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琦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人們學習、生活的壓力逐漸加重,一些性格內向、內心脆弱的人常常因為某種心理一社會因素,如夫妻爭吵、工作困難、人際關系緊張等而誘發一種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并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這便是我們并不陌生的抑郁癥。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中醫稱之為郁證。元代名醫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指出:“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清代醫家張志聰在《張氏醫通》中也說:“郁癥多緣于志慮不仲,而氣先受病。”可見情志不正常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當今正處在一個激烈競爭的時代,因心理失衡而致病者與日俱增,其中抑郁癥就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故對該病應及時防治,絕不可等閑視之。
大家知道,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對抑郁癥的診治同樣也是如此。中醫對抑郁癥首先要辨明虛實,然后分別選用不同的方藥進行治療。
抑郁癥的實證常見有肝氣郁結、氣郁化火和痰氣郁結數種。
肝氣郁結者 證見精神抑郁、胸悶脅痛、腹脹暖氣、不思飲食,脈多弦細。治宜以疏肝理氣為主,可選用四逆散治之。
炙甘草、炙枳實、柴胡、白芍藥各3克粉碎為末,白開水調服,每天1劑,分3次服下。方中柴胡散熱解表、疏肝解郁;白芍藥平肝潛陽、養血斂陰、緩急止痛;枳實破氣消積、消痰除痞,可瀉脾氣之壅氣而調中焦之運化;甘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又可調和諸藥。此方能收透解郁熱和疏肝理氣之功。
氣郁化火上逆者 證見頭痛頭暈、胸悶脅脹、口苦咽干,苔黃舌紅,脈多弦數。治宜清肝瀉火,可選用加味逍遙散。當歸、白術、茯苓、甘草、白芍、柴胡各6克,梔子、牡丹皮各3克。每天1劑,水煎服。
方中當歸補血養血、活血止痛;白術補脾益氣、健脾燥濕;茯苓健脾補中、寧心安神;梔子清熱除煩、瀉火涼血;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淤;柴胡、白芍藥、甘草功效已如上述。此方能清肝瀉火、順氣解郁。
痰氣郁結者 證見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治宜利氣化痰,可選用半夏厚樸湯。半夏、厚樸各10克,茯苓、生姜各15克,紫蘇葉6克。每天1劑,水煎服。
方中半夏燥濕去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節;厚樸燥濕行氣、化痰降逆;茯苓寧心安神;生姜溫胃止嘔、溫肺止咳;紫蘇葉理氣寬中,善理脾胃之氣。諸藥互相配合,利氣化痰、寬中解郁之功更著。
抑郁癥的虛證通常可分為久郁傷神和陰虛火旺兩大類。
久郁傷神者 證見精神恍惚,悲憂善哭,疲乏無力。治宜養心安神,可選用加味干麥大棗湯。炙甘草10克,小麥30克,大棗5枚,酸棗仁15克,遠志、香附、柴胡、郁金、香櫞皮各10克。每天1劑,水煎服。
方中大棗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小麥、酸棗仁、遠志皆能養心安神,又可益陰斂汗、祛痰利竅;香附疏肝理氣、解郁止痛;郁金行氣活血、涼血清心;香櫞皮能理氣健脾化痰,柴胡可疏肝解郁。此方能養心安神,且有安眠作用,其療效較為顯著,藥物可隨癥加減。
陰虛火旺者 證見眩暈心悸、心煩易怒、失眠。治宜滋陰清火、養血柔肝,可選用滋水清肝飲。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柴胡、白芍、酸棗仁、當歸各10克,牡丹皮、梔子各6克。水煎服,每天1劑。
方中熟地補血養肝、滋腎育陰、斂汗固脫,其他諸藥功效已如上述。此方能滋腎水而清肝火,并可養血寧心安神,因而對抑郁癥和失眠癥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