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娟 劉萊萊
性早熟是指女童在8歲前,男童在9歲前出現第二性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現代環境因素對兒童運動、飲食結構等有著深刻的影響,其發病率及受重視程度近年來持續上升;目前,性早熟已經成為兒科臨床上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性早熟對兒童造成的不良影響,一方面在于發育啟動早,提前消耗骨髓軟骨板的增殖能力,導致骨骺過早融合,終身高受損;另一方面是性發育時間明顯提前,嚴重危害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甚至引發心理障礙性疾病,并可能在成人期延續帶來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腫瘤等多種代謝隱患[1-4]。
現代臨床對性早熟的診斷包括乳腺及子宮卵巢彩超,性激素測定,骨齡,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發試驗等,中醫則多以觸、視及病因病機等來診斷疾病;越來越多的臨床資料顯示,中醫在防治性早熟方面可達到減緩性發育進程、控制體重、促進身高增長等多維度獲益[5-6],進而實現中醫對性早熟的全程全方位掌控。因此,筆者從性發育的中醫文獻歸納認識,性早熟的病因病機及癥狀分類、辨證用藥等進行了分析探討,并附驗案一則,以期為性早熟的中醫藥研究開闊新思路。
古代文獻雖無性早熟的病名,但對性發育的理解非常深刻和系統;從脾、腎二臟的功能作用到膏脂、精氣、天癸等物質基礎的生成轉化,有著嚴謹、完善的性發育認識體系。然而,相關的文獻資料及理論研究較為零散、片面,沒有形成統一的知識框架。筆者結合臨床感悟與思考,在已成熟理論基礎上融會貫通進行了提煉和歸納:性發育源于腎,樞于脾,興衰于精氣,交錯于膏脂;與同道共饗之。
《靈樞·本神》云“生之來,謂之精”,說明“精”是人體生命的初始,是指腎中所藏“先天之精”“生殖之精”。其所貯藏的精氣不同于它臟,是人體生長發育以及各個臟腑功能運行的原動力[7];如《靈樞·經脈》所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素問·六節藏象論篇》明確指出了腎對“精”具有封藏的作用,“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為先天之本,“受水谷之精而藏之”,又精能化氣,腎精所化之氣,稱為“腎氣”。
腎的精氣盛衰,與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密切相關;腎精充足,腎氣充盈,則天癸蓄極而至。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所言:“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即明確指出在人類生長發育生殖過程中,腎起主導作用。同時,腎主元陰元陽,上通于腦、下連于沖任二脈而系胞宮,沖為血海,任主胞胎。國醫大師柴嵩巖因此提出[8]“腎生最先”但“腎足最遲”;小兒因其稚陰未長,故腎陰不足以制陽,在病理上易出現陰陽失衡;而腎氣封藏未足,相火即病理啟動,必然會削弱正常生長發育的力量。
另外,腎藏精是腎對腎精代謝的主持與調節,包括了精的產生、儲存、轉化以及釋放全過程。《程杏軒醫案》指出:“經云:‘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于腎,非精生于腎也。譬諸錢糧,雖儲庫中,然非庫中自出,須補脾胃化源” 。說明腎精代謝后,在腎的封藏作用下,于下焦腎系貯存閉藏,使其不斷充實,不無故流失與過度消耗,為腎精在體內的生理作用創造良好的條件,進而促進機體的生長、身體發育和生殖能力[9]。
