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根,蔣繼文
1.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全科醫學科,江蘇 常州 213017;2.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普外科,江蘇 常州 213017;3.徐州醫科大學武進臨床學院,江蘇 常州 213017
直腸癌是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起源于直腸和肛管的癌瘤統稱為直腸癌[1]。常見臨床癥狀有腹痛、腹脹、便血、排便不盡等,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早期直腸癌的預后比較好,可通過根治性手術切除;晚期直腸癌的預后比較差,可危及患者生命[2]。臨床直腸癌治療以手術為主[3]。本研究選取樣本醫院2015 年1 月—2016 年12 月收治的116例直腸癌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直腸癌行腹腔鏡與傳統開腹直腸癌根治術的遠期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樣本醫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6例直腸癌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抽簽奇偶法分為傳統開腹組和腹腔鏡組,每組各58 例。傳統開腹組男性32 例,女性26 例,年齡44~91 歲,平均年齡(63.01±9.31)歲,原發腫瘤局部淋巴結遠處轉移(TNM)分期[4]:Ⅰ期20 例,Ⅱ期22 例,Ⅲ期16 例,Dixon 手術39 例,Miles 手術19例。腹腔鏡組男性30 例,女性28 例,年齡45~92 歲,平均年齡(62.71±9.04)歲,原發腫瘤局部淋巴結遠處轉移(TNM)分期:Ⅰ期18 例,Ⅱ期21 例,Ⅲ期19 例,Dixon手術32 例,Miles 手術26 例。研究通過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兩組患者腫瘤TNM分期及男女比例、年齡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均經病理活檢確診為直腸癌。(2)患者無手術禁忌證,可耐受手術治療。(3)腫瘤TNM分期為Ⅰ~Ⅲ期者。(4)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腹部有重大手術史。(2)合并其他腫瘤。(3)周圍組織器官轉移。(4)腹水、腹腔炎癥。(5)病歷資料缺失。(6)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7)依從性差。
傳統開腹組和腹腔鏡組直腸癌手術遵循全直腸系膜切除(TME)原則和無瘤原則。傳統開腹組患者行傳統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根據腫瘤部位選擇切口部位,切口約20 cm。探查腹腔內情況,結扎腫瘤上下腸管及相應根部血管,游離腸管,清掃淋巴引流區,保證直腸癌遠端位置存在2 cm 的安全切緣,進行腫瘤及周邊組織切除操作,完成吻合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傷口。腹腔鏡組患者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全麻后取頭低足高截石位,進行人工氣膜的構建,將腹腔鏡從臍部操作孔置入,探查腹腔環境。游離并將腸系膜下動脈解剖出來,清掃脂肪組織及淋巴引流區,將乙狀結腸結扎,將腸系膜下動脈切斷,把乙狀結腸腸系膜分離出來,從外分離側腹膜與內側貫通,使直腸系膜組織完全游離。直腸癌Dixon 手術:用切割閉合器在腫瘤下方離斷腸管,在恥骨上取4~6 cm 切口,切除病變部位后在近端結腸和肛門處分別置入吻合器釘頭和吻合器抵釘座,完成吻合重建。直腸癌Miles手術:在腫瘤上方10 cm處用切割閉合器離斷腸管,近側腸管斷端造瘺。
(1)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清掃淋巴結數目及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3)評價患者生活質量,使用胃腸生活質量量表[5](GIQLI)評估。GIQLI 量表包括5 個維度,軀體生理功能、社會活動、心理情緒狀況、自覺癥狀及特殊疾病狀況,共36 項條目,每項0~4 分。分值與健康狀況成正比。(4)對比兩組患者3年死亡率及1年死亡率。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術中指標、住院時間及GIQLI 評分等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并發癥發生率等定性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清掃淋巴結數目及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住院時間短于傳統開腹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傳統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清掃淋巴結數目及住院時間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清掃淋巴結數目及住院時間情況(±s)
組別腹腔鏡組(n=58)傳統開腹組(n=58)t值P值術中出血量(ml)223.5±16.4 287.3±24.6 16.434 0.000手術時間(min)202.7±25.4 196.0±23.8 1.466 0.145清掃淋巴結數目(枚)17.4±1.7 18.0±1.8 1.846 0.067住院時間(d)8.4±0.7 11.2±0.6 23.129 0.000
腹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2.07%,傳統開腹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7.59%,腹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
術前兩組患者GIQL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個月腹腔鏡組GIQLI 評分恢復至術前水平,傳統開腹組GIQLI 評分仍較術前水平低,術后1 年及術后3 年兩組GIQLI 評分高于術前水平,腹腔鏡組GIQLI評分高于傳統開腹組,術后兩組GIQLI 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GIQLI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GIQLI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腹腔鏡組(n=58)傳統開腹組(n=58)t值P值術前103.7±10.5 102.5±9.8 0.636 0.526術后6個月104.2±9.6 97.2±8.4 4.179 0.000術后1年116.4±6.8 107.1±7.3 7.099 0.000術后3年117.5±6.4 110.3±7.1 5.736 0.000
腹腔鏡組與傳統開腹組3 年死亡率及1 年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3年死亡率及1年死亡率情況 %
直腸癌屬于大腸癌的一種,是乙狀結腸與直腸交界處至齒狀線之間的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好發于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者、肥胖人群、年齡超過50歲的人群、長期吸煙者、患有直腸腺瘤、潰瘍性直腸炎等非直腸癌類疾病者[5-6]。據流行病學統計,直腸癌病死率僅次于肝癌和肺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直腸癌患者還會并發腸穿孔、腸梗阻等疾病,嚴重威脅生命安全[7]。直腸癌臨床最有效的方法是手術切除,近年來腹腔鏡技術作為一種微創方法迅速發展起來,既能達到與傳統開腹手術同樣的療效,又能減輕患者受創程度[8]。
直腸癌根治手術時間較長,手術要求較高且操作跨度大是主要原因,也與手術者熟練程度及手術配合默契程度相關。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情況可表現出機體應激反應程度,是患者圍手術期的重要觀察指標[9]。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優點是以電切電凝操作為主,止血徹底且操作簡便,患者術中出血量少,對附近臟器影響小,受創程度較輕。從本研究結果可看出,腹腔鏡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傳統開腹組,住院時間短于傳統開腹組,腹腔鏡組吻合口瘺、腸梗阻、切口感染、尿潴留、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開腹組,術后腹腔鏡組GIQLI 評分高于傳統開腹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與徐巖等[10]研究結果相符。GIQLI 評分量表創建于1993 年,可對直腸癌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信效度較高。
綜上所述,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出血量少、創傷小、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快,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療效確切,可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