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勛恩, 鄒曉芟
(1.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州 350017;2.三明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福建 三明 365004)
立足新時代境域,面對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重大時代課題,超越西方現代化建設老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路是中國共產黨在兩個百年交匯期這一特殊時代場域下的目標與任務。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時代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21世紀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是助推新型現代化建設成為“國之大者”的科學思想武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站在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高度,內在把握和真切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歷史之維、價值之維、理論之維、實踐之維,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和指導中國新型現代化道路,對創新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睔v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習近平反復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深刻闡述了生態與文明的重大關系,直接揭示了生態保護與人類文明興衰的本質聯系。[1]人與自然的關系絕不是費爾巴哈機械的鏡式反映,而是有機的共生共存。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破壞生態環境就等于毀棄人類的存在根基與未來發展之路,不但不能維持人類正常發展的需要,而且連生存基本條件也會喪失殆盡。
生態興衰歷史觀反映了人類長期以來認識自然發展規律所取得的積極成果,是人類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反思的結晶。具體言之,人類文明史是一部生態環境興衰的歷史,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促進人類文明的繁榮興盛,而惡化的生態環境則會導致人類文明的日漸衰敗乃至消亡。古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國,它們無一不發源于水量豐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生態良好的地區。正是先有“生態興”,勤勞智慧的古國人民才得以在此基礎上創造出聞名世界的繁榮勝景和燦爛文化,即“文明興”。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蔓延湮沒了盛極一時的絲綢之路;樓蘭古國因屯墾開荒、盲目灌溉,導致樓蘭古城孔雀河改道而衰落。古國人民在發展過程中因破壞自然生態而導致“生態衰”進而引起“文明衰”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沉痛教訓。古文明衰亡與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和環境基礎。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描述的那樣:“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不毛之地?!盵2]427這些慘痛的歷史教訓無時無刻不在警醒我們要轉換文明發展的思想觀念和方式,必須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實現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為子孫后代的發展留下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馬克思曾明確指出:“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根,也是中華文明的發展之源。從時間維度考察人類普遍歷史與特殊階段的形成過程及其變遷路徑,中華文明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人與自然交住的歷史,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始終是文明發展的主題與主線。中華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唯一歷經5000余年發展而沒有中斷的文明,為當今世界各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歷史鏡鑒??v觀人類現代化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工業現代化實踐已威脅人類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續。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4]但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工業中心主義盛行,勞動生產力的任何新的發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加深社會生態危機。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和傳統工業化的生態破壞性導致的惡果。在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人類中心主義,無視自然發展規律,資本“逐利”的本質逐漸顯現,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置于征服與被征服的地位,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對自然過度索取,對人類的生存繁衍及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極大威脅。實現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目標,中國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脆弱的嚴峻形勢,我們黨重新審視當今人類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現代化”的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及時調整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選擇走生態復興的文明之路。
如果說澄明生態興衰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歷史邏輯,那么給出其內在根據就是新時代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時代價值在于指導和推動我國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破解全球性的生態治理難題,從而提升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資本主義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而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道路與中國方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表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如下生態價值取向:
第一,傳承生態智慧,推動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舉措。中華文明歷來重視“和而不同”,遵循事物發展客觀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與智慧,是傳承中華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方式。
第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滿足人民群眾高質量生態需要。構建新型生態文明之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現代化是超越“資本邏輯”生產方式、摒棄粗放式發展方式的綠色現代化。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人們對優美環境更加關注,希望山更綠、水更清、地更凈、湖海更美,讓更優美的生態環境為自己幸福生活添彩。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讓居民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這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人民的期盼。
