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跳跳,鄭欣欣,田丹陽
(咸陽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陜西 咸陽 712000)
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工作是食品安全監管的手段之一,是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為排查食品安全風險依法定程序和食品安全標準的規定組織的抽樣、檢驗、復檢和處理的活動[1]。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可以提高市場監管的靶向性,而食用農產品是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大多數食用農產品未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且保質期短、易腐敗,導致食用農產品在抽樣、檢驗、核查等各個監管環節出現很多問題[2]。根據近兩年咸陽市3個縣區的抽檢情況來看,2020年食用農產品共抽檢1 194批次,2021年食用農產品共抽檢1 540批次,抽檢樣本數量差異不大,具有可比性。從數據分析中能發現食品安全抽檢監督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本文將針對此類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選擇2020—2021年彬州市、長武縣、旬邑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92期縣級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作為研究對象,2020年全年監督抽檢共涉及16大類,2 388批次,2021年全年監督抽檢共涉及20大類3 080批次。其主要可包括畜禽肉及副產品、蔬菜、水產品、水果、鮮蛋、豆類和生干堅果與籽類食品類。
食用農產品抽檢數據采用Office Excel制表進行統計和整理。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2020年和2021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實施方案,食用農產品抽檢的亞類有畜禽肉及副產品、蔬菜、水產品、水果、鮮蛋、生干堅果與籽類食品、豆類和生干堅果與籽類食品類[3]。按照抽檢的不合格情況來看,2020年彬州市、長武縣、旬邑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共計公布92期縣級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抽檢結果顯示,2020年全年監督抽檢共涉及16大類,其中食用農產品抽檢1 194批次,檢出不合格樣品21批次,合格率為98.24%。
2021年3 個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65期抽檢信息,涉及20大類,其中食用農產品抽檢1 540批次,檢出不合格40批次,合格率為97.40%。食用農產品抽檢情況詳見表1。

表1 2020—2021年食用農產品抽檢情況表
2.2.1 以次亞類分析
2020年該區域食用農產品不合格次亞類有7種,包括蔬菜類的豆芽、葉菜類蔬菜、豆類蔬菜和鱗莖類蔬菜,水產品的淡水產品,鮮蛋,水果類的柑橘類水果。從占不合格總數量的比例來看,豆芽41.82%、淡水產品31.83%、葉菜類蔬菜9.88%、其余鱗莖類蔬菜、豆類蔬菜及柑橘類水果占比均為5.49%,問題發現率較高。2021年不合格次亞類同樣有6種,包括蔬菜類的豆芽、根莖類和薯芋類蔬菜、豆類蔬菜、蕓薹屬類蔬菜、鱗莖類蔬菜及葉菜類蔬菜。其中豆芽31.58%、蕓薹屬類蔬菜5.26%、鱗莖類蔬菜12.63%,葉菜類蔬菜18.95%,根莖類和薯芋類蔬菜5.26%,以及蕓薹屬類蔬菜21.05%,問題發現率較高,詳見圖1(a)、圖1(b)。結合兩年數據來看,蔬菜中豆芽、葉菜類蔬菜和淡水產品的風險較高,需要高度重視。不合格原因主要有以下3種情況。