《素問·玉機真臟論篇》曰:“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李東垣有“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之說,說明脾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皆依賴于脾胃;脾在四臟之中具有統領性的地位。清·沈金鰲由此提出“脾統四臟”[10],“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臟有病,亦必待養于脾,故脾氣充,四臟皆賴煦育;脾氣絕,四臟不能自生。”由此推之,人體生殖之腎精的充盛,全賴于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不斷補充;即《黃帝內經素問集注·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所云“腎之精氣,由水谷之所生。”
脾不僅可生精氣,且化生膏脂。《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云“脾生脂膏”“脂,脾所司”,說明膏脂與脾關系最為密切,膏脂來源于中焦,由脾運化水谷而生成;脾主運化,依賴脾的轉輸功能布散周身,以濡潤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曰:“中焦之氣,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則皮肉膏肥,余于內則膏肓豐滿”,古人早已認識到膏脂來源于水谷化生,布散于皮下及臟腑周圍。膏脂者,脂肪也;“凝者為脂,釋者為膏”,進一步提出膏、脂之間可以相互轉化[11]。
關于膏脂的生理特征,仝小林院士認為[12]膏脂是機體津液的一部分,由水谷所化生,流行敷布于機體的皮下、內臟、腹腔、大腦、生殖器中;膏脂的生成和消耗保持著動態平衡。正如《靈樞·五癃津液別》所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就其生理功能而言,膏脂參與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機能,是調控人體能量代謝的脂肪組織,是機體生長發育生殖不可或缺的物質。就形態特征而言,“膏”類似于現代醫學發現的“白色脂肪組織”,“脂”類似于“棕色脂肪組織”,膏脂交錯互化協同完成性發育全程[11]。如《濟陰綱目》所云:“身體肥胖,子宮膜長滿。”
據此,脾為倉廩之官,運化水谷,化生膏脂,長養四臟,以灌四傍,為萬物化生之源;化水谷為精微,入腎化精;布膏脂于全身,保養精血;脾作為升降之樞紐,統主生長生殖[11]。
作為先后天之本,脾腎相互資生,腎氣生脾氣,脾陽養腎陽,二者互促互進[13]。《素問·五臟生成篇》有云:“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萬全在《養生四要·卻疾》進一步指出:“腎脾二者當相交養也”,強調了腎陽賴脾氣運化水谷精微以充養溫煦,而脾精賴腎氣溫布水濕津液以潤臟化物。李中梓于《醫宗必讀》明確提出脾腎互贊理論:“脾、腎者,水為萬物之元,土為萬物之母,二臟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則土為金母,金實水源,且土不凌水,水安其位,故脾安則腎愈安也。腎兼水火,腎安則水不挾肝上犯而凌土濕,火能益土運行而化精微,故腎安則脾愈安也……二臟為生人之根本……二臟有相贊之功能。” 后《傅青主女科》將該理論進一步應用于女科,指出 “脾為后天,腎為先天;脾非先天之氣不能化,腎非后天之氣不能生”反映了腎精中的先天之精為后天之精準備了物質基礎,后天之精又不斷地供養先天之精;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據此,筆者提出[11]在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功能上,脾腎之間存在雙向影響的關系;生理上脾腎相輔相成、互贊和合,二者共同決定性發育的發生發展。脾腎互贊在性發育上的理論發揮得到葉進主任的進一步臨床闡釋[14]。
緣脾屬土,其氣象地,長養萬物,為后天之本。《血證論》云:“食氣入胃,脾經化水,下輸于腎,腎之陽氣乃從水中升騰而上。”脾胃居中焦,為水火升降的必經之地;又脾升胃降,交通上下,通達內外,“脾主中州,交和水火”。而元陰元陽同藏于腎,元陰屬水,元陽屬火,故腎為“水火之臟”。樞機條達,則水火既濟,精氣平和;充盈至一定程度,則“天癸”陡然上升,達到一定量的積累,發揮其生理效應。
