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陳 艷,崔玉娟,趙 輝,趙 璐,劉艷妍
(北京市延慶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100)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需要堅持預防為主,營造綠色安全的健康環境,減少疾病發生。通過對食源性疾病監測結果進行分析,能從源頭做到管控,預防食源性疾病的暴發,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內的各種致病因子所引起的感染性和中毒性疾病的總稱,主要指由于食用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飲料引起的疾病[1-4]。開展食源性疾病監測,分析發病及流行趨勢,能發現食品安全隱患,及時采取相應的風險管控和監管措施,從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危害[5-9]。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市延慶地區食源性疾病的發生情況,筆者于2021 年按照《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手冊》(2010 版)對北京市延慶區內兩家哨點醫院進行了食源性疾病的主動監測,監測結果分析 如下。
食源性疾病的傳染源主要來自于病人、帶菌者、病畜病禽等,通過對延慶區食源性疾病樣本進行采樣,樣本收集自北京市延慶區兩家哨點醫院主訴腹瀉(24 h 內,排便大于等于3 次,且糞便性狀異常,包括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等)、嘔吐癥狀且未使用抗生素患者的腹瀉便,要求全部為新鮮糞便標本,當天冷藏送至北京市延慶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檢測。
對采集的糞便標本進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沙門氏菌、副溶血弧菌、彎曲菌和志賀氏菌等致病菌檢測,檢測按照《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手冊》(2010 版)規定的方法進行。同時每月抽取10 份水樣便共計120 件標本,進行病毒性腹瀉的實時熒光定量PCR 檢測,檢測項目包括諾如病毒、輪狀病毒A 組、星狀病毒、札如病毒以及腸道腺病毒。
205 例腹瀉患者中,男性106 例,女性99 例,男女比為1.07 ∶1.00,性別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15,P>0.05)。不同病原在不同年齡中分布不同,細菌性感染腹瀉患者中,發病高峰集中于21 ~30 歲和51 ~60 歲,各占21.8%,不同年齡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4.137,P>0.05)。在病毒性感染腹瀉患者中,發病高峰集中于10 歲以下,多為托幼兒童,占35.0%,不同年齡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33,P<0.05),詳見表1。

表1 感染性腹瀉的人群分布
1—3月份收糞便標本28份,檢出腹瀉病原16株,陽性率57.1%。4—6 月份收糞便標本57 份,檢出腹瀉病原34 株,陽性率59.6%。7—9 月份收糞便標本85 份,檢出腹瀉病原44 株,陽性率51.8%。10—12月份收糞便標本35 份,檢出腹瀉病原24 株,陽性率68.6%。得出細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多發于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為夏秋季高發。具有非常明顯的季節性,每年的5—10 月份最為常見。病毒性腹瀉多發于秋冬季。具體數量與時間分布關系見圖1。

圖1 時間分布圖
通過數據統計205 例患者中,有142 例可追溯可疑食品暴露種類,經過歸納分析,進食生冷食品最多,其次為燒烤海鮮、肉及肉制品,具體數量及構成比見表2。

表2 可疑食品暴露情況
監測中的205 例患者,職業分布包含干部職員、農民、家務待業、離退人員、學生和托幼兒童等。詳細情況見表3。

表3 職業分布表
檢測出腹瀉病原118 株,檢出率為57.6%。病原菌78 株,檢出率為38%,其中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32株,沙門氏菌17株,副溶血性弧菌4株,彎曲菌8株,其他腸道致病菌17 株。腹瀉病毒檢出40 株,檢出率33.3%,其中諾如病毒檢出21 株,全部為G Ⅱ群,輪狀病毒A 組檢出7 株,星狀病毒檢出9 株,札如病毒1 株,腸道腺病毒2 株。
2.5.1 菌型分布
(1)致瀉大腸埃希氏菌菌型分布。檢出32 株致瀉大腸埃希氏菌,主要菌型為EAEC,占比59.4%,其次為EPEC,占比為28.1%,具體菌型分布以及毒力基因攜帶情況,見表4。

