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杰,吳曉濱,張清旭,邱雪立
汕頭市中心醫院骨外二科,廣東 汕頭 515000
胸腰椎骨折是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多發生在青壯年和老年群體中,且隨著建筑事業、交通業的快速發展,胸腰椎骨折的發生率持續升高[1]。臨床上一般采用內固定技術對該病進行治療,其中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技術較為常用,但存在術后矯正角度丟失、固定失效率高等情況,這些會影響預后效果[2-3]。相關研究認為傷椎置釘聯合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技術的效果更加顯著,且能使術后并發癥減少,但對于入路方式存在爭議。本文就經椎旁肌間隙入路聯合傷椎置釘技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在該病治療中的效果進行觀察。
選擇2016 年1 月—2019 年12 月汕頭市中心醫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簡單隨機化法進行分組。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X 線攝片、CT、MRI 檢查確診為胸腰椎骨折,并符合《實用骨科學(第三版)》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均為單節段椎體骨折(T10-L4)且無神經損傷癥狀者。(3)受傷至手術時間在2周以內者。排除標準:(1)陳舊性骨折、病理性骨折患者。(2)存在先天性脊柱畸形、嚴重骨質疏松癥的患者。(3)存在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4)存在不穩定型爆裂性骨折的患者。
對照組30 例,男19 例,女11 例;年齡21~61 歲,平均年齡(43.55±4.10)歲。受傷后至手術時間:2~5 d,平均受傷后至手術時間(3.17±0.34)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傷9 例,跌倒摔傷13 例,高處墜落傷4 例,重物壓傷4例。觀察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齡22~63 歲,平均年齡(43.62±4.14)歲。受傷后至手術時間:2~6 d,平均受傷后至手術時間(3.24±0.38)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傷10 例,跌倒摔傷14 例,高處墜落傷3 例,重物壓傷3例。兩組患者間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兩組患者均在脊柱手術架上取俯臥位,常規消毒鋪巾,行氣管插管全麻。
對照組:傳統胸腰椎后側正中切口入路跨傷椎置釘技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以傷椎為中心,在后正中做8~10 cm左右長的切口,切開各層組織,利用電刀將棘突兩側骨膜下的椎旁肌剝離,直至到達椎板、橫突后側,對兩側椎旁肌進行牽開,將傷椎及上下相鄰椎體的關節突充分暴露,對進釘點進行確定,開道,在傷椎及相鄰節段將椎弓根螺釘置入,預彎連接桿曲度,安裝好釘棒系統后進行內固定并撐開復位,在C 型臂X 線機透視下確認骨折復位效果滿意后,進行止血處理,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
觀察組:經椎旁肌間隙入路聯合傷椎置釘技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以傷椎為中心作后正中縱行切口,長度為10 cm 左右,向兩側牽開皮膚、腰背筋膜,將順著纖維方向將多裂肌、最長肌的間隙進行鈍性分離,將傷椎、上下相鄰椎體兩側關節突充分顯露,利用電刀止血,借助拉鉤將兩側肌群拉開,在關節突周圍采用電刀剝離出進針點,確認無誤后開道,在傷椎及相鄰節段將椎弓根螺釘置入,預彎連接桿曲度,安裝好釘棒系統后進行內固定并撐開復位,在C 型臂X 線機透視下確認骨折復位效果滿意后,進行止血處理,關閉切口。
兩組患者術后48 h內均接受抗感染治療,將引流管拔除。術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指導其盡早進行康復鍛煉。
(1)對兩組患者的圍術期相關指標進行觀察記錄。(2)兩組患者在術前、術后1 周時采用疼痛數字分級法(NRS)評估自身疼痛程度,分值范圍為0~10 分,分值越低,疼痛感越輕。(3)在術前、末次隨訪(術后6 個月)時測量兩組患者的Cobb 角、椎體前緣高度、傷椎楔變指數(IVW)。同時應用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價脊柱功能,共3個維度10個條目,總分值為50分,分值越低,提示功能越好。
數據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之間的圍術期相關指標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情況(±s)
