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源隆
亮亮2歲半,其父母在外打工,他在家由爺爺奶奶照看。5天前亮亮曾因“感冒”發熱,奶奶給亮亮服感冒藥。后來發現亮亮兩眼發紅,爺爺說是紅眼病,就去藥店買眼藥,每天按時點眼藥。用藥后眼紅不見好轉,且發燒加重,不吃飯,讓吃東西就哭鬧。老兩口趕緊去當地衛生室給孫子看病。醫生診斷為咽炎,滴注抗生素后炎癥仍然沒有好轉,而且頸部腫脹、手指也硬腫。老兩口慌忙打電話讓兒子回來,將亮亮送入縣醫院。醫生檢查發現亮亮兩眼結膜充血,口唇紅腫,楊梅舌,兩側頸部淋巴結腫大,發熱40攝氏度,診斷為川崎病。
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全身血管炎癥性疾病,好發于5歲以下兒童及嬰幼兒,成人少見。川崎病是由日本醫生川崎富作于1967年首次報道。由于此病過去臨床不多見,常被誤診。近年來發病增多,特別是發現此病可誘發心血管疾病,引起人們重視。
臨床發現,川崎病嚴重時可導致人體心臟、血管損害,發生率為13%-20%。損害主要累及冠狀動脈,表現為冠狀動脈炎、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引起心絞痛和心肌梗死。一日.冠狀動脈瘤不慎破裂,還會引起猝死。
川崎病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感染及免疫介導參與或遺傳易感因素有關。目前普遍趨向于認為川崎病是遺傳易感患兒在感染因素的觸發下,發生異常炎癥反應,導致免疫活性細胞異常活化。所產生的細胞因子可能參與了血管內皮損傷以及干擾自身免疫耐受,免疫性血管炎癥反應,導致冠狀動脈病變。
有些川崎病患兒癥狀常不典型,需要高度警惕。若患兒發熱持續5天以上,且具備以下3-4項,即可診斷該病。①口唇或口腔黏膜異常,如唇充血皸裂;口腔黏膜彌漫充血;舌乳頭突出充血,呈“草莓舌”。②雙側球結膜充血,但無膿性分泌物,隨熱退而消散。③頸部淋巴結腫大,雙側或單側,大于1.5厘米,堅硬有觸痛,表面不紅,熱退而消散。④四肢異常,急性期手足有硬性水腫和手足掌紅斑。⑤皮膚出現多形性紅斑和猩紅熱樣皮疹,指(趾)端膜片脫落。也r可有肛周皮膚發紅脫皮。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川崎病預后大多良好。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抗生素無效。患兒宜靜臥,飲食清淡易消化,多飲水。藥物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癥過程,防止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同時靜脈輸入丙種球蛋白,對免疫細胞有廣泛抗炎作用,能抑制冠狀動脈血管的過度激活,降低川崎病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若患兒出現冠狀動脈病變,必須絕對臥床休息,避免過多活動,盡量減輕心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