圖1 2020—2021年不合格次亞細類農產品圖
(1)病蟲抗藥性增強,農藥濃度比例不協調。農獸藥殘留是常見的不合格情況,農戶為減少病蟲害,會頻繁使用農獸藥,也會提升農藥濃度,導致病蟲產生較高抗藥性。病蟲害抗藥性增強,農戶就會再次增加用藥量和用藥頻率,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食用農產品農獸藥殘留超標。
(2)農獸藥使用時間不合理,農戶對農藥殘留危害認識不足。農戶在種植過程中缺乏安全用藥知識,對農藥使用方法和標準了解較少,使用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藥量過大、用藥時間不明確等問題,最終導致農獸藥殘留超標。
(3)技術服務缺失。在食用農產品的監管和技術服務等方面,農技推廣部門需要對農戶給予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支持。然而,當技術指導不能與時俱進,或對農民濫用、濫用農藥行為不給予糾正,食用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等問題就會隨之出現。
2.2.2 以不合格項目分析
檢驗機構和監管部門通過統計歷年的不合格項目,可以評估區域內市場食用農產品總體安全狀況,同時也為下一年度食用農產品抽檢計劃和實施方案提供依據[4]。由圖2可知,2020年和2021年該區域不合格項目檢出或者超標的有4-氯苯氧乙酸鈉、6-芐基腺嘌呤、恩諾沙星、甲拌磷、克百威、腐霉利、氟苯尼考、氧氟沙星和氧樂果等。從抽檢結果可以看出,檢出率較高的為4-氯苯氧乙酸鈉、克百威、恩諾沙星、氧樂果等。其中4-苯氧乙酸鈉不僅能夠防止落花落果,還能促進植物快速生長,在豆芽生產中,4-苯氧乙酸鈉的應用能促進豆芽下胚軸生長粗大,加快細胞分裂。但是4-苯氧乙酸鈉的殘留對人體有嚴重損害。克百威是一種應用較為普遍的農藥,具有一定的殺蟲、殺螨作用,但由于不易降解,少量農藥殘留可能會引起急性中毒。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21)中規定,克百威最大殘留量為0.02 mg·kg-1。氧樂果屬于有機磷類殺蟲劑,具有較強的內吸、觸殺和胃毒作用,主要用于防治吮吸式口器害蟲和植食性螨。少量的農藥殘留不會引起人體急性中毒,但長期食用農藥殘留超標的食品,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影響。恩諾沙星屬于氟喹諾酮類藥物,是一類人工合成的廣譜抗菌藥,用于治療動物的皮膚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是動物專屬用藥。長期食用恩諾沙星殘留超標的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害。因此,相關部門應對這些項目及對應的食用農產品品種進行重點抽檢,調整抽檢計劃。

圖2 2020—2021年不合格項次圖
2.2.3 以不合格類別分析
2020—2021 年不合格項目分類如圖3所示。從影響食用農產品質量的因素來分析,2020年檢測出不合格項次分別為農藥殘留5項次、非法添加8項次、獸藥殘留8項次、禁用獸藥3項次,農、獸藥殘留、非法添加3個因素合計占不合格總因素已超過85%。按照食品種類來看,非法添加主要來源是豆芽,獸藥殘留主要來源是淡水產品,農藥殘留主要殘留是葉菜類和鱗莖類蔬菜[5]。2021年檢測出不合格項目種類只有農藥殘留和非法添加,分別為28項次和12項次,2個不合格因素占不合格比例分別為30%和70%,主要是豆芽、葉菜類和鱗莖類蔬菜。結合兩年數據對比發現,2021年該區域獸藥殘留情況已經有所好轉,說明監管成效顯著,因此非法添加和農藥殘留需加強監管。

圖3 2020—2021年不合格項目分類圖
根據2020—2021年數據分析不難看出,咸陽市3個縣的食用農產品市場安全狀況總體良好,一些方面確實有所改善,如水產品。但豆芽中非法添加物檢出率較高、抽樣不均衡等問題依然存在,同時我國基層食用農產品“小、散、亂、低”的現狀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監管需要進一步優化,盡可能改善我國基層食用農產品安全問題[6]。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①提升檢驗機構能力,加強風險產品抽檢力度,暴露目前市場上的風險因素,并對暴露的問題進行分析,跟蹤監管。②進一步加強農戶的食品安全知識教育,提高農戶安全用藥意識,并對農藥進行有效監管,從源頭上控制食品安全問題[7]。③完善監管機制,全面增強監管隊伍建設,同時也要優化食用農產品市場運營模式。例如,借鑒“菜鳥驛站”模式,將“小、散、亂、低”的食用農產品以村或鎮為一個單元統一進行收購、銷售,并建立相應的溯源管理系統。④相關部門應該創新食品監管方式,將食品的滯后監管轉變為以預防為主的監管方式,充分利用好食品檢驗機構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作用,為監管提供有力支持的同時,也要善于總結分析,為日后以預防為主的食品監管方式提供數據支撐[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