天癸,其源于先天,藏之于腎,又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養而逐漸充盛,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繼而作用于生殖系統[15]。《醫宗金鑒》提到:“先天天癸始父母,后天精血水谷生,女子二七天癸至,任通沖盛月事行。” 說明天癸在腎氣充盈的前提下,到特定的年齡階段才能發揮其生殖作用,是腎中所藏精的一種,受腎氣盛衰的直接影響[16]。《傅青主女科》言:“經原非血也,乃天一之水,出自腎中,是至陰之精而有至陽之氣……而實非血,所以謂之天癸”[17]。
綜上,脾長養四臟,運化水谷精微以生精氣,藏于腎不斷充盈積蓄,以待其時天癸行至;化生膏脂,布于全身,保養精血,轉輸互化,以資生殖。腎藏精,下連沖任二脈而系胞宮,女子之胞名曰子宮,具有主持月經,孕育胎兒的功能;男子之胞名為精室,具有貯藏精液,生育繁衍的功能。故見脾、腎互贊和合,生成、貯存、轉輸、運化天癸、精氣、膏脂等物質元素,共同作用于生殖過程的各環節;脾腎是性發育發生的核心臟腑,精氣是性發育啟動的根本基礎,膏脂是性發育啟動的關鍵調控。
《沈氏女科輯要箋正·經水》言:“二七經行,七七經止,言其常也,然稟賦不足,行止皆無一定之候。”現代臨床實踐中發現,性早熟可發病于先天,或因盲目進食牛初乳、蜂王漿等滋補品及大量攝入牛奶、乳酪、油炸食品等導致營養過剩,甚或過早接觸“兒童不宜”的影視作品,長期使用化妝品,長期接觸塑料制品、一次性餐盒及嚴重農藥殘留食物,經常使用電子產品的強光照及夜燈刺激等[18];上述社會和環境因素,生活方式的影響,或情志因素等,使陰陽平衡失調,陰虛火旺、相火妄動,或肝氣郁結、郁而化火,或脾虛不運、痰濕壅滯,繼而沖任失司,“天癸”早至[3-4,19]。
腎藏精,蘊含元陰元陽,是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上通于大腦,下與沖任二脈相連而系胞宮,主生長發育與生殖。小兒腎常虛,若在各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腎的陰陽失衡,出現腎陰不足,陰血無以制火而妄動,相火偏亢則引動“天癸”早至,第二性征提前出現,癥見女孩乳房發育、陰毛生長及月經早潮;男孩生殖器增大,陰莖勃起,遺精等。
肝藏血,為筋之宗;主疏泄,為調暢氣機之主司。臨床往往因疾病或精神因素導致肝失疏泄,肝火上炎,亦可引動“天癸”早至;又因肝經循陰器、抵少腹、布兩脅、繞乳頭而行,郁而化火,則耗傷肝腎陰血,引動相火,損傷沖任,導致性早熟。“乳房屬胃,乳絡屬肝”,肝氣郁滯,則乳房經絡疏利不暢,阻塞乳絡,乳絡瘀阻,為痛為聚,則乳房硬結、脹痛。
小兒脾胃薄弱,“脾常不足”,飲食稍增,尤其是現代不良生活方式的長期影響,則易損傷脾胃,脾胃失司,日久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內聚化為痰濁;脾土運化失職,氣郁痰滯,結為乳中結核。脾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又為生痰助濕之源,如若脾胃受損,氣機失調則其病理產物痰濕往往互為因果、惡性循環。痰濕泛溢肌膚,發為肥胖,壅塞沖任,氣血運行受阻,痰濁下注,則女子白帶增多,男子遺精。
天癸,源自先天,閉藏于腎,又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養;腎精依賴脾胃精氣的補充,陽明胃氣為沖任之本[20]。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為“稚陰稚陽”“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故稚陰稚陽之體加之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相對的陰陽消長平衡更容易被打破。水虧陰虛火旺,土虛痰濕內壅,木郁氣滯,凝痰成瘤,又陰傷動火,進一步出現不循常規行經、遺精,月經來潮的時間及遺精提前;故本病多屬虛實夾雜。
性早熟的病機演變具體而言,早期多緣于腎陰不足,屬虛;中期或因情志不遂,疏泄無常,累及肝陰,相火妄動;或飲食所傷,痰濕、痰濁作為病理產物,運化失常,氣郁痰滯,惡性循環,終至沖任失司,過早引動“天癸”。因此,性早熟病機總虛實夾雜者多,臨床多見陰虛火旺為主兼肝郁化火;若因飲食失調日久損傷脾胃,脾運失司,內聚為痰,則常見痰濕壅滯。據此,性早熟的病位主要在腎、肝、脾三臟,臨床表現為女子月事以時下,男子精氣溢瀉,故其病靶在天癸及胞宮、精室。
