降濕處理,我們在陳展空間外圍送展通道處,增加8臺空調抽濕機,使其達到藏品保存環境相對濕度標準要求。
做好新建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詮釋與傳播,是提升觀眾對新建博物館認知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面臨諸多情況下的新建博物館,找尋行之有效的實踐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圍繞某一項文化主題,通過展覽、文物、紙質、教育活動等載體,拓展展覽主題,延伸展覽內容,形成一個有系統、有關聯的文化產品鏈,多角度、全方位地闡釋與博物館定位相吻合的文化主題。
以我館《南海人文歷史陳列》為例:①展覽:圍繞我館定位與展示宗旨,我館策劃制作的基本陳列之一,展覽策劃時以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為出發點,以詳實、嚴密的海疆研究成果為學術支撐,以文物和文獻資料為依據,闡述中國在南海的歷史性權利。②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推廣:根據南海人文歷史陳列展覽主題,特別設計了“海洋知識闖關”“未來海上系列之海防知識學習、軍旅生活體驗”“重走海絲,我是小小航海家”“更路簿的使用”“祭海之舞鯉魚燈秀”等社教活動。這些活動,加深了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對南海的認識與了解,對中國海軍駐守南海、收復南海諸島的強軍強國意識,對海南沿海漁鄉在守望南海、開發利用南海的歷史與敬畏精神。③文化創意產品:深入挖掘該陳列展覽的特色文化資源,設計開發“南海風情”“華光礁Ⅰ號”“南海禮物”“漁家文化”四個系列近百種的文創產品。觀眾在觀展之余,將南海文化帶回家。④開發海洋主題特色系列餐飲,品嘗南海海洋獨特味道。⑤配套圖錄設計制作,目前正在進行出版事宜。同時,正在與盛大游戲公司合作開發更路簿手游,積極傳播南海文明。這些拓展延伸性活動與產品,無形中擴大了展覽的影響,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宣傳傳播作用。
圍繞展覽主題開展的每一項活動,做好宣傳推廣。如以展覽代表性或珍貴文物入藏為主線,宣傳展示與主題相關的歷史及文化內涵;在我館中文版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在網絡上面向觀眾展示展覽內容;通過中央電視臺、人民網、南海網等省內外多家媒體,以視頻、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對展覽進行多方位宣傳。
文物,作為展覽的核心展示對象,其重要性各類文章、專著均有研究。在此,我們換個角度,從陳列展覽設計制作視角來看,將文物在陳列展覽中的幾個要素,放置在整個設計布展中,對陳列展覽制作完成,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考慮文物屬性、文物安全、文物“活”起來,對展覽空間設計與平面設計、展示方式、展柜挑選、展臺展架設計等,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文物安全,是博物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陳展空間內,為了保障文物安全,在陳展空間設計時需將文物置于有效可監視范圍內。在展柜展架或展示方式上,需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美化設計呈現,做到防振動、防地震、防雷等。
(2)文物藏品保存與展示環境應滿足適宜的溫度、相對濕度、空氣質量、污染物濃度等,對金屬、紙質、硅酸鹽、巖石、紡織品、油畫、竹木制品、動植物標本等各類文物藏品有著不同的要求。是故,在整體的陳展空間需盡量滿足一般展品的存儲需求,在展柜等小環境空間內必須滿足不同屬性對環境的需求。因此,在展柜挑選與設計時,需進行嚴格控制,做到柜內溫濕度實時可監控,做到防塵、防水、防潮、防生物危害等。
(3)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時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在博物館的陳列展示中,滿足文物安全與文物屬性要求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嘗試多種方式,讓文物自己“說話”,傳達其背后的故事及所呈現的歷史、藝術價值。諸如文物三維立體演示、文物故事演繹、文物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還可以通過設置互動裝置,了解文物作用、用途、制作技藝等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項科技手段的不斷涌現,新建博物館應積極掌握新時代可以用于博物館展覽展示的科技方式。一方面,在基本設計原則下,彌補展品不足帶來的問題。同時,應充分研究科技方式屬性與展示內容的需求,做到完美融合。博物館展示仍然是以物為主的展示理念,不能因為科技手段的應用,而忽視博物館是以“物”為展示對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堅持以人為本,順應時勢變化,推出可以讓觀眾更便利、更有效地參展模式,實現博物館靜態資源的互通與共享。
自2019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為響應疫情防控政策,我館引入當下AR技術和VR技術,5G+AR模式,依據陳列展廳實景,制作高度互動的3D虛擬現實展廳,實施云上看展,將館內珍貴文物以虛擬展廳的形式進行展出,用戶可實現隨時隨地看展。同時,結合淘寶網、微博等平臺進行直播講解,讓觀眾們突破時空限制,在現實與虛擬網絡中享受高科技帶來的感觀體驗,實用性和藝術性極強。提升了游客對于文化體驗的全新認知程度,更促使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得到進一步升華[6]。
新時代博物館承擔著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任務,因此,以物為視角下,在陳列展覽空間設計上注重體現其歷史性,這就要求相關設計人員在設計空間布局時,需按照文物的保護原則,引進相關先進設備,使文物在得到最好的保護同時對外展出;以人為視角下,在設計博物館環境時,要充分考慮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及科學性。運用先進的光影技術烘托氛圍,使游客更好地融入博物館的氛圍中,真正體現出博物館的教育價值。拓展展覽外延,順應新形勢及時調整展示方式方法,以多種形式豐富陳列展覽,加深觀眾對展覽主題傳達的知識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