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明
張先生今年65歲,兩年前因尿頻、夜尿增多和排尿不暢等癥狀到醫院就診,被診斷為“前列腺增生癥”,一直服用藥物治療,排尿不暢的癥狀改善不少,他就沒再把前列腺的事放在心上。可就在上周,張先生突然發現自己小便帶血,于是趕緊到醫院的泌尿外科就診。
醫生了解情況后立即為他安排了一系列檢查,結果顯示:PSA(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為25.5納克/毫升(正常范圍是0~4納克/毫升);直腸指檢于前列腺左葉觸及結節,質地硬;B超提示“前列腺增大”。根據檢查報告,并結合張先生既往的前列腺增生病史,醫生初步判斷他可能是患上了前列腺癌,建議進行前列腺穿刺活檢,以明確診斷。聽到醫生說自己可能患上了癌癥,張先生整個人都懵了,一言不發地離開了醫院。一周后,張先生又來到了泌尿外科門診。醫生讓他出示穿刺報告,可老張面露難色地對醫生說:“我聽鄰居老李說,如果是腫瘤千萬不能做穿刺,否則會引起腫瘤細胞的擴散和轉移,所以,我就沒有去做穿刺,這次來也是想問問,還有別的替代方法可以幫助明確診斷嗎?”
門診中,和張先生存在同樣顧慮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擔心前列腺穿刺導致腫瘤擴散和轉移主要基于兩種“推測”:一是認為穿刺針觸碰腫瘤后,在拔出過程腫瘤細胞會播撒在穿刺針經過的部位(“針道”),造成腫瘤擴散;二是認為原本完整的腫瘤,穿刺后會發生“破裂”,癌細胞會被“放出來,在身體里亂跑”。
針對上述兩種“推測”,我分別給大家解釋一下——
其實,目前在臨床上進行穿刺活檢使用的是連接在穿刺槍上的一次性套管針,穿刺槍的扳機激發時,針芯和套管分別向前快速做切割運動,利用兩者前進的時間差,在針芯的凹槽上可留取長度16~22毫米的組織,取下的組織會被完整地封閉在套管內。在拔針過程中,取下的組織是受套管保護的,并不會造成“針道”內的播散。
這種推測更是沒有依據。因為腫瘤一旦發生,血液里其實就有了癌細胞,但是這些癌細胞并不都會停留在別的臟器上而形成轉移。造成腫瘤轉移最主要的因素還是腫瘤本身的性質、惡性程度和生物學行為。這就好比種花,同樣的播種方法,不同的花成活難易有別。對于某些腫瘤(如睪丸腫瘤),臨床上是禁忌做穿刺活檢的,因為極易造成腫瘤的血行播散,但前列腺癌并不在禁忌穿刺之列。
總體來說,前列腺穿刺活檢的應用已經有近50年的歷史,大量臨床數據早已排除了穿刺導致腫瘤轉移擴散的可能性。而且隨著穿刺技術和設備的完善,穿刺的準確性和安全性也大幅提升,患者完全不必太過擔心。盡管直腸指檢、影像學檢查和PSA檢測并稱為前列腺癌診斷的“三大法寶”,但這僅僅是篩查的手段,不能作為前列腺癌診斷的最終依據。對穿刺獲得的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才是目前臨床上診斷前列腺癌的“金標準”。
經過醫生如上的解釋,張先生打消了顧慮,最終接受了經會陰前列腺穿刺。結果病理報告證實張先生患的的確為前列腺癌。隨后,醫生先為他進行了同位素骨掃描和盆腔磁共振檢查,排除了骨轉移和盆腔淋巴結轉移;接著為他施行了達芬奇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術后4天,張先生拔除尿管順利出院,術后3個月復查時,其排尿和控尿正常,血清PSA也重新降至0.003納克/毫升。
張先生的求醫經歷告訴我們,前列腺癌并不可怕,貴在早發現、早治療。前列腺穿刺活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經歷了時間的檢驗,不會造成腫瘤的擴散和轉移。所以,必要時,患者還是應該聽從醫生的建議,盡早接受相應的檢查,否則因為盲目的顧慮而耽誤了病情,那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