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國
急性支氣管炎多因常見的微生物感染,包括病毒、細菌、支原體等感染。病毒常為腺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鼻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細菌常見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卡他莫拉菌等。近年來支原體和衣原體感染明顯增加,在病毒感染的基礎上繼發細菌感染也較多見。多種過敏原如冷空氣、粉塵、花粉、有機粉塵、動物皮毛、刺激性氣體等,可刺激支氣管黏膜引起急性損傷和過敏性反應。秋冬季發病率高于春夏季,好發于免疫功能低下者、中老年人及兒童。
急性支氣管炎感染的最初幾天往往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如頭痛、鼻塞、發熱、流涕、咽痛、聲音嘶啞等。全身癥狀較為輕微,在成人流感病毒、腺病毒和肺炎支原體感染時,可有頭痛、乏力、畏寒、全身酸痛等癥狀。炎癥累及支氣管黏膜時,則出現咳嗽、咳痰。
咳嗽是急性支氣管炎的主要表現,開始為刺激性干咳,3—4天后鼻咽部癥狀減輕,患者咳嗽時可有胸骨下或胸壁疼。咳嗽轉為持續并成為突出癥狀,受涼、吸入冷空氣、晨起晚睡或體力活動時咳嗽加劇。咳嗽可為陣發性或持續性,劇咳時可伴惡心、嘔吐及胸、腹肌疼痛。咳嗽可持續2~3周,吸煙者則更長。部分患者有咳痰,痰為黏液性,隨病程發展可轉為膿性痰,偶可痰中帶血。伴發支氣管痙攣時,可有喘鳴、氣急和程度不等的胸部緊縮感。有慢性阻塞性肺功能的基礎疾病者可有發紺和呼吸困難。胸部聽診可聞兩肺呼吸音粗,支氣管有黏性分泌物時可聞及干性啰音,咳嗽后啰音消失,支氣管痙攣時可聞及哮鳴音。
急性支氣管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癥狀和體征、病史、醫學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病毒感染者白細胞、淋巴細胞相對增高,細菌感染時則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胸部影像學檢查多無異常發現,痰涂片或痰培養可發現病原體。在老年或免疫抑制患者中,如果咳嗽癥狀超過8周,需結合肺功能診斷和支氣管鏡檢查進行進一步診斷。
急性支氣管炎多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不需要抗生素治療。主要治療是及時消除感染誘因,注意休息;當確定病原體時使用相應藥物,可將癥狀持續時間縮短,并可使患者及早恢復正常活動。急性支氣管炎可以是肺炎的前期臨床表現,有些患者前期表現為急性支氣管炎,痰量增多,隨著病情的發展,病變累及到肺部發展成為肺炎。支氣管炎患者咳痰表現不一,出現少量的黏液痰或較多的黃色膿痰時,需應用抗生素治療。
止咳藥可分為中樞阿片類藥物和外周作用藥物。可待因是一種中樞作用的弱阿片類藥物,可以抑制咳嗽。祛痰藥目前臨床較最常用的有氨溴索等。急性支氣管炎在出現阻塞性通氣障礙的情況下,需進行解痙抗過敏治療,可以使用糖皮質激素進行吸入治療。在純粹的感染后咳嗽中,吸入糖皮質激素也可以改善癥狀。若病程持續時間超過3周,可配合中藥治療,效果也較好。
急性支氣管炎的預防重點在于增強體質,避免勞累,冬季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改善勞動衛生環境,做好環保工作,防止空氣污染,及時祛除誘因。對有慢性心、肺疾病等易感者可試用免疫增強劑。多數患者預后良好,少數治療延誤或反復發作,可發展為慢性支氣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