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偉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的部署和“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提出和推動,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傳播和文化貿易統籌發展,給我國與相關國家的人文交流帶來了多元需求與新的跨文化交流機遇?!耙粠б宦贰彼龑У妮^大規模的人文藝術交流需求與國際傳播文化語境,為音樂藝術的對外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需求市場與傳播互動機遇。
在全球化不斷強化的語境中,中國傳統音樂面臨的嚴重生態危機亟待突破。中國與西方的音樂交流存在著中西音樂文化傳播權利和資源分配的不對稱。中國民族音樂作為大眾傳媒、藝術形式、意識形態或文化產業,都需要積極參與同西方音樂的對話、融合和交流,在跨文化傳播中發揮中國民族音樂的影響力,提升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價值,促進全世界音樂文化的多元發展。
近年來,江蘇著力打造的傳統文化精品工程和對外文化交流品牌碩果累累,尤其在原創歌劇創演上佳作頻現。《鑒真東渡》、《拉貝日記》等原創歌劇作品參演中國歌劇節,作為中國歌劇藝術創作的優秀成果在國內得到了認可,在海外也獲得了極高的贊譽。江蘇原創歌劇成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采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成功地闡釋了“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跨文化傳播的期待與訴求。
江蘇原創歌劇的創作呼應了跨文化交流的主題,歌劇的創作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贊頌民族文化精神。
江蘇原創歌劇在創作規劃中采納了能夠集中表現中國精神和跨文化交流的題材進行歌劇創作。歌劇《鑒真東渡》選擇了鑒真六次東渡到達日本弘揚佛法,并帶去中國醫藥、音樂、建筑文化經典的歷史事件為題材進行創作。歌劇塑造的人物是唐朝的文化使者,在傳播內容上表現了中日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友好往來。鑒真精神啟發當今的人們在不同文化之間增強交流互鑒,共同進步。
江蘇原創歌劇的民族化探索是對民族文化的繼承發展?!惰b真東渡》在“一渡幻海”、“二渡愿海”、“三渡迷?!?、“四渡覺?!?、“五渡心海”、“六渡慧?!钡牧螙|渡歷程中,再現了鑒真及其弟子東渡傳播佛法的艱辛和險阻的真實歷史和心路歷程,深度挖掘了鑒真的堅韌品德和佛法修行。歌劇《鑒真東渡》演出一開始,來自揚州大明寺的仁如法師全程坐在舞臺一側的蓮花座上吟誦《四智贊》《心經》等佛經法典,觀眾在莊嚴的誦讀聲中身臨其境地置身于佛法世界,感受佛光輝映的信仰力量,強化文化的主題。
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善良樂觀。愛國團結、和諧發展,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等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對促進世界和平、全人類的共同進步也具有世界性的意義和價值。江蘇原創歌劇作品的主題寄予人類世界共同的精神追求。鑒真大師對弟子溫良訓誡、大度寬容,對友人平和尊重、深明大義,對邪惡無畏大勇,對眾生慈悲大愛。鑒真的重要唱段《一束光》,在歌聲中傳達了鑒真就是那一束光、一點火,將佛法傳到東瀛,將盛唐文化介紹給日本,對當地的佛學、醫藥、工藝技術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鑒真為佛法不畏艱險、堅毅無悔的精神,觸動觀眾共鳴。
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的構建是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主體意識的體現。江蘇原創歌劇以江蘇故事為題材,融匯以江蘇的民間音樂元素、民族風格的服裝舞美設計等,展現江蘇的風土民情和歷史文化。
