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欣冉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武漢 43005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握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明確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總要求,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全面實施。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關鍵在于產業興旺,產業興旺是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礎和關鍵。具體來講,農村產業興旺后,農民的收入水平才能持續提高,實現生活上的富裕,也才有動力和能力去關注鄉風文明及環境生態,進而達到城鄉共同富裕目標。
位于鄂西北的L村是全縣51個重度貧困村之一,平均海拔960 m,村總面積為14.64 km2,其中耕地2019畝,林地面積近20000畝,呈現兩山夾一溝的地貌,且該村地處偏遠,距離最近的集鎮約18 km。L村有5個村民小組,共計278戶820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8戶484人,占全村人口的59%。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前,該村以種植業為主,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隨著脫貧攻堅工作全面開展,該村迎來了由3名駐村干部和1名選調生組成的駐村工作隊。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依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煙葉、箬葉、果蔬和畜牧業等主導產業,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并于2018年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L村發展路徑也成為鄂西鄉村產業發展的典型模式之一。
L村目前主要種植茶葉、煙葉等經濟作物和蔬菜,有農業合作社兩家,分別是茶葉合作社和果蔬合作社。L村種植的茶業有1057畝,其中有機茶葉756畝,茶葉通過初步采摘后,賣給鄰鎮的茶廠,經過包裝后,由茶廠進行銷售,茶葉年總產值約160萬元。L村種植煙葉230畝,產出后由煙站統一收購,年總產值約69萬元。此外,L村大力推廣的富硒土豆、高山玉米、菌菇等作物,通過本村在武漢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開店的同鄉回收后賣出,由于路途損耗較大,年產值僅23萬元。
L村由于海拔較高,適合種植油料作物山桐子,目前種植面積達190畝,每畝年產量約2500 kg。由于缺乏煉油廠,L村只得將桐果以2元/kg的市場價賣給利川市一家農科公司,每年大約可賣95萬元。L村林業資源豐富,擁有野轉家箬葉250畝,農民將箬葉采摘后,經過初步包裝,部分通過線上直播方式賣到外地,部分被鎮上一家農業合作社收購,每年可賣75萬元左右。
在駐村工作隊的鼓勵下,L村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村民以養黑豬和走地雞為主。L村駐村工作隊員號召村民以南瓜、紅薯等農作物作為黑豬的食料,拒絕飼料喂養,主打土豬肉市場。目前已有17戶農民參與黑豬養殖,部分農戶還將黑豬肉加工成臘肉、臘腸,進行真空包裝后售賣。每年年末,黑豬肉除通過線上直播平臺出售外,駐村工作隊隊員所在單位也訂購了部分黑豬肉,駐村工作隊隊員為支持村域經濟發展,主動發動親朋好友訂購L村土豬肉,L村土豬肉年產值約90萬元。6戶農民開設小規模養雞場,雞蛋和生雞同樣是通過線上直播方式和在駐村工作隊隊員的支持下售出,年產值25萬元左右。
L村生態環境良好,水資源豐富,水質極佳,在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L村于2016年底募集資金,在縣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成立了L牌飲品有限公司,該公司是集飲用水開發、生產、銷售、運輸、服務于一體的專業飲料公司。截至目前,L牌飲品公司擁有3條全自動化生產線,擁有員工30余人,員工多為本村及鄰村脫貧戶,該公司全年可生產瓶裝飲用水200萬件,可實現年產值3000萬元,但由于沒有暢通的銷路,飲用水出現滯銷。
L村電商平臺成立于2018年,成立之初僅靠駐村工作隊幫扶和微商社群兩條渠道進行農副產品銷售,產品只有15個,全年營銷額68.6萬元。2019年,駐村工作隊組織電商平臺骨干成員參加了縣扶貧辦組織的營銷培訓,平臺骨干成員通過技能培訓后,在駐村工作隊幫扶和微商社群渠道基礎上增加了淘寶直播銷售渠道,產品品種也增至32個,當年銷售額上升至216.7萬元。2020年,L村電商平臺打造了網紅直播站,又增設了832平臺和抖音直播,5條銷售渠道并行發力,并增設農副產品56個,年底營銷額近400萬元。平臺銷售的產品帶動了本村及周邊106戶群眾參與加工售賣,其中脫貧戶占71戶,脫貧戶受益金額50.2萬元。
