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婷婷
(廣州市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00)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在發展進程中,每座城市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化和氣質。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宣傳工作的重要任務。地方城市發展故事,是中國故事的具體案例和呈現載體(朱益玲,2020)。地方廣播電臺作為主流媒體,在受眾中擁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無疑是講好城市故事、傳播城市聲音的重要平臺。
在當今的融媒環境下,傳統廣播媒體應立足自身優勢資源,通過新媒體技術手段,開拓更廣闊的傳播空間,打造城市文化傳播的名片。用聲音講好城市故事,這也是地方廣播電臺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在全媒體時代環境下,傳統廣播電臺應該更加深挖和利用自身的資源與優勢。近年來,各地方廣播媒體亦不乏特色聲音產品。從聲音入手,結合融合傳播特性,不僅是當今主流媒體融合轉型的新路徑,而且也為地方廣播電臺打造獨特的城市形象聲音名片提供了支撐。
短音頻因與全媒體時代下受眾“碎片化”接收信息的習慣不謀而合,受到廣泛青睞。傳統廣播媒體以“精、短、平、快”為特色,以“內容為王”,堅持原創,打造高質量的短音頻產品正是其優勢所在。廣州市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廣播從2017年6月開始推出《聲音廣州》系列短音頻專欄,聚焦城市文化的方方方面面,從不同角度講述廣州故事,如《紅色足跡》《歷史文化》《羊城70載》等板塊。立足歷史,講述廣州發展故事,如《非遺傳承》《傳統風俗》《體味廣州文化底蘊》等板塊。立足文化,介紹嶺南傳統特色,如《古街巷趣談》《招牌茶樓》《珠江兩岸故事》等板塊。立足城市建設,匯集本土趣聞典故。這些音頻把精選內容濃縮于每集3—5分鐘的體量之內,既迎合了受眾的收聽習慣,又由于占用流量不大,也便于受眾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二次傳播,擴大影響力。
當然,一個音頻產品想要打動人,除了恰如其分的語言表達外,好的配樂和合成技巧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聲音廣州》于2021年5月推出《百載輝煌粵韻頌》板塊。該節目內容來源于廣州圖書館,由館員搜集廣州本土黨史資料,經過整理、編撰而成100集的廣州黨史故事,內容準確翔實。在其制作過程中,錄音合成技術人員準確把握作品基調,音頻中所運用的各種背景音樂與專業廣播主持人的精彩演繹完美融合、相得益彰。節目中,錄音合成技術人員把共產黨人在敵人眼皮底下從事革命工作的機智勇敢,周文雍、陳鐵軍等共產黨人面對敵人死亡威脅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等情景,通過不同音效的運用在聽眾腦海里進行“場景布置”,再加入聲音志愿者朗讀聲調與情緒上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變化,在配樂的起承轉合之間構筑起生動的畫面。這不僅增強了黨史音頻的層次感、畫面感、代入感,也讓黨史音頻更具共情力和感染力,在新時代講好了廣州這座英雄城市的紅色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該板塊亦是廣州臺針對視障人士等特殊群體開展黨史教育而設的,得到了廣州圖書館和廣州市殘疾人基金會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廣泛關注。
可見,通過短音頻來講城市故事,不僅能發揮城市廣播媒體的優勢,而且內容、形式和效果均可豐富多變,適應力更強。
作為有聲傳播的媒介,方言是地方廣播電臺所特有的地緣優勢之一。方言在人類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所承載著的是一個地域最獨特的文化基因,是故鄉的聲音,是鄉愁的記憶(夏曉寧,2021)。目前,在全國多個城市電臺中,濟南交通廣播、西安人民廣播電臺、烏魯木齊新聞廣播電臺等均有開設以當地方言播出的節目,由此增強了電臺的親和力和本地聽眾的黏性。