從臨床實際出發,性早熟的典型體征包括乳房早發育、陰道分泌物增多、遺精以及面部粉刺等;而以癥狀體征為線索,注重尋找不同時期的核心病機,既符合西醫病理又符合中醫病機,在此基礎上的分證治療也就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方向性[21]。因此,臨床上強調有效地將現代醫學與傳統的辨證模式結合起來,從表征入手,拓展癥狀分類辨證的診療思路。
乳核通常是指年幼女童乳頭下方乳腺區域內有一個質硬的腫物;乳核是乳腺發育的基礎,乳腺發育通常是女童青春期性發育的第一步。中醫認為,肝腎同源,肝主疏泄,腎主封藏;又“乳房屬胃,乳絡屬肝”,故乳核多與腎、肝、脾胃相關。女童性早熟初起通常表現為一側或雙側乳暈部出現扁圓形腫塊,質地中等或稍硬,邊緣清楚,或單側乳房明顯增大,或雙側乳房呈對稱性或不對稱性增大,多伴有乳房脹痛和輕度壓痛。若乳核隆起不著,性質較硬,周圍皮膚肉質緊實,乳暈輕微著色,乳房觸痛明顯,伴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者,多屬腎陰不足,相火妄動;伴面紅目赤、煩躁易怒者,多為肝氣不疏,郁久化火。若乳房隆起明顯,硬度不甚,但周圍皮膚肉質松弛,乳暈著色不甚,觸痛不著者,多屬脾運失司,痰濕內聚;壅滯日久,濕熱夾痰夾瘀則見形體肥胖,舌苔厚膩。
正常女童自青春期開始,腎氣充盛,脾氣健運,肝氣疏泄,任脈通調,帶脈健固,陰道內即有少量白色或無色透明無臭的粘性液體,以潤澤陰戶,防御外邪,此為生理性帶下。如《沈氏女科輯要》引王孟英說:“帶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潤,本非病也。”若帶下量明顯增多,或色、質、氣味異常,即為帶下病。帶下病多系濕邪為患,如《傅青主女科》所言:“夫帶下俱是濕癥。”內濕的產生則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有密切關系。若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稠不甚,多屬脾虛痰濕;量不甚多,色黃或赤白相兼,質稠或有臭氣,為腎陰不足,陰虛挾濕;帶下量多色黃,質粘稠,臭氣明顯,或如泡沫狀,或色白如豆渣狀,為肝郁化火,濕熱下注。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謂: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壽世保元》云:“年少壯盛……不自知覺。此泄如瓶之滿而溢也。是以無病。”所謂精滿自溢,溢者自遺而新者自生,是男童青春期發育的重要標志。病理狀態下,遺精則多責之于腎、脾、肝。《諸病源候論》曰“腎氣虛弱,故精溢也。”《臨證指南醫案》載“脾胃氣化不清,分注膀胱,陰火一動,精隨而出,不夢亦可自遺。”《張氏醫通》言:“肝熱則火淫于外,魂不內守,故多淫夢失精”。若夢中遺精,伴少寐多夢、口干煩熱者,多為君相火旺,擾動精室,腎閉藏之職失司,精液外泄;思慮勞累遺精,伴面色萎黃,四肢困倦者,為脾胃運化失司,升清無權,中氣虧虛,精微流注下焦,脾不攝精,精關不固,開闔失司;遺精頻作,或尿時有少量精液外流,伴口舌生瘡者,多屬肝郁化火,火邪循經下擾精室,疏泄失度,擾動精室,精關失固。
青春期素體生機旺盛,營血日漸偏熱,血熱外壅,氣血郁滯,蘊阻肌膚,而發粉刺;而面部油膩是青春期粉刺最常見的皮損表現。若見丘疹、結節色紅,或有癢痛,好發于下頦、前額皮膚者,多考慮腎陰虧虛,君相火旺;若為米粒樣丘疹,結節質硬,皮脂溢出,面頰部多發,伴口苦性急者,多屬肝火偏旺,煉津為痰;若皮損結成囊腫,好發于鼻面部,或伴有納呆,便溏者,多為脾虛濕邪蘊積,痰濕凝結停聚;若皮損紅腫疼痛,或有膿皰,可以擠出黃白色碎米粒樣脂栓,伴口臭,便秘,尿黃者,多屬日久濕熱蘊結,熱盛肉腐而成膿。熱毒痰瘀交結,遷延不愈者,粉刺質地堅硬難消,皮損色暗發紫,觸壓有疼痛感,或顏面凹凸如橘子皮,或質軟有彈性,病情為重。