江蘇原創歌劇的題材選擇表現了鮮明的江蘇地域特征,歌劇故事的淵源來自江蘇本地?!惰b真東渡》以歌劇的形式再現了唐朝揚州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和唐朝文化的歷史事件。揚州是鑒真的原籍地、修行地和東渡日本的始發地,他從揚州出發,飄洋過海,將佛法傳到東瀛。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日本人民尊稱鑒真為“天平之甍”“恩人”,贊頌感恩鑒真傳播佛法和唐朝文化的豐功偉績。
江蘇原創歌劇的素材吸收了江蘇的地方音樂元素,作曲家將民族民間音樂元素進行藝術化加工,融入歌劇的創作之中。民族五聲調式、佛教音樂、戲曲的板腔體聲腔結合漢字四聲韻調和方言特征的音樂語言,凝成富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典型符號,體現了獨特的“江蘇鏡像”,音樂將鑒真大師帶回了故鄉。
《鑒真東渡》采用了江蘇民歌《拔根蘆柴花》和佛教音樂的旋律。揚州的民歌音樂讓人聯想到身在日本的鑒真大師,望著故土思念家鄉的情景。歌劇通過大量佛教音樂素材的提煉升華,讓整部歌劇都沉浸在莊嚴親切的氛圍之中。
在創作《鑒真東渡》的音樂時,作曲家充分考慮了揚州民間音樂的元素,將揚州民歌在音調、襯詞、方言、音樂結構和調式上的地域特色糅入到歌劇音樂中。歌劇《鑒真東渡》的曲調形態吸收了揚州方言特征,揚州方言的柔和明朗在歌劇的音樂中多以級進音程來表現。音樂平和中正、莊重沉穩,是歌劇主人公身份、修為、徹悟、得道的真實寫照。
歌劇中舞美、服裝等方面的設計也別具韻味。舞美設計突出了中國文化的審美特征,寫意留白、空靈淡素,佛教的莊重和禪意的悠遠直抵寧靜的心靈深處。大氣典雅的大明寺、五亭橋在舞臺的投影,展現出東方的歷史厚重感與人文風貌,使江蘇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美好江蘇的形象更加生動鮮活。歌劇演員身著的古代服飾、柔美的舞蹈和寫意的舞臺布景相互映襯。《鑒真東渡》的禪意空間設計,引導觀眾思考,頓悟佛理。
江蘇原創歌劇跨文化傳播的方式和路徑探索還需要從傳播學的角度進行審視。在共通的意義空間中進行音樂的創作實踐,以雙重編碼策略體現出注重本土、融合國際的創作原則。堅持民族特點,融匯西方歌劇的體裁特征,將民族民間音樂的傳統與歌劇音樂創作相結合。
有效傳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傳受雙方之間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這意味著傳受雙方對符號意義擁有共通的理解。傳播學學科專家學者威爾伯·施拉姆(Wibur Lang Schramm)在大眾傳播模式的研究中曾指出,信息實際傳播的部分是信源和信宿的共同經驗范圍的部分。因此,傳播學的共通意義空間理論對江蘇原創歌劇跨文化傳播的音樂創作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缥幕瘋鞑ブ屑炔荒芄淌鬲M隘的民族主義的文化,也不能全部地國際化,而是應當“知己知彼”,注重本土、融合國際。
歌劇是一種外來的藝術形式,中國原創歌劇的創作繼承發展民間音樂,堅持民族化的創作道路,把握中西融合的創作理念。中國歌劇準確演繹中國人的生活和情感,體現中國文化。歌劇的音調、風格、音樂語言等方面建立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展現中國的民族特色和中國氣派。中國歌劇學習戲曲的唱腔,扎根沃土、貼近百姓。同時,中國歌劇在表現形式、結構和作曲技法等方面也借鑒了歌劇的創作形式和經驗,如采納管弦樂、詠嘆調、主導動機的寫作方法,用以渲染烘托情境、塑造人物形象。中國原創歌劇將民族與西方、音樂與戲劇有機結合、融會貫通。跨文化傳播為文化交流架起橋梁,有助于推動我國的歌劇創作更好地融入世界,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詮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開放包容理念。
江蘇原創歌劇的民族化在創演過程中反復地學習、實踐和探索。歌劇創作融進了時代和社會文化的感悟,注重對江蘇文化和江蘇民間音樂元素的提煉和表達。歌劇《秋子》以抗日戰爭為題材,與江蘇的南京藝術學院存在很大的淵源。歌劇《紅霞》、《芳草心》和九十年代的歌劇《孫武》等歌劇創作都凝結了幾代藝術家長達半個多世紀辛勤創作的心血,《鑒真東渡》等歌劇繼續探索著中國原創歌劇的新發展。
