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發展新模式,以農民增收為核心,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農民變成股民,兜里鼓了起來,正享受越來越多的改革紅利。
“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我當了半輩子的農民,一夜之間又變成了股民,每到年底都能分到近2000元錢的紅利,真讓我高興,現在生活和城里沒兩樣,城里有的電器,咱家里也都有!”3月8日,一打開話匣,河北省定州市東留春鄉北邵村村民陳秀玲激動地說,她的臉上始終洋溢著滿足和喜悅。
“我自己還在合作社打工,年收入大約2萬元。”陳秀玲高興是有原因的,全家5口人有6畝地,成立合作社時以6畝地入股,每畝地每年流轉金800元,2021年分得土地流轉資金4800元,每股分紅270元,僅僅土地一項收入合計6420元。
2016年初,北邵村引進富硒優質黑小麥,注冊成立“定州市東留春鄉北邵村集體股份合作社”,村集體以資產入股,占400股股份,全村306戶,其中300戶村民以1260多畝土地和100多萬元現金自愿入股,占2385股股份,村民入股率達97.8%。
據了解,農戶由于人口和土地不同,兌換的股份少則4股,多則20股。為更好地開發黑小麥資源價值,合作社還注冊了“邵麥香”商標,建成日產10噸的石磨面粉加工廠,2021年增加村集體收入約40萬元。
在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排市鎮官科村,經村“兩委”一致商議,成立了牛頭山桃源合作社、摩爾種植合作社、美單種植合作社和田園餐廳,壯大了村集體經濟規模,村民變成了股東,增收渠道更多化,同時拓展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平臺,實現了多元經營目標,同時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增加村收入,盤活資源。
排市鎮宣傳干事顧滿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摩爾種植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流轉60多戶土地面積共計500畝,其中100畝土地作為入股分紅,每年分紅共10萬元,主要種植雜柑、臍橙,產值200萬元,盈利50萬,帶動就業人員23人,人均收入3000元。
另外兩個合作社情況差不多。牛頭山桃源合作社,流轉土地500畝,主要種植桃類、臍橙,帶動就業人員18人,人均收入4000元。 美單種植合作社主要種植雜柑、臍橙、桃子,流轉土地面積100畝,帶動就業人員13人,人均收入4000元。
“田園餐廳主要承接大型活動的餐飲,以及親子活動和一些生日宴,預計帶動村民就業30人,人均增收12000元。”顧滿介紹說。
“養老中心是為我們的將來做打算,我贊同書記提議,支持暫不分紅,讓集體資產再投資、穩贏利!”不久前,在浙江寧波寧海縣桃源街道下橋村文化禮堂內召開的村民代表大會上,58歲的下橋村村民王萬永第一個舉手表決,公開表態支持在下橋村建造村級養老中心的決定。

河南萬洋集團給農民派發入股分紅。圖/崔亮亮
這是下橋村16年來第一次用村集體資產贏利分紅的錢投資建造養老項目。下橋村位于寧海新城市中心區,村內共有258戶550人,外來人口6000余人,屬典型的城中村。目前,村集體經濟年收入800余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0余萬元。
而在2008年之前,下橋村“臟亂差”,村民自嘲“不僅車開不進,腳也踩不進”,更別提村集體收入分紅的事情。
“那天下了場暴雨,我穿上高筒雨靴,剛出家門口就叫苦不迭。所有的道路泥濘不堪,垃圾袋隨處可見,走到菜場買菜,還要連摔跟頭……”提起當年情景,王萬永至今記憶猶新。
2008年,下橋村完成換屆選舉,新的村班子上任,提出村民一起動手改造村莊,并出臺了村規民約,規定所有村民都是股東,享受村集體資產的贏利分紅,有效解決了該村黨支部“沒錢辦事”的問題,而村民們也成為手持合作社股權證書的“股東”。
“2008年這一年,全村村民一起動手建造了108間街面房,并分配到戶,我自己也分到了一間房。”回憶起第一次拿到“股權分紅”,王萬永欣喜地說著,“嘗到了股權‘變現’的甜頭后,大家伙建設村莊的積極性變得非常高。”
2008年之后,下橋村村民代表集體決定,將村里的空閑土地、房屋出租,作為全體股東的收入。2009年,下橋村將一個閑置廠房以950萬元出售,建造了一個5層高的大樓,一樓作為村民日常活動室,其余樓層出租。“剩下的資金給所有村民分紅,我一個人就拿了2萬元。”王萬永說,每年村里都會留下一部分資金,剩下的資金按人頭進行分紅,每人領到5000元到2萬元不等。
隨著村集體經濟的壯大,到了2012年,村里又建設一個占地面積5千平方米的菜市場。如今,菜場所有的攤位都租了出去,村集體收入達400萬元。
“去年,村里決定留下一部分錢準備投資建設養老中心,剩下的錢給村民分紅,每人1萬元。”說起建設養老中心,王萬永充滿期待,“這個養老中心項目,建成后,咱們村7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可免費入住,另外部分床位將對外營業。這是實實在在的好項目,村民不僅能賺錢,還能‘老有所依’。”
