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 敏
(廈門市食品藥品質量檢驗研究院,福建 廈門 361013)
特色農產品是指一個地區特有的品種或優勢資源,它具備一定的生產規模和成熟的栽培或養殖技術,且市場發展前景較好[1]。作為中國農產品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農產品對我國農業及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2]。近年來,特色農產品的安全質量問題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尤其是因農藥殘留超標導致的各種中毒事件,更讓人們提高了警惕。特色農產品具有保鮮期短、市場流通快等普遍特征,所以在市場監管過程中,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成為當前一項行之有效的手段,可提高檢測效率,從源頭確保合格產品流入市場。但目前農藥殘留快速檢測仍然存在很多弊端,如較高的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結果的不準確性對農產品的市場流通帶來很大困擾,因此建立一種快速有效的高通量農藥殘留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檢測方法尤為重要[3-4]。本研究以廈門市售的特色水果為對象,應用農藥殘留高通量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快篩檢測方法,應用巨研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iTAS軟件進行結果判讀,快速、準確、可靠。
依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21)附錄A進行樣品制備[5]。
按照《水果和蔬菜中450種農藥及相關化學品殘留量的測定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GB/T 20769—2008)進行檢測[6]。
仲丁威、殘殺威、莠去通、氧樂果、敵草凈、嗪草酮、莠去津、敵稗、敵敵畏、克百威、闊草凈、撲滅津、百治磷、抗蚜威、撲草凈、滅線磷、環嗪酮、炔苯酰草胺、硫環磷、禾草丹、除草定、敵草胺、噻唑膦、異丙甲草胺和精異丙甲草胺、異稻瘟凈、腈菌唑、稻瘟靈、喹硫磷、苯噻酰草胺、殺撲磷、野麥畏、二嗪磷、甲基嘧啶磷、敵瘟磷、三唑磷、乙嘧酚磺酸酯、亞胺硫磷、吡丙醚、治螟磷、氟酰胺、苯硫磷、伐滅磷、烯唑醇、氟環唑、腈苯唑、噠嗪硫磷、丙環唑、毒死蜱、增效醚、蠅毒磷、殺蟲畏、莎稗磷、伏殺硫磷、四氟醚唑、丙溴磷、吡菌磷、二溴磷、乙硫磷、肟菌酯、噠螨靈、啶酰菌胺、樂果、嘧霉胺和抑霉唑64種農藥殘留。
依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21)標準中各個農藥殘留的限量指標,應用iTAS軟件進行判讀。
水果專項研究性抽檢涉及流通環節抽檢300批次,發現不合格樣品2批次,不合格率為0.67%,各環節抽檢情況及業態分布詳見表1。

表1 抽樣環節分布情況表
此次抽檢共計300批次品,覆蓋熱帶和亞熱帶類、柑橘類、核果類和仁果類4大品種,包含棗、橄欖、柑、橘、香蕉和蘋果5個食品細類。由于市面上橄欖銷售數量比較少,故未抽樣數量較少。各個食品類別的抽檢情況見表2。

表2 抽樣食品類別統計表
本次專項研究性抽檢共覆蓋熱帶和亞熱帶類、柑橘類、核果類和仁果類4大品種,包含棗、橄欖、柑、橘、香蕉和蘋果5個食品細類,共涵蓋克百威、丙溴磷、吡丙醚、氟環唑、四氟醚唑、丙環唑和毒死蜱等64個檢測項目。其中檢出2批次不合格樣品,均為柑橘類水果,不合格項目克百威和丙溴磷各1批,不合格率為0.67%(2/300)。其他檢驗結果符合相應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抽檢不合格項目檢出情況見表3。

表3 不合格項目檢出情況表
吡丙醚、氟環唑、四氟醚唑、丙環唑、抑霉唑和噠螨靈等14個檢測項目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21)中無限量指標要求,但本次研究性抽檢發現,共計71批次樣品均有檢出,占比高達23.7%(71/300),共檢出100項次,其中吡丙醚、氟環唑、四氟醚唑和丙環唑在所有檢出項目中檢出率最高,分別為25%、16%、15%和14%。具體見表4。

表4 無限量指標項目檢出情況表
從食品細類上看,無限量指標項目在不同食品細類中檢出批次和檢出項次差異較大,如表5所示,其中棗檢出的批次和檢出項次最高,分別為40批次和64項次。

表5 不同食品細類中無限量指標項目檢出情況表
結合本次研究性抽檢的食品細類和檢驗項目,發現二溴磷、除草定、氟環唑和殺蟲畏等為GB 2763—2021中新增項目,與GB 2763—2019相比,修訂并提高了敵敵畏、樂果和殺撲磷等的限量指標,具體見表6。

表6 GB 2763—2021與GB 2763—2019的對比表(單位:mg·kg-1)
本次抽檢結果統計顯示,食品細類中檢出無限量指標項次和批次最多的是棗,分別為40批次和64項次,其次是柑、橘和橄欖。說明果農在果樹生長過程中存在使用這類農藥的現象或存在某類再殘留問題。本次抽檢的數據信息不僅可以為廈門市水果農藥殘留監測起到風險預警作用,而且對我國新標準的制定和現行標準限量指標修改提供參考和數據支持。
目前農藥殘留的檢測技術主要有試劑盒快速檢測法、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和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等,但由于人員技術水平、試劑盒檢測質量等各種因素導致快速檢測技術檢測結果不可靠,存疑率較高,故實驗室大型儀器的定性定量檢測結果更能讓人信服[7-8]。
農藥殘留主要來自水、土壤、空氣和種植過程中的直接噴灑,可通過食物鏈最終到達人體器官,對身體健康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因此應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協作,合力解決農藥殘留問題。
(1)從源頭管控。掌握高毒農藥的去向和使用記錄,加強農藥使用宣傳和培訓,推廣宣傳低毒高效農藥的使用,對于種植規模小、管理水平良莠不齊,又缺乏必要的農藥知識和科學指導的小規模種植戶要尤為重視,重點監督、宣傳和培訓。
(2)加大市場監督管理力度。健全監管體系,提高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可溯源系統,嚴格執行進貨驗收程序,做好索票索據,確保貨物來源清晰,質量可靠,安全符合要求。
(3)加強部門的合作交流,提高人員的綜合能力。隨著新型農藥的不斷涌現,我國有關部門要定期完善農藥殘留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部門間的合作與交流,健全農藥檢測體系,加強技術培訓,提升人員的檢驗檢測能力,以保障我國農藥殘留檢測工作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