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浩黔
舞鋼市人民醫院急診科,河南 舞鋼 462500
急危重癥患者是急診科常見的類型,可見于多年齡段群體,低氧血癥是急危重癥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常因呼吸功能障礙而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2]。因此,及時給予吸氧、采取正確的呼吸管理是保證搶救成功的關鍵。而保證成功搶救的前提在于排除低氧血癥,避免呼吸功能障礙,保證呼吸通暢。傳統呼吸支持方式通常依靠醫師經驗判斷患者病情,并為其選取合適的呼吸支持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疼痛,但僅僅依靠醫師經驗的方式在患者搶救中仍然存在不足,難以為有效搶救患者生命做出保障[3]。呼吸階梯性療法是一種由簡單到復雜,由醫護人員動手到儀器治療的階梯性治療過程,能夠滿足不同程度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工作[4]?;诖耍狙芯刻接懠痹\急危重癥患者應用呼吸階梯性療法進行搶救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舞鋼市人民醫院急診收治的78例急危重癥患者,將2019年4—10月行呼吸階梯性療法前急診收治的39例急危重癥患者為對照組,將2019年11月—2020年4月行呼吸階梯性療法后急診收治的39例急危重癥患者為觀察組。觀察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27~77歲,平均年齡(52.25±2.16)歲;創傷患者12例,非創傷患者27例。對照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26~77歲,平均年齡(52.37±3.05)歲;創傷患者13例,非創傷患者2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兩組患者均經相關檢查后確診為急危重癥后實施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呼吸支持法進行搶救:臨床醫師結合治療經驗給予相應復蘇體位,清除呼吸道嘔吐物,保證呼吸通暢,隨后結合患者情況給予鼻導管輸氧等呼吸支持,挽救患者生命。觀察組采用呼吸階梯性療法進行搶救:(1)第一階段,給予患者相應的復蘇體位,除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半臥位,其他患者均采取仰臥位;快速判斷患者呼吸情況,給予呼吸支持,首先采用仰頭抬頦法開放患者氣道,清除呼吸道與口中異物等,保證氣道通暢;采用胸背按壓的方式引起胸廓運動,促進氣體交換,保證患者能夠進行自主呼吸;如患者仍然存在呼吸功能障礙可進行第二階段的搶救。(2)第二階段,針對呼吸不暢的患者給予鼻塞或鼻導管行吸氧治療,給氧過程中注意監測氧流量,保證氧氣充足;針對自主呼吸存在障礙或呼吸道損傷的患者,可采用氣管插管的方式進行有創通氣給氧。(3)第三階段,如第二階段患者呼吸情況仍然沒有得到改善,可進行第三階段的創傷氣道氧氣支持法進行治療;針對喉嚨阻塞等情況較為危急的患者,可行環甲膜穿刺給氧法進行搶救;針對呼吸系統原發性損傷的患者,可采用氣管切開術進行治療。如患者呼吸功能障礙仍然存在,可給予第四階段的治療。(4)第四階段,呼吸頻率>25/min 次,PH<7.20,出現極度呼吸困難,呼吸停止或呼吸欲停的情況,意識障礙;二氧化碳分壓>80 mmHg (1 mmHg=0.133 kPa),氧分壓>40 mmHg且30 min后<50 mmHg。針對存在上述情況的患者給予呼吸機吸氧,結合患者病情,設置合適的呼吸機參數給予呼吸支持。
(1)呼吸支持方式:對比兩組患者的呼吸支持方式(復蘇體位、開放氣道、面罩吸氧、鼻導管吸氧、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環甲膜穿刺、呼吸機吸氧)。(2)搶救效果:對比兩組呼吸恢復穩定時間、住院時間。(3)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搶救滿意度調查表評價兩組搶救后滿意度,其Cronbach’s α系數為0.852,重測效度為0.862,包括急救護理、搶救技術等方面,不滿意:≤60分;部分滿意:61~89分;非常滿意:≥90分。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呼吸呼吸支持方式中以復蘇體位、鼻導管吸氧為主,觀察組復蘇體位使用率高于對照組,氣管切開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呼吸支持方式 例(%)
觀察組呼吸恢復穩定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搶救效果(±s)

表2 兩組患者搶救效果(±s)
組別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值P值呼吸恢復穩定時間(min)55.78±5.69 40.60±5.71 11.76 0.00住院時間(d)20.64±5.53 14.22±4.17 5.789 0.000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例(%)
急危重癥主要是由嚴重外傷或多種內科疾病綜合影響所致,由于急危重癥發病時常會伴隨低氧血癥,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呼吸功能障礙等癥狀,因此給予患者呼吸道管理與給氧治療是快速改善患者癥狀,保障生命安全的關鍵[5-7]。目前臨床通常依靠臨床醫師的搶救經驗給予患者呼吸支持,可防止盲目選擇呼吸支持技術給患者帶來的傷害,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痛苦,但僅僅依靠醫師經驗的方式難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8-9]。
呼吸階梯性療法以全面認知呼吸管理系統為基礎,共包含4 個階梯、8 種呼吸支持方式,可結合患者病情變化采取循序漸進的治療方法。本研究中,呼吸支持方式以復蘇體位、鼻導管吸氧為主,觀察組復蘇體位使用率高于對照組,氣管切開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呼吸階梯性療法搶救急診急危重癥患者的效果較好,能夠顯著縮短呼吸恢復穩定時間、住院時間,利于提升搶救滿意度。呼吸階梯性療法通過結合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給予4 個梯度的呼吸支持,在滿足呼吸支持的條件下,盡量給予第一、第二梯度的無創搶救方式,盡可能減少有創通氣方式的應用,減少損傷,促進改善患者預后。針對病情不穩定或呈加重狀態的患者,可結合跨階梯組合的方式,靈活掌握治療措施,給予規范化的呼吸支持治療方式,及早減輕患者痛苦,緩解臨床癥狀,利于縮短呼吸恢復穩定時間與住院時間[10]。由于階梯性治療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因此醫護人員應從實際情況出發,不斷提升自身操作水平,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分析的同時,按照階梯性療法的思路方式靈活掌握搶救措施,從而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搶救滿意度。
綜上所述,急診應用呼吸階梯性療法的療效較好,能夠有效縮短急危重癥患者的呼吸的呼吸恢復穩定時間與住院時間,促進提升搶救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