“氣溫上升,需要趕緊組織勞動力,盡快把瓜苗移栽完成,一切順利的話,5月份西瓜就能夠上市了!”湖北省赤壁市赤壁鎮東柳村黨支部副書記曾大才說。
作為遠近聞名的“西瓜村”,湖北省赤壁市赤壁鎮東柳村的村民早早地就開始了西瓜育苗工作,西瓜苗移栽下地后,村民就在大棚內搭支架,敷上兩層薄膜,為移栽好的西瓜苗提供保溫措施。
近年來,東柳村通過“基層黨組織+合作社+農戶”形式,村民以資金或土地入股,整合全村農田耕地資源,發展小龍蝦養殖和西瓜、葡萄、七彩水稻、有機水稻、西藍花、甜玉米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全力打造“阡陌東柳農業產業園”。
“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農民明白了土地經營權流轉的種種好處,把農民從土地依附中解脫,變成擁有股本,變為新型農村人,引導農民經營權入股,做到少數農民種上大多數農民的土地,真正將廣大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2020年,東柳村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了一個1536平方米的智能溫棚,用于培育秧苗。此外,投資200萬元建成一座1500立方米的冷庫,保鮮瓜果蔬菜,實現錯峰銷售。
阡陌東柳農業產業園負責人介紹,通過與“農超”“農市”對接,產品不愁銷路,僅蔬菜產業產值就達到800萬元,解決了80余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的問題,社員每股可獲得2000元收益,農戶直接增收
東柳村村支書吳會堂介紹,10年前,該村人均純收入不足9000元,而去年已突破2萬元,集體收入達56萬元。東柳村成立創先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戶入股每股10畝,投資資金3.5萬元,2020年每股分紅1.5萬元,2021年每股分紅2萬元。
東柳村村民彭文華是個典型人物,2020年,他按照“農戶入股+土地入股”的模式加入合作社,入股資金3.5萬元,2020年分紅1.5萬元,2021年分紅2萬元,流轉土地5.6畝,土地流轉每畝收益1000元,收入0.56萬元。
另外,彭文華在合作社務工,2021年獲得1.2萬元左右工資。除了在合作社入股和務工,彭文華自己還經營了32畝稻蝦共作,2021年小龍蝦收益3.8萬元,水稻1.5萬元。
彭文華真切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惠,他說,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村集體資產看得見、摸得著、人人享有,從村民變成股民,年年有分紅、年年有增長,感謝黨的好政策,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農村改革中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今年,我國將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
這項改革,將農村集體的資產、資金、資源的產權,通過量化確權后,讓農民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集體資產產權。
2017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先后部署5批試點,覆蓋全國所有涉農縣市區。目前,改革階段性任務已基本完成。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清查核實農村集體資產7.7萬億元,集體土地等資源65.5億畝。全面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共確認集體成員9億人。
“建立健全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把經營性資產以份額或股份形式折股量化到每一位成員身上。”前不久,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二級巡視員余葵接受采訪時表示。
“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農民明白了土地經營權流轉的種種好處,把農民從土地依附中解脫,變成擁有股本,變為新型農村人,引導農民經營權入股,做到少數農民種上大多數農民的土地,真正將廣大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有專家評價,在中國,深化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是自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以來最深刻的一場農村變革,讓沉睡的資產活起來,這種農民將土地折價入股的形式,一方面順利實現了土地經營權流轉,保證土地規模經營和使用。另一方面,農民年年可獲得土地股息和紅利,保證了基本的土地經營權收益,避免了征地一次性補貼后無所收益和“吃子孫飯”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