第三,實現政治承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需要。為政之道,民生為本,環境就是民生,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責任,也是黨對人民莊嚴的政治承諾。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實現天藍水清,推進“雙碳”戰略目標,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使命擔當,增強了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破解現代化發展難題,就是以生態窘境為切入點,集中制度優勢攻堅克難,全力化解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2021年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為67.3[5],國人正在遭受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聲污染、土壤污染、輻射污染和光污染等七大污染威脅。
第一,對工業文明的反思要求走綠色現代化之路。美國杜贊奇教授在《全球現代性的危機》一書中指出:“正是競爭性的民族國家建構導致了全球資源與環境危機,而只有建立在對話式超越理念上的天、地、人關系才能在根本上解決全球現代性危機?!盵6]摘要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應將生態問題回歸到民生問題。針對貧困落后局面,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使很多地區通過快速工業化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實踐也證明:為了人的單向度發展對自然采取竭澤而漁、殺雞取卵、暴殄天物式的無度僭越行為,以及危害子孫后代可持續發展之發展方式是走不通、走不長的。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打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代謝平衡,對自然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人與自然之間的失衡愈發嚴重。
第二,解決社會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的需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僅涉及生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屬于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現代化進程是人與自然矛盾和解的過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工業文明對自然生態造成的污染、破壞和危害,通過人為修復或恢復可能需要花費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代價還不能有效彌補過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要由原來的盼溫飽、求生存走向盼環保、求生態,對優良生態環境的需求更加迫切。從維護人類共同家園出發,從維持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出發,現代化進程中要重點解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有效化解人與人、人與自然沖突升級的負面影響,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良好生態環境的向住。
一個民族一刻也離不開理論思維。審視生態文明的出場邏輯,揭示綠色現代化是在何種理論和文化源泉的澆灌下開出的“精神之花”,是新時代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邏輯前提。從理論思維來看,運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生態觀,處理好生態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回答的時代之問。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現代化理念是對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生態思想的汲取而形成的新型現代化理念。馬克思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解毒劑和現代性的診療學方案,其內含自然、社會、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提供了科學指南。
其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本來就是自然界”[7]。人類不能無限地向自然索取和肆意地破壞自然。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隸,也不是征服和駕馭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伙伴,是自然界平等的一個成員[8]。BBC公益電視短片《大自然在說話》以大自然的身份告訴人類:“你們的未來取決于我。如果我繁盛,你們也將繁盛;如果我衰敗,你們也會衰敗,甚至更遭。我的海洋、我的土地、我的河流、我的森林,都可以影響人類的存在?!庇纱丝梢?,一旦離開或失去自然,人類便一無所有,且必將走上毀滅之途。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9]8
其二,人與自然和諧相生。人類與自然萬物的關系是我利萬物、萬物利我,我損萬物、萬物損我的相互制約關系。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為了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人們當然要開發利用自然,但人類更需要保護自然,改善自然,要把兩者統一起來,協調起來。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否則,大自然就會給人類施加應有的懲罰,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所講:“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盵2]427
從人類豐富的傳統思想和文化資源中去尋求拯救現代生態危機的思想智慧,無疑是一條捷徑。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文明思想賦予今日的綠色現代化道路以智慧和啟迪。一是天人合一的生態自然觀。中國儒家文化主張“天人合一”,天地之生與人類之生相互促進、相互協同的天人合德、共生共榮,本質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泵献又赋觯骸安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逼鋸娬{人與萬物、自然處于和諧、均衡與統一之中,要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人類的生產活動,以達到天人協調的最高境界。二是順時應節、取之有度的生態知行觀?!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蔽覈糯鷳B文明思想強調在人類開發自然中應遵循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原則?!盾髯印ね踔啤分赋觥笆堑绖t進,非道則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10]393,按照自然之“道”行事,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正如“草木榮花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盵10]393這些古老生態智慧反映了中國古人對自然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的思想,深諳既要尊重自然規律,取之有道,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用之有度的實踐道理,為今天我們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并不是純粹的經院哲學問題,而是感性對象活動的實踐層面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1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現代化理念的提出不是根本目的,本質上更重要的在于,從實踐之維制定恰當的踐行舉措,促使人們從觀念形態走向現實定在,釋放其指導實踐的磅礴偉力。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習近平指出:“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動力?!盵12]。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來引領中國乃至世界,自然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世界之問。資本主義采取掠奪自然的單向度發展模式已經將自身引向了無數次經濟危機與生存危機之中。西方傳統的“控制自然觀念”以及西式“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發展模式與綠色發展道路背道而馳,已經在歷史的發展中一再遭到無情證偽。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不能再走為了金山銀山犧牲綠水青山的老路。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盵13]該演講從不同角度闡明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不僅破解了自然與生產力關系、自然與財富關系等難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發展觀,而且為解決當前的生態窘境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指南。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共享共贏的道路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生態財富觀和生態生產力觀集中反映了綠色發展的生態道路、經濟發展的良好效益與宜居生活環境的有機統一。地處山西省的右玉縣,曾是一片風沙成患、山川貧瘠的不毛之地。當地政府堅持生態立縣的綠色發展觀,久久為功,推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共享共贏,如今該縣樹木成蔭、生態良好,走上了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致富道路,形成了生態財富觀,發展了生態生產力,成為生態致富的中國典范。