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術中出血量(mL)220.65±24.17 113.64±22.20 17.860 0.001手術時間(min)74.31±10.56 58.84±9.27 6.030 0.001下床活動時間(h)82.04±19.78 43.24±14.53 8.659 0.001骨折愈合時間(月)4.15±0.64 3.31±0.41 6.053 0.001
術前,兩組患者NRS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一周,兩組患者的NRS評分均低于術前,且組間分值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NRS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的NRS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術前8.11±1.25 8.19±1.31 0.242 0.810術后一周4.21±1.01 2.60±0.84 6.713 0.001 t值13.292 19.675 P值0.001 0.001
兩組患者術前的Cobb 角、椎體前緣高度對比數據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末次隨訪時的Cobb 角、椎體前緣高度均與術前存在差異,觀察組的Cobb 角更小,椎體前緣高度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情況(±s)
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Cobb角(°)術前22.07±4.20 22.10±4.15 0.028 0.978椎體前緣高度(%)術前60.55±9.17 60.63±9.24 0.034 0.973末次隨訪時10.52±2.34 6.15±1.67 8.326 0.001 t值P值13.158 0.001 19.529 0.001末次隨訪時81.92±10.25 98.46±11.06 6.008 0.001 t值P值8.511 0.001 14.377 0.001
兩組患者術前的IVW、ODI 評分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末次隨訪時的IVW 比對照組高,ODI 評分比對照組低,兩組組內術前、末次隨訪時對比各項指標數據差異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IVW、ODI評分情況(±s)

表4 兩組患者IVW、ODI評分情況(±s)
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IVW ODI評分(分)術前0.66±0.14 0.68±0.16 0.515 0.608末次隨訪時0.80±0.23 0.97±0.25 2.741 0.008 t值P值2.847 0.006 5.351 0.001術前32.84±4.70 32.91±4.76 0.057 0.955末次隨訪時16.39±2.01 10.43±1.65 12.553 0.001 t值P值17.6260.001 24.4410.001
胸腰椎骨折一般是由高能量暴力損傷所致,是常見的脊柱骨折類型。臨床上針對輕度壓縮骨折一般采用保守治療,可獲得良好的恢復效果[4-5]。而針對椎體壓縮程度超過1/3 的患者,由于骨折累及中后柱且存在椎管內占位情況,破壞了脊柱穩定性[6],因此一般進行手術治療。盡早進行手術治療可使正常的脊柱序列以及脊柱穩定性盡早恢復[7],解除壓迫。
胸腰椎后側正中切口入路跨傷椎置釘技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具有操作簡單、安全等優勢,但是術中需要剝離椎旁肌,會引起術后出現醫源性腰背部疼痛[8],另其屬于間接復位方法,會對復位效果產生影響。從椎旁肌間隙入路不需要大范圍剝離椎旁肌,并能夠保護椎旁肌和多裂肌[9-10],促使脊柱結構的完整性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有助于提高腰椎穩定性[11]。同時能夠減少對肌肉、血管神經的損傷,減少對椎旁軟組織的壓迫,對腰神經后支、腰動脈背側支進行保護。通過傷椎置釘可使節段穩定性得到強化,促使力學穩定效果增加[12-13]。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圍手術期指標更優、NRS 評分更低且并發癥少,分析原因在于,從椎旁肌間隙入路能夠充分暴露關節突,術野更清晰,可使手術難度降低,故可縮短手術時間,且能夠避免廣泛剝離及減少損傷,因此術中出血量少、并發癥少,疼痛輕[14-15]。觀察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的Cobb 角、椎體前緣高度、IVW、ODI評分均更優,這是因為,經椎旁肌間隙入路可保留椎旁肌完整性,可提升復位效果,減少矯正度丟失,有助于患者盡早進行功能康復訓練,從而促進脊柱功能的改善。
綜上所述,經椎旁肌間隙入路聯合傷椎置釘技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