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不久前,江西省撫州市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獲國務院批復,成為全國第139個、江西省第5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撫州位于江西東部,迄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涌現了王安石、曾鞏、晏殊、晏幾道、陸九淵、湯顯祖等一大批名儒巨公。
全市有714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2431處已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全市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兩座、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0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兩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8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7個,以及中國傳統村落96個、省級傳統村落113個。撫州是江西省中國傳統村落最多的設區市。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撫州市委書記夏文勇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撫州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以榮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科學統籌文物、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正確處理城市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關系,深挖歷史文化資源的內涵與價值,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撫州故事,助力全面建設現代化新撫州,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以文興城,賡續撫州文化血脈的使命責任,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事業。
自2017年7月啟動申報以來,在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和江西省住建廳、文旅廳的關心支持和精心指導下,撫州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研究發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內涵與價值,推動歷史風貌建筑修繕與活化利用。通過不懈努力,2018年4月被列為省級名城;2018年11月,向省政府請示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20年12月,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對我市申報工作進行評審。
今年1月11日,撫州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獲國務院批復。

文昌里,撫州的“歷史檔案館”和“老城博物館”。圖/陳強
在整個申創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保護優先,彰顯傳統建筑古風韻。加大資金投入,把名城保護建設相關費用列入市級財政預算,并積極爭取上級補助和引進社會資金。同時,培育專業隊伍,針對傳統工匠短缺的現狀,充分發揮撫州建筑之鄉的優勢,廣泛調集民間工匠并進行專業培訓。經過實踐鍛煉,目前熟練掌握技術的專業工匠約510人。
我們還開展了保護修繕,全市新增3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222處歷史建筑,重點修繕玉隆萬壽宮、湯顯祖家族墓等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還堅持多元參與,打造遺產活化新樣板。通過深入挖掘文化內涵,研究整理才子文化、戲曲文化、中醫藥文化、古村落文化等文化資源,多渠道引進培育文化業態、建設文博展館、開發文創產品,以及舉辦湯顯祖戲劇節暨國際戲劇交流月、江西省首屆文昌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紀念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等系列活動,讓博大精深的臨川文化更加可識、可感、可視、可親,在城市化快速發展中,留住了鄉愁記憶,傳承了歷史文脈。
歷史文化對一座城市而言,既決定了其發展的上限,更是增強影響力、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撫州創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就是準確把握歷史文化與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通過挖掘城市歷史、塑造城市特色,培育城市品牌、彰顯城市魅力,以歷史文化引領發展,并成為發展的原動力,貫穿于實現崛起的全過程。
就這個問題,可以用3個“有利于”來回答。一是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保護傳承。撫州作為湯顯祖的故鄉,始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貫徹中央領導講話要求,連續5年舉辦了湯顯祖戲劇節等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文化影響力遠播歐美幾十個國家,為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作出重要貢獻。
特別是2017年撫州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更加嚴格遵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規,充分挖掘和整理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努力讓獨具人文魅力的臨川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并闊步走向世界。
二是有利于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實力。在新一輪城市發展大潮中,仍然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輪驅動。城市的歷史文化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挖掘利用,將有助于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引爆點,尤其在蓬勃發展的文旅產業中,稀缺的歷史文化資源已成為重要依托。

撫州河東灣片區,成為游客游覽好去處。圖/陳強
授予我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就是一張閃亮的金色名片,蘊含著豐富的流量密碼,對于撫州下一步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打造城市文旅特色品牌,發揚獨特競爭優勢,促進區域經濟與城市綜合競爭實力雙提升具有極大推動作用。
三是有利于改善民生,增強文化自信。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我們對市域內項目施工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并持續投入大量公益性資金,保護舊城風貌,修繕老舊房屋,完善市政設施,疏解歷史城區人口。
特別是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與城市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深度結合,以保護促改造、以改造促提升,極大改善了文昌里、荊公路、義門巷等多個歷史文化街區的人居環境,重新賦予老街新的文化內涵,再次煥發出街區旺盛的生命力。與此同時,我們也在源頭上激發了市民在撫州工作、生活的自豪感,大大增強了撫州市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全面營造了名城保護工作人人參與、社會共建的濃厚氛圍,為實現撫州城市建設新跨越、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撫州作為新申創成功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加強歷史文化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緊迫的現實課題。我們將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群眾意愿,以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為路徑,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注重提升功能,增強城市活力。主要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堅持劃定底線,著力在防止變形走樣上下功夫。分類審慎處置既有建筑,堅持“留改拆”并舉,用繡花功夫推動有機更新和微改造。推進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堅決做到“六個不”,即不拆除歷史建筑,不拆真遺存,不建假古董,不大規模、強制性搬遷居民,不改變社會結構,不割斷人、地和文化的關系。
二是堅持應留盡留,著力在留住城市記憶上下功夫。不破壞地形地貌,不伐移老樹和現有有鄉土特點的樹木,不挖山填湖,不隨意改變或侵占河湖水系。全面開展城市設計工作,加強建筑設計管理,優化城市空間和建筑布局,加強新建高層建筑管控,杜絕貪大、媚洋、求怪亂象,塑造城市時代特色風貌。加強城市生態修復,留白增綠,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
三是堅持量力而行,在穩妥推進改造提升上下功夫。推動城市體檢,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合理確定城市更新重點、劃定城市更新單元。反彈琵琶,從項目經營運營角度謀劃統籌和推進項目建設,增強造血功能,鼓勵推動城市建設項目由開發方式向經營模式轉變,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道路。
以補短板、惠民生為更新重點,聚焦居民急難愁盼問題訴求,騰退出的空間資源優先用于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防災安全設施、防洪排澇設施、公共綠地、公共活動場地等,完善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