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全國政協委員楊揚
3月13日晚,伴隨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雪花火炬臺降下,主火炬在盲人演員的小提琴演奏聲中緩緩熄滅,北京的雙奧之旅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奧運會雖然告一段落,但在籌辦過程產生的豐碩成果,值得大力推廣和普及。”從臺前爭冠的運動員,到政策落地的推動者,全國政協委員、2022年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楊揚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延續著奧林匹克夢想。
今年全國兩會,楊揚帶來了3份提案,除了持續推動青少年冰雪運動發展,她還特別關注到冬奧志愿服務成果轉化和公共服務設施無障礙建設。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舉辦期間,大家真切感受到志愿者們真誠熱情、周到細致的高標準服務保障,各競賽場館、冬奧村建立了完善的無障礙設施,這些都是寶貴的奧運遺產,需要及時有效地推廣、復制并擴大其價值。”楊揚接受本刊采訪時說。
談起志愿者群體,楊揚回憶起她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奧組委當志愿者的經歷,那是她退役后的第一份工作。“當我深入參與到志愿者服務后發現,這個群體所創造的價值,遠遠超出了工作內容本身。”在楊揚看來,志愿者更像是一條紐帶,將社會各界人士聚到一起,跨越年齡、職業、種族、國界,向世界詮釋志愿服務精神。
“它是一個時代發展、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楊揚說,當人們滿足基本需求后,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實現自我價值。“志愿服務其實就是一種將付出和回報融于一體的志愿行動。”
據統計,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志愿者報名人數超過百萬,1.8萬余名賽會志愿者服務北京冬奧會,35歲以下青年占到94%,開展了20余萬人次城市志愿服務。
對比2008年奧運會,楊揚明顯感到:“如今年輕一代,比我們那時候更自信、更灑脫、更渴望表達!”
楊揚說,這屆賽會志愿者90%來自高校,因為是冬季奧運會,志愿者要同時面臨疫情防控、嚴寒天氣以及賽事專業化程度高等高難度挑戰,很多崗位要求志愿者有著更高的專業素養。“比如滑雪醫生,需要志愿者既是醫生又要會滑雪。”
一晃14年過去了,楊揚欣慰地看到,“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已成為新時代青年人的一種精神時尚。
如何推動冬奧志愿服務成果轉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楊揚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她認為關鍵在于持續推動賽會志愿服務專業化、制度化、法治化。
楊揚舉例說,這次北京冬奧組委和北京、河北兩地共青團在賽會和城市志愿服務的組織體系、運行機制、配套政策、招募選拔、項目設計、專業培訓、陣地建設、保障激勵等方面形成了制度化機制化安排,同時在賽事保障、醫療救援、語言服務等專業性較強的志愿服務領域積累了不少經驗,留下了寶貴財富。
楊揚建議北京冬奧組委、共青團中央等部門(單位)加強北京冬奧會志愿服務的研究,形成各類大型賽會志愿服務中可廣泛推廣應用的制度、模式、規范和工具。
此外,我國有大量的退役職業運動員,她建議應當發揮他們的運動專長和奉獻熱情,組織他們參與體育運動進校園、進社區等志愿服務,彌補公共和市場化體育服務的不足,促進全民健身,同時為運動員更好融入社會拓寬渠道。
在奧運遺產成果轉換上,楊揚尤其重視我國公共服務設施無障礙建設。
此前,北京冬奧組委編制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無障礙指南》,明確要求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應當為所有人提供無障礙的包容性環境。“也就是說,無障礙不是只為殘疾人服務,健全的無障礙環境是要為所有人提供無障礙服務。”
“比如推小孩的媽媽、搬重物的普通人、傷病患者等行動不便的群體。”楊揚強調,尤其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時期,建設無障礙的設施,提供便利生活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盡早規劃與實施。
一個國家無障礙設施的普及程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會的文明進步。“有些無障礙服務比較完善的國家,你會發現,離商店或者公共設施最近的一定是殘疾人停車位,并且無論從道德約束還是制度保障上,都不會有人想(敢)占用那里;再比如,公共場所中的門,基本上都有低位置的開門感應器,并且只要有臺階的地方就有坡路。”
“假設我們從小生活在這種環境,那么自然就會形成一種關照意識,這是一個雙向教育,也是文明社會的重要基礎。”楊揚說。
楊揚認為,本屆北京冬殘奧會的舉辦,為我國探索公共服務設施無障礙建設留下了寶貴經驗。“作為冬殘奧會的基礎配套,體現了中國無障礙建設的最高標準和水平,值得面向全社會大力推廣和普及。”
在楊揚看來,盡管近20年來我國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整體水平還較為落后,遠遠不能滿足約8500萬的殘疾人群日益增長的需求。
因此,楊揚建議,借鑒冬奧會“以運動員為中心”的無障礙建設理念,以殘障等需求群體為中心,在設計和建設全過程中,保證使用群體的全面參與,聽取他們的建議和意見;同時,借助北京冬奧會做好無障礙社會建設的宣傳工作;后冬奧時期,要將無障礙設施的長期維護納入相關政府部門計劃, 確保設施的可持續利用; 依托設施,大力舉辦殘障人士體育活動,推動更多殘障人士參與體育運動,推動殘障人士無障礙運動環境建設。
作為“雙奧”親歷者,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會旗執旗手,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火炬手,對楊揚而言,14年間,轉變的是角色,不變的是對體育力量的堅信。“我始終認為,體育能夠賦能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它更像一粒種子,在教育、文化、健康等領域生根發芽,在新時代邁向體育強國征程上,最大限度地釋放出它的社會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