同樣以廣州臺《聲音廣州》音頻專欄為例。該系列音頻以粵語播講的形式進行演繹,播出后廣受聽眾歡迎,不僅在內容和聽覺上迅速抓住了人心,滿足了城市民眾的文化需求,對年輕一代來說也具有寓教于樂的意義,還能讓其影響力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甚至能夠借助網絡媒介,面向全球各地使用粵語的華人。該專欄還推出了《趣談歇后語》《粵講粵好味》《粵講越明》等板塊,通過流行于民間的粵語俗語俚語,以生動活潑、輕松幽默的方式,講解當地的人文生活。語言和內容的結合,發揮了廣府方言的雙重魅力,也激發了很多希望了解當地文化的受眾的興趣和學習的欲望。
這樣的方式,既有利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節目品牌,也在不知不覺中加強和擴大了城市形象的宣傳。
地方廣播電臺在擁有優質音頻資源的基礎上,如何拓寬傳播維度,在全媒體發展時代脫穎而出,是當下廣播人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傳統廣播為主流的時代,廣播主持人在直播室通過收音機作為媒介,為身處不同地方的聽眾打造出獨特的聲音場景,無疑是最受歡迎的娛樂形式之一。隨著傳播技術的日益進步,傳統廣播也可以“走出”直播室,結合智能化手段,通過交互式的聲音應用場景,為講好城市故事搭建起更多更有影響力的平臺。
交互不僅是很多互聯網平臺力求實現的功能,也是大眾傳媒夢寐以求的傳播境界(吳生華,2019)。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廣播電臺加入了建設自有獨立音頻客戶端的行列,如上海東方廣播中心投資“阿基米德FM”、北京廣播電視臺打造“聽聽FM”、杭州交通經濟廣播開發“開吧”等,聽友互動、即時信息發布、建立用戶社群等交互式的聲音應用場景成為了傳播城市“聲音”的新空間。
2019年,由佛山電臺打造的移動客戶端應用平臺“花生FM”APP入選國家廣電總局文化產業發展項目庫,獲“TV中國”融合創新發展十大品牌創新力實戰案例;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入選廣東省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先進典型案例。佛山人民廣播電臺微信公眾號于2021年1月發表文章:“花生FM”APP核心功能包括珠三角多套粵語電臺直播回聽、以主播圈為核心的融媒互動、助力城市建設的有聲博物館、海量粵語音視頻版權內容聚合等,該應用平臺自2014年推出以來,用戶下載量已突破1 200萬,月活躍用戶超32萬、直播交互量超1 000萬。
從“花生FM”APP的核心內容和使用效果可以看出,城市文化傳播是其主要功能,而交互式的應用場景貼合了受眾的需求,兩者相得益彰。作為地級市廣播媒體產品也可以獲得了“出圈”的成績。
佛山電臺“花生FM”APP 立足城市文化,打造了一批嶺南文化精品視聽內容和融媒策劃產品,其中“有聲博物館”和“有聲圖書館”兩個項目讓筆者印象尤為深刻。
“有聲博物館”的概念最早應用于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其時,祖廟博物館在“花生FM”APP接入了一項“有聲服務”,只要對著現場機器說出祝福語,經語音識別后就會生成一張帶有語音二維碼和祖廟特色風光的“聲音祈??ā?。用戶可以把這些祈福卡圖片在打印機上直接打印出來,郵寄給親朋好友,還能夠轉發微信朋友圈,加強親朋好友之間的互動,由此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這個活動。
其后,“花生FM ”APP于2018年正式推出“有聲博物館”板塊,廣東粵劇博物館成為第一個上線的“有聲博物館”。市民游客可以通過該應用平臺,了解廣東粵劇博物館資訊,也能欣賞到粵劇大佬倌的歷史表演影音和唱段,全方位感受粵劇文化。此外,為更好地推廣城市文化發展,“花生FM”APP還以有聲閱讀和雙語有聲導覽的形式,進駐到佛山圖書館、南風古灶及部分古村落旅游景區等,一年游客掃碼收聽量超過80萬次。