面對當今世界新冠疫情的持續肆虐,人類社會需要正視來自生態危機的深刻警告,完成一次更為深刻的觀念轉變與自我革命。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從而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1.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是綠色現代化,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價值取向。綠色是生產生活方式的一個深刻變革,綠色發展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題中應有之義,是踐行“兩山論”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前提保障。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堅持用發展的、全面的、系統的、普遍聯系的觀點和方法觀察世界,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面對環境與經濟的尖銳矛盾,我們既不能犧牲環境來求發展,也不能犧牲社會經濟的發展來保護環境。依靠科技進步來改變資源利用方式,摒棄傳統以資源消耗為主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通過經濟方式的轉變來促進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改善,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要以推進生產方式的生態化為基礎,全面推進人類生活方式的生態化,在全面推進人類生活方式生態化的進程中,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14]。
2.堅定不移地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是溫室氣體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標志著經濟發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清潔低能耗模式的轉變。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排放的碳總量,與通過植樹造林、工業固碳等吸收的碳總量相互抵消,實現碳“凈零排放”?!半p碳”目標是評價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體系之一,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愿景。落實“雙碳”戰略,把“雙碳”目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布局中。從嚴從緊從實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動產業和能源結構的調整優化,保障能源安全和產業鏈安全,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低碳的新動能。引導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加強綠色低碳重大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依靠科學技術治理生態環境,提高產業和經濟的全球競爭力來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推動地方、重點行業和企業開展碳達峰行動,建立碳減排的倒逼機制,切實改變傳統的生產發展方式。
歷史經驗表明:安國興邦,離不開道德和法律的支撐。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過程中,道德和法律猶如鳥之兩翼,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德法并重”的現代化治理觀將綠色德治和綠色法治統一起來,以此推動綠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加強生態現代化綠色法治建設
法律制度是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的底線與紅線。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修訂、更新了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為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的突出問題提供基本遵循。2018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要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完善制度配套,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盵9]184一是完善生態環境立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仍然離不開良法善治。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引領與治理作用,把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美麗中國等內容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完善刑法,增設危險罪,注重刑法和其他生態環境保護法的協調性,促進法律的生態化轉向,對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懲處。二是制定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利益導向機制,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承認自然價值,實施自然資源資產使用制度和生態有償制度。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損害生態環境的行為一查到底。三是建立共建共享的群眾參與機制。生態環境治理是項系統工程,需要構建全民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按照“誰治理、誰擁有、誰受益”原則,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環境治理體系,規范各主體的生態行為,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的多方參與體系,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生態治理共同體。
2.加強生態現代化綠色德治建設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通過創造道德輿論環境,凈化道德沃土,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現代化綠色德治是指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明理念內化為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改變人們的生產觀、消費觀及其生活方式,讓生態文明的制度法規成為大眾日常的自覺行為。一是要培育公民的生態道德素養。提升公民生態道德素養,將生態道德的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與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有機統一起來,立生態道德之基,正生態道德之本,塑生態道德之魂,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通過生態文明道德觀的教育和宣傳,借助德治的說服力、勸導力,將綠色法治理念及其規范有效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使政策決策者、國家公務員、企業家、社會公民們在意識上烙上生態痕跡和生態烙印,擁有較強生態道德意識和道德覺悟。二是要建立和落實生態道德責任機制。生態道德責任機制是通過一定途徑和方法使得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各主體真正承擔起應有的道德責任和社會責任,從而保障各參與主體對所規定責任的知曉和切實履行。政府作為國家管理機關,應從宏觀上建立完善生態道德責任機制。生態現代化中借助德治措施,從源頭上約束和規范人與自然的交往行為,教化、規范各生態責任主體明確承擔的生態責任和義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盵15]如何破解人類發展的種種難題,“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是中國新型現代化道路必須回答好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和時代之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懈探索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結果,也是踐行新發展理念,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向住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