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
《黃帝內經·素問》

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用來描述當今互聯網上的言論,可謂是恰如其分。有些人為了追求點擊量,每每發出“偏離常理”的言論,以吸引受眾的“眼球”。例如,少肉多素已經被世界各國的飲食金字塔認可,有人偏偏說多吃肉才能長壽,并振振有詞地舉例說明;“生命在于運動”的理念深入人心,有人偏偏說多運動會短命,并以健身教練馬華的早逝為證。
其實,養生是個系統工程,某一方面的突出并不一定能使人長壽,畢竟在系統中存在著“短板效應”;單個案例也不能說明任何問題,統計學的數據才能揭露真相。我國古人早就認識到這一點,《素問》中岐伯回答黃帝的這段話,就為“度百歲而去”列出五個條件,即“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首先是要遵循世間萬物陰陽和諧的客觀規律。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紛雜的世間萬物其實都分為陰陽,世界的基本物質就是陰陽兩種物質構成的。這一點已經被現代理論物理學所證實。人體的陰陽不平衡,或人體與自然界的陰陽相沖突,人就會生病短夭。其次是要掌握一些養生保健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夠和諧運用。三是營養素搭配合理且規律的飲食,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食,不盲目節食。四是起居作息要與季節、時辰的天道相應,并形成適合自身的規律。五是適當的身體活動,包括性活動,但千萬不要過勞;重要的是還要少思寡欲免心勞。
當然,注重養生并不一定就能健健康康活百歲。曾國藩曾言:“既戒惱怒,又知節嗇,養生之道,已盡其在我者矣。此外壽之長短,病之有無,一概聽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計較他。”從今天的科學觀點來講,長壽還有一個個人不能控制的因素,即遺傳因素。古人雖然未有今天的科學理念,但能說出“聽其在天”,已是難能可貴。
適逢盛世,養生熱方興未艾。然而,卻有不少老人忽略了系統養生。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偏于術數。如有的老人熱衷于補藥,蟲草、石斛、黃精,以及參類不斷;或偏重于技巧,太極、健身操、艾灸,以及各種養生功法操作不已;等等。豈不知補而不當,必定傷身;以偏概全,必定勞而無功,且過勞亦會傷身。從這個觀點來看前述那些“偏離常理”的言論,并非一點道理也沒有。只是他們說的只是個例,既有個人遺傳素質方面的問題,也有偏重于某一養生要素而忽略了其他養生要素的問題。因此,不可以個例否定科學的養生理念。請養生諸君明白事理,扎扎實實地從養生系統的各個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