綜上,癥狀分類辨證便于審視當下性早熟表現的特異性,對截斷病勢更有把握;同時有助于評估預后,以先安未受邪之地。癥狀分類辨證在臨床專病辨治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現代臨床治療性早熟,陰虛火旺證多以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當歸六黃湯、滋腎通關丸等加減,滋陰補腎、清瀉相火;肝郁化火證用丹梔逍遙散、一貫煎、柴胡疏肝散、龍膽瀉肝湯等加減,疏肝解郁、清心瀉火;痰濕壅滯證選二陳湯、苓桂術甘湯、五積散等加減,健脾燥濕、化痰散結[4-6,18]。在此基礎上越來越主張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以病為綱、以證為目,優勢互補,發揮各自特色,全面、多層次、精準指導臨床防治;這正是張仲景“病下系證,證下列方,方隨證出,隨證治之”治療思想的體現。因此,針對性早熟女童乳核、卵泡增大,男童睪丸增大等,筆者臨床予以配合夏枯草-莪術,楮實子-威靈仙等對藥,烏梅-僵蠶-牛蒡子,皂角刺—穿山甲—白芷等角藥直中病靶,往往收效頗佳。其中,夏枯草清瀉肝火、散結消腫,莪術破氣行血、消積止痛;楮實子滋腎清肝,合用威靈仙組成化鐵丸,加強軟堅散結之力;烏梅酸澀收斂、消淤散滯,僵蠶化痰散結,配合牛蒡子散結消腫;皂角刺消腫排膿,穿山甲活血散結、通經消腫,白芷一味祛風活血化瘀,增強皂角刺、穿山甲二藥功效。病證結合,諸藥合用,肝脾腎兼施;對藥、角藥聯合直中病靶,標本皆治,使臟腑之陰陽平衡,沖任有節,天癸緩至。
同時,內外同治配合佐以耳豆、撳針刺激耳廓上臟腑相應的反應點輔助治療[22-23]。《靈樞經·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竅匯聚經脈,聯絡臟腑,與臟腑經絡生理上相互聯系,病理上互相影響。臨床根據性早熟的病位之不同,分別辨證予以耳穴肝、脾、腎發揮調整臟腑的作用;根據病靶之不同,對應結合乳腺、子宮、卵巢、睪丸等耳穴提高療效,相得益彰。另外,臨床根據疾病控制程度可以酌情選擇中成藥鞏固療效;針對陰虛火旺者有大補陰丸、知柏地黃丸等,肝郁化火者用丹梔逍遙丸、龍膽瀉肝丸、瀉青丸等,痰濕壅滯者用二陳丸;癥見女童乳核增大、或有成熟卵泡者可以配合桂枝茯苓丸、乳癖消片、夏枯草片等。
患者,女,7歲6個月大,主訴:發現乳房發育5個月。家長訴每逢假期暴飲暴食,平時牛奶當水喝,每天1000~2000 mL,飲料、果汁經常飲用,喜好油炸快餐等,運動量不大,近3個月體重迅速增長7~9 kg。癥見:納多,飲食不規律,煩躁易怒,眠晚,不安,大便干燥,2~3日一次,少許陰道分泌物,色淡黃。舌紅苔白厚膩脈弦數,腹大。前額及鼻頭可見紅色丘疹,皮脂溢出;雙乳Tanner Ⅲ期,觸痛,無陰毛腋毛。輔助檢查結果:骨齡:9 歲。性激素:雌二醇 32 pg/mL,黃體生成素 0.71 mIU/mL。子宮卵巢B超:子宮大小3.1 cm×2.2 cm×2.3 cm,左卵巢2.9 cm×1.4 cm,右卵巢3.0 cm×1.8 cm,大于0.4 cm的卵泡3~4個,最大卵泡0.6 cm×0.6 cm。乳腺B超示:左側厚0.8 cm,右側厚0.9 cm,雙側乳腺發育。甲功、垂體核磁結果未見異常。
診斷:特發性性早熟;辨證:肝郁化火,濕熱下注;治法:疏肝瀉火,化痰利濕;基礎方:柴胡6 g、當歸6 g、茯苓15 g、芍藥9 g、生白術15 g、牡丹皮9 g、梔子9 g、夏枯草30 g、烏梅30 g、僵蠶9 g、牛蒡子9 g、莪術9 g、黃柏9 g、龜甲先煎9 g、楮實子9 g、威靈仙9 g、炙甘草6 g。 四診后患兒乳房痛感消失,粉刺減輕,陰道分泌物減少。復查性激素:雌二醇18 pg/mL, 黃體生成素 0.42 mIU/mL。子宮卵巢B超:子宮大小2.6 cm×1.7 cm×1.8 cm,左卵巢2.2 cm×1.2 cm,右卵巢2.2 cm×1.2 cm,最大卵泡0.3 cm×0.3 cm。囑其停藥后注意飲食起居,加強拉伸運動。每3個月復查性激素及子宮卵巢B超監測變化。隨訪一年相關指標基本穩定。
按 本案患兒就診時表征包括乳房早發育、陰道分泌物增多及面部粉刺突出,詢問病史得知,患兒平素煩躁易怒,假期數月又暴飲暴食、營養過剩,結合其舌脈及癥狀分類分析,辨病當屬性早熟,辨證為肝郁化火,濕熱下注。緣小兒飲食不知自節,無以配合運動代謝,損傷脾胃,日久則脾虛痰濕內生,肝郁氣滯,凝痰成瘤,故引起性發育提早。綜上按照癥狀分類辨證的臨床思路,故早期以丹梔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逐漸收效后予以丹梔逍遙散、知柏地黃湯、二陳湯三方化裁鞏固療效。同時,病證結合配合對藥、角藥直中病靶,精準治療。并制定相應的健康管理方案,防范性早熟帶來的諸多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