L村的銷售模式主要有村民自產自銷、合作社批量代銷、同鄉批量助銷、駐村工作隊助銷、電商平臺直播銷售等,銷售方式不一,僅電商平臺就有微信直播、淘寶直播、832平臺直播、抖音直播等。看似銷售渠道眾多,但受眾較少,每場直播的觀看人數難以持續增長,客戶群體也未能有效拓展。雖然開通直播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但是每場直播都產生了主播傭金費用,部分主播還會根據帶貨銷售額,收取提成,導致銷售成本水漲船高。當前四個直播平臺間的銷售量存在差異,但銷售成本差別不大,若四個平臺同時開播,銷售成本便疊加,進一步縮減了產品的利潤。
銷售渠道分散,也導致村民對于產品的市場價格難以有準確而統一的認知,經常出現買方市場,農民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被壓價出售。L牌純凈水一部分由本村定居在武漢市東西湖區的村民代理,代理費用為每箱2元,一部分與L村所在鎮的一家超市簽訂了合作合同,以先出售再結賬的方式進行零售,最后一部分通過直播平臺銷售。由于純凈水較重,物流過程中快遞費較高,導致網銷成效不佳,使L牌飲用水公司的銷售壓力大、銷售成本高、資金鏈緊張,急需開辟新的銷售渠道。
包裝作為產品形象的一部分,在銷售環節尤為重要。一方面,好的包裝能夠提升產品的檔次,無形之中提升產品的價值,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例如同等質量的菌菇類產品,進行散裝銷售的銷量明顯低于使用透明盒裝銷售的銷量。另一方面,農產品的包裝對于產品保存和儲藏起著重要作用,例如L村年底銷售的臘肉和臘腸,采用真空包裝的儲藏時間明顯長于無包裝或簡易袋裝的儲藏時間。L村生產的產品,以H茶葉專業合作社和Y蔬菜合作社的名義對外銷售,有時也會通過向往的土家平臺對外出售,所有直播電商平臺銷售的產品均只進行了簡易包裝,這不利于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截至目前,L村除L牌飲品有限公司加工的純凈水外,其他產品均無品牌,投放到市場后,容易受到消費者的質疑,同樣會影響到產品的銷量,特別是茶葉、土豆、高山玉米等,產品質量均為上乘,但產品價格始終處于中下游,例如L村富硒土豆以每公斤5元的價格賣出,介于普通土豆與品牌富硒土豆的價格之間,高山玉米也同樣如此,價格都低于同等質量的同類產品。這都充分說明L村農產品經營主體缺乏先進的品牌經營管理理念。
受城市化進程的影響,L村也呈現空心化的現象。L村現有人口820人,其中勞動力576人,長年在外務工人員149人,脫貧戶139戶487人,低保戶11戶18人,2021年村內常住人口實際上只有128戶280人。L村村民的整體文化程度偏低,間接導致村民的農業技術水平有限,并未跟隨時代的發展進步而更新技術,進行科學種植、科學養殖。
以L村山桐子產業為例,經過系統培訓的農民在進行桐子樹種植后,會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定期養護桐子樹,但L村農民在種植結束后,很少對桐子樹進行打理,桐子樹在生長過程中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導致每畝年產量只有2500 kg左右,遠未達到3500 kg的理論值。因為缺乏煉油技術和煉油設備,L村生產的山桐子無法以初榨油的形式賣出,每畝桐子樹的收益也因此受到影響。農民進行煙葉種植、初步烘烤的過程中,也因為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導致技術水平較低,產出的煙葉等級不高,單價也因此受到影響,畝產值也低于一般水平。
地處鄂西深山,L村交通極為不便,在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前,村民去一趟鄉鎮集市至少需要花4 h翻山越嶺。2015年以來,為改善交通,L村多次以村委會的名義向上級申請資金,硬化道路16.5 km、新修砂石路8.5 km,村民小組道路硬化率100%,道路入戶率95%、硬化率56%。然而,由于沒有公共交通抵達L村,村民攜村貨出山仍然存在難度。農民將農產品從田間地頭搬運到家中或者送到合作社,至少需要一天,合作社經過初步包裝、打包通常還需要花費兩天。由于沒有村級快遞站點,L村的農副產品只能運送到鎮集,才能進入正式物流環節,我們不難發現,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居民餐桌至少花費五天,五天間不停地搬運、碰撞和流動,使農產品產生一定的損耗,部分農產品在長途波折中腐爛,導致消費者認為產品不夠新鮮,產生售后賠償,進而影響了L村農產品的口碑。
鄉村振興需要人才振興,人才是鄉村發展的動力之源。在L村,目前沒有返鄉創業的大學生,鄉村人才主要是村黨支部的黨員。L村黨支部有黨員28人,其中正式黨員27人,預備黨員1人,積極分子2人。在L村黨員中,有3人在村委會任職,有4人流動在外,有3人從事貧困戶、低保戶關懷幫扶工作,有14人居家發展,基本不參與村內事務管理。L村黨員也存在老齡化現象,其中35歲以下的中青年黨員僅3人,60歲以上的中老年黨員有12人。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L村培養了村定補干部4名(4人均在上班),其中有后備干部3人、后備書記1名,但儲備的4人文化程度不高,工作經驗不足,缺乏投身鄉村振興的信念和熱情。L村現有3名省屬企業的駐村工作隊隊員和1名選調生在指導和幫扶,這名選調生已駐村兩年,駐村服務期滿就會調任至其他崗位,3名駐村工作隊隊員也將于不久的將來回城。以上4人離開后,L村的鄉村振興之路將由誰領航,L村鄉村振興將會發展到何種程度,不免令人擔憂。