表4 32 株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毒力基因攜帶情況
(2)沙門氏菌菌型分布。檢出的17 株沙門菌共8 個血清型,其中主要血清型為腸炎沙門,具體血清型分布情況見表5。

表5 17 株沙門菌血清型分布
(3)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分布。共檢出4 株副溶血性弧菌,其血清型全部為O(out):K4。
(4)彎曲菌菌型分布。共檢出8 株彎曲菌,其中1 株為結腸彎曲菌,其余7 株均為空腸彎曲菌。
(5)其他致病菌菌型分布。檢出17 株其他腸道致病菌,包括奇異變形桿菌、弗勞地檸檬酸桿菌、普羅維登斯菌屬和肺炎克雷伯等,檢出率為8.3%。
2.5.2 病毒性腹瀉結果分布
在檢測的所有糞便糞便中,抽取120份水樣糞便,進行5 種腹瀉病毒的檢測,共檢出病毒性腹瀉40 株,檢出率為33.3%。其中諾如病毒檢出21 株,全部為G Ⅱ群,輪狀病毒A 組檢出7 株,星狀病毒檢出9 株,札如病毒1 株,腸道腺病毒2 株。
2.5.3 混合感染情況
檢出混合感染糞便13 件,致病菌混合感染6 件,病毒與致病菌混合感染5 件,病毒混合感染1 件,具體情況復雜多變,不再詳細介紹。
對檢出的致瀉大腸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門氏菌,共計53 株菌,進行15 種抗生素的體外藥物敏試驗。32 株致瀉性大腸桿菌,17 株沙門氏菌,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藥,存在不同程度的多重耐藥。4 株副溶血性弧菌不存在耐藥情況,對藥物敏感。53株菌均對亞胺培南100%敏感。對彎曲菌進行11 種抗生素的體外藥物敏試驗,8 株彎曲菌對環丙沙星100%耐藥,對鏈霉素、氯霉素、氟苯尼考和克林霉素100%敏感。具體藥物敏感試驗結果見表6、表7。

表6 53 株菌藥敏結果(單位:%)

表7 8 株彎曲菌藥敏結果(單位:%)
本文通過對北京市延慶區散發食源性腹瀉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延慶區食源性疾病特點。由于疫情的原因,患者就醫的情況減少,監測數量樣本較低,但通過監測及結果分析,仍能得出如下結論:北京市延慶區第三季度食源性致病菌檢出率最高,第二季度次之,第一季度最低,與北京市其他地區流行狀況一致,符合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特點[10-13]。造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有兩個:①北京地區夏秋季溫度高、濕度大,適合致病菌的生長繁殖,魚、肉、蛋和奶等動物性食品容易被致病菌污染;②患者的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不好造成食源性疾病多發,進而腹瀉病原檢出率高。夏秋季患者大多喜歡吃生冷食品、涼拌菜、燒烤海鮮等容易發生食源性疾病的食品,如果在儲藏、處理、加工過程中不注意生熟分開、分類存放、充分加熱,很容易發生食品間致病原的交叉感染,導致食源性疾病的發生[14-18]。此外,病毒性腹瀉在秋冬季達到高峰,多發于托幼兒童,應加強對托幼機構的衛生管理及消毒指導。
藥敏試驗結果表明,不同菌屬的病原菌對抗生素藥物有不同的耐藥譜,多株菌存在多重耐藥狀況,53 株菌對亞胺培南完全敏感,8 株彎曲菌對環丙沙星100%耐藥,對鏈霉素、氯霉素、氟苯尼考和克林霉素完全敏感。故應密切監控病原菌動態變化及其對抗生素藥物的敏感性,在臨床上合理選擇藥物,減少耐藥現象產生。
筆者通過研究分析,掌握了食源性疾病發病特點,為延慶區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與歷年進行對比,發病有下降趨勢,但仍需提醒廣大居民養成食品衛生和健康的飲食習慣,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 保駕護航。從根本上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