用聲音服務城市文化發展,通過打造線上線下交互式聲音應用場景,讓城市故事、城市文化更富趣味、更年輕化,有效地網羅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受眾群體。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找準切入點是講好城市故事的關鍵所在。陜西交通廣播打造的“長安處處有故事”,從一個節目出發,深耕城市歷史文化,建立起“立體化”的城市形象品牌。筆者認為,這對于地方廣播媒體在全媒體時代講好城市故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聽聲音講故事,這也不正是廣播的魅力嗎?”——2021年10月,由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指導,湖南廣播電視臺主辦的2021年第五屆廣播超級碗在長沙舉行,因疫情防控而未能到達展示現場的陜西交通廣播節目主持人高宇,在案例介紹的開場白中說了這么一句話。這次廣播超級碗活動集合了全國171家電臺的代表,來自陜西交通廣播的《長安處處有故事·西安地名》是全國最佳活動案例獎獲獎項目之一。
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很多城市面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新建的住宅“長”得差不多,也出現了同質化的現象。地方廣播媒體如何為城市形象宣傳加分,立足本土文化資源,打造與聽眾具有情感連接的節目,是地方廣播媒體增強用戶黏性,贏得受眾認可的重要路徑(高宇,2021)。
西安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千年古都所沉淀的深厚底蘊,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堕L安處處有故事》廣播節目開播于2013年,該節目主持人高宇深挖歷史文化,每期選取西安的一個地方,或是街巷,或是門樓,或是村院,以獨特的視角、幽默風趣的風格、富有特色的聲音,來講述這些地方的前世今生,串聯起一座西安城的歷史故事。該節目把地方形象故事化,對宣傳歷史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讓聽眾產生更大的共鳴,開播不久即獲得很多好評,知名度也極大提升。據主持人高宇介紹,該節目開播兩個月即實現冠名,一年營收近百萬元。
此外,該節目還曾獲得2015年“陜西廣播電視臺最佳創意節目獎”、2016年“陜西廣播電視臺最佳節目獎”。
讓筆者更為關注的是,在創新傳統廣播節目的基礎上,《長安處處有故事》拓寬了優質內容的邊界,實現跨媒介 IP打造。
2016年,該節目推出同名圖書《長安處處有故事·西安地理》,從廣播延伸到圖書領域。該書推出后,連續4個月位居西安各大書店暢銷書榜首,并多次斷貨。此后,該項目團隊又陸續推出《長安處處有故事·成語典故》《長安處處有故事·西安地名》兩本圖書,并于2021年推出《長安處處有故事》抖音視頻,均獲得大量受眾好評。
隨著“長安處處有故事”IP 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該項目團隊也與多個單位機構進行合作,推出了《韓城處處有故事》《彬州處處有故事》《蒲城處處有故事》《渭南處處有故事》《咸陽處處有故事》《延安處處有故事》《銅川處處有故事》等項目。
其中,由陜西韓城市旅游委與陜西交通廣播合作推出的《韓城處處有故事》節目,不僅收集韓城當地歷史文化故事,還采訪了專家學者。該項目團隊扎根當地,打造出“大禹治水”“魚躍龍門”“司馬遷”等一個個精彩故事,通過文化傳播增強了城市影響力。同時,該項目團隊為韓城市旅游委策劃了自駕游、讀書會、開播儀式等相關活動,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也為韓城增加了旅游資源,提高了城市美譽度。
從 2016 年開始的5年間,《長安處處有故事》項目團隊還與書店、高校、政企、金融等行業的單位機構合作,承接和舉辦新書發布會、圖書簽售會、讀書會、讀者見面會等近兩百場線下活動。在此過程中,基于“長安處處有故事”IP 而建立起來的“立體化”城市形象品牌逐步形成,成為了城市推廣的一張名片。廣播電臺發揮用聲音講好城市故事的魅力,大有可為。
做好文化傳播,是媒體的重要使命。在媒體深度融合的環境下,城市廣播電臺更應找準定位,精準發力,運用好聲音載體,通過優質內容和好的創意,打造立足廣播特性的文化傳播產品,在講好城市故事的實踐中出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