凝聚鄉村各類合作社,大力發展鄉村電商,組建村域統一品牌,實行品牌經營與管理,制定統一的食品安全生產標準,規范產品生產、銷售、物流、售后服務等各環節。以鄉村電商為依托,調研市場對農副產品的需求,摸清各類農副產品在市場中的真實零售價格、批發價格,了解不同地區城鄉居民消費喜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動態調整L村農副產品的生產規模和加工方向。
實行統一的品牌和商標,根據客戶群體,打造不同檔次的產品,進行分類包裝,優化升級,提高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強化主播考核,規范直播帶貨的流程,拒絕夸大產品功效,誠信直播,以產品質量和品牌信譽留住主流客戶群,吸引新的客戶群,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1]。
村內產品供給,集資建設各類村辦小微企業,對農產品、林果、黑豬肉、走地雞等進行初加工,以提升產品價值。
一是開辦農產品加工廠,對農產品進行初步處理后包裝,例如將高山鮮玉米剝去外皮后抽真空包裝,將富硒土豆清洗去皮后抽真空包裝,再通過有序打包進行運輸。
二是開設家禽屠宰場,強化衛生管理,通過精細化屠宰和分割,分類別、批量化出售家禽的各部位。通過積極“走出去”與其他大品牌溝通,尋求合作關系,進行分類出售,以提高家禽的整體銷售額。
三是建設食品加工廠,小規模化生產臘肉、臘腸、富硒土豆片等,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標準化生產和品質管理,提高產品的質量,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四是建設小規模的油料加工廠,將L村及周邊農村種植的山桐子收購后,進行初步加工,再將初榨桐子油賣給原先合作的農科公司,加工后的山桐子油體積更小,運輸更加便捷,相比之前直接出售山桐子,運輸成本大幅下降,產品價值也得到了提升,經濟效益更加顯著[2]。
因材施教,將農民進行初步分類,通過設置相應的農技培訓獎勵金,按照農民每年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種類的次數和天數,為他們發放獎勵性補助,鼓勵他們參加各類培訓,習得新技能。根據農民個人需求,鼓勵他們參加前中后三個階段培訓,前期培養農產品種植、畜牧業養殖、林業種植新技術,提升農民種植、養殖水平,提高農林牧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中期培養農民的產品加工技術、包裝技術類,提升產品形象;后期培養農民的冷鏈存儲技術、物流配送技術、電商經營技術,減少產品在物流中的損耗,提升銷售水平[3]。
通過聘請專家下鄉指導生產,組織農民前往職校參與培訓。引導農民走出家門,走進村辦企業,在新的崗位上樹立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發揚工匠精神,在提升自我的同時,獲得更多收益。
開辦鄉村講習所,向農民宣講新型農業技術和鄉村振興的未來圖景,鼓勵農民摒棄“等靠要”思想,通過勤勞致富,實現鄉村振興。
面對當前果蔬類、肉類產品上市即損耗25%左右的現狀,發展鄉村冷鏈物流,建設村級冷庫,作為生鮮類產品的儲存基地。與村各類食品加工廠建立密切聯系,明確產品的物流環節,使果蔬類、肉制品類包裝完畢后,直接進入冷庫保存,防止因氣溫過高,導致產品腐化[4]。
結合村級電商,開設鄉村菜鳥驛站,縮小訂單到產品再到運輸環節的時間,實現產品一經出庫,即可進入物流環節。由村集體出資采購一臺冷藏車,并聘請有資質的村民作為司機,進行固定合作商和大額訂單產品的批量配送,實現批量產品運輸配送一體化運營,確保產品的新鮮程度[5]。
L村現有人才不足,一旦駐村選調生調崗、駐村工作隊撤離,L村的鄉村振興后續發展將動力不足。因此,L村的人才回流和培育需要從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發掘從L村走出去的高知群體、在外務工后創業致富者以及L村籍在外工作的老黨員、退伍軍人等。通過走訪交流,邀請他們回鄉考察,感受脫貧攻堅以來L村發生的巨大變化,激發他們振興家鄉的熱情,凝聚鄉賢力量,為鄉村振興籌措資金、出謀劃策。
另一方面,培養現有的四位后備干部,邀請他們定期參與鄉村事務,了解L村的發展規劃,為后期接手鄉村工作奠定基礎。
L村作為鄂西重度貧困村,其脫貧之路到振興前期的發展模式是眾多重度貧困村發展的縮影。L村雖在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銜接過程中取得一定成績,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困難。因此,應該加強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發展鄉村電商和各類村級小微企業,提升農產品質量,打造鄉村冷鏈物流基地,培育和引流新鄉賢回鄉創業,才能從根本上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進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