江蘇原創歌劇創作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創作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兼收并蓄西方歌劇的藝術形式和創演方法,以多元化的視角和思維融合國際,呈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精神風貌,向世界展示中國璀璨的民族文化。江蘇原創歌劇也注重江蘇元素的挖掘和詮釋,歌劇的題材源自江蘇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音樂創作融入江蘇的民歌、戲曲等民間音樂素材。在跨文化傳播的創演中,開掘了具有江蘇本土特征又可為全世界理解的文化資源,保持自身美學特色,建構共通意義空間。
《鑒真東渡》用歌劇的體裁形式進行創作,作品以生動立體的人物塑造、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創意的舞美燈光設計,將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話呈現在舞臺之上。歌劇的音樂創作體現注重本土、融合國際的創作原則,將民間音樂、經文唱誦與歌劇音樂創作相結合。為了讓作品更加符合歷史,更為貼近鑒真大師的形象,歌劇的創作人員多次探訪揚州、深入日本,到鑒真曾經到過或生活居住過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收集和提煉演出和音樂素材,為歌劇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歌劇的詠嘆調創作兼收并蓄、性格鮮明。歌劇音樂旋律的線條起伏根據歌詞語言的聲調特點進行創作,體現了漢語和地方方言的語音語調。鑒真的詠嘆調素材主要是宗教化的誦經式唱誦和引發共鳴的心靈詠嘆,詩意清雅、意味深長,塑造了人物形象的威嚴和莊重。靜海的詠嘆調寫作吸收了梵文的唱誦經文。日本遣唐留學僧人榮睿的音樂使用含有小二度音程連接為特征的五聲性旋法,融合了日本的傳統音樂元素。
歌劇的民族性在配器中也有所展現,作曲家在交響樂隊中使用了中國民族樂器。歌劇《鑒真東渡》加入了中國古箏、日本古箏這兩件特色樂器,日本的古箏是在唐朝時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中國和日本的古箏分別在舞臺兩側演奏,左右輝映,雙箏和鳴,演繹了中國和日本在文化上的同源交互。歌劇音樂的處理表現了對歌劇民族化、本土化的注重,又兼收并蓄地融入了國際化的歌劇音樂語言。
歌劇對結構形式進行了創新,音樂語言吸收了現代音樂的技法?!惰b真東渡》通過音樂材料的并置和抽象的舞臺寫意,呈現了不拘泥于情節發展的意識流方式的戲劇鋪陳,著力渲染鑒真的內心情感和人生理念。音樂突出宣敘調,強化場景音樂的戲劇性。歌劇序曲的音樂采用了西方現代音樂的無調性音樂語匯,以不協和的音程、和弦以及現代音樂的音簇、音塊等手法表現鑒真所面臨的一片苦海,音樂強烈的戲劇性渲染了主人公激昂起伏的內心感悟。
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我們要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守住我們民族文化的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與世界展開交流和對話,促進文明互鑒,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貢獻。費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的不同文化和諧相處之道。我們在和國外異質文化的碰撞交流中要持以海納百川的心態,求同存異。同時,在互相交融之中,用我們對傳統的獨特理解進行創造性地藝術表達,彰顯獨特的文化感染力。
原創歌劇《鑒真東渡》的跨文化傳播的成功經驗證明,“文化差異”中異質元素的碰撞不是文化“走出去”的障礙。好的作品可以跨越國界、語言,在差異中尋求理解和溝通,實現跨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中國原創歌劇作品的創演和跨文化傳播應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歌劇作品對“中國故事”的講述是歷史的呈現、情感的表達,承擔著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偉大使命。江蘇歷史悠久、鐘靈毓秀、文脈悠遠、開放活躍。在藝術創造中應當進一步挖掘江蘇文化,南北合力融匯為更加精彩的藝術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