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璐,盧雋瀅,袁 薇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新生兒科,江蘇 鎮江 212001
研究顯示,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center, NICU)患兒在出生后2 周內平均要經歷134 次有痛操作,病情越重,次數越多[1]。早產兒由于各系統發育不完善,出生后多需要入住NICU 進行監護和治療,接受如動靜脈穿刺、足底采血和氣管插管等各種致痛性操作。大量反復的疼痛刺激會使機體產生應激反應,引起內分泌、免疫以及神經行為的改變,造成一系列近遠期不良影響[2-3]。胎兒所處的聲音環境中,母親的聲音占主導[4]。母親聲音對晚期胎兒神經和認知行為發育至關重要,并能使早產兒表現出放松和專注的行為狀態[5]。在緩解早產兒操作性疼痛的探索中,母親聲音作為一種新興的干預方式,近年來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但研究結果并不一致。因此,本研究使用母親聲音干預早產兒橈動脈穿刺所致疼痛,觀察其臨床效果,為早產兒疼痛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將2019 年1—12 月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92 例NICU 住院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45 例和干預組47例。兩組新生兒性別、胎齡、出生方式及體重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納入標準:(1)早產兒,胎齡≥32 周,出生后7 d 內。(2)生命體征平穩。(3)聽力篩查正常。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感染、窒息等。(2)有可能影響血氧、心率的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疾病或畸形。(3)穿刺前48 h 使用過鎮靜鎮痛藥物。(4)一次采血不成功需反復穿刺。本研究獲得家屬知情同意,同時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
所有橈動脈穿刺由1 名熟練的高年資新生兒科護士進行。母親聲音錄制內容為母親自主選擇的故事或歌曲,采用同一錄音筆于安靜環境下錄制,時長約10 min。對照組采血按操作常規進行,干預組在常規操作基礎上,于采血前1 min 至操作結束播放預先錄制的母親聲音,播放音量40~50 dB,置于早產兒頭部約40 cm 處。開始播放前于患兒安靜狀態下觀察15 s,記錄心率的最高值及血氧飽和度最低值,并對疼痛進行評分,作為操作前指標。穿刺過程中對早產兒進行疼痛評分,并記錄開始后30 s、1 min、5 min、10 min的心率和血氧飽和度。
疼痛評估采用新生兒疼痛評估量表(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 NIPS)[6],該量表用于足月兒和早產兒常規操作所致疼痛的評估,包括面部表情、哭鬧、呼吸類型、上肢運動、下肢運動及覺醒狀態等6項,總分0~7分。0~2分為極少或沒有疼痛,3~4 分為中度疼痛,5~7 分為重度疼痛,見表2。

表2 新生兒疼痛評估量表(NIPS)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早產兒穿刺前心率和血氧飽和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穿刺開始后30 s、1 min心率均低于對照組,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早產兒穿刺后5 min 心率和血氧飽和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早產兒穿刺前后心率和血氧飽和度情況
兩組早產兒穿刺前疼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穿刺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新生兒疼痛評 分情況[M(P25,P75)] 分
疼痛是一種不舒適的主觀感受,是感受、情感、認知和行為的綜合反應過程。國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NICU新生兒在住院期間要經歷大量的致痛性操作[7]。長期以來,由于新生兒缺乏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人們認知的局限性,新生兒疼痛常常被忽視或低估,且未得到及時恰當處理。研究顯示[8],在孕中期胎兒已形成豐富的感覺神經,腦電圖可清晰地顯示疼痛波形,新生兒對疼痛的感知甚至比成人更劇烈和持久。近年來,隨著圍產醫學及新生兒急危重醫學的進步和發展,早產兒在新生兒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成為NICU 的主要群體。反復的疼痛刺激短期會改變早產兒內分泌系統,引起生長遲緩、早期神經發育不良的情況[9],長期可影響痛覺感受、認知和運動[10]。應用藥物干預早產兒疼痛缺乏對安全性和遠期影響的確切研究[11],因此,探索安全、便捷及有效的非藥物干預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在孕中期胎兒的耳蝸神經已發育至成人水平,并出現聽力反應,孕32 周開始出現聽覺感知[12]。胎兒的聲音環境由子宮內部產生的噪音和母親所處環境的聲音組成,母親聲音占據主導地位[4]。胎兒在子宮內即具備聽力感知和記憶能力可能是其在脫離母體后對母親聲音刺激產生機體反應的基礎[13]。Beauchemin 等[14]分析了新生兒在接觸母親和陌生人聲音時大腦皮層的活動情況,顯示新生兒更積極處理母親聲音,且母親聲音刺激會引發早期語言相關處理腦區的活動。一項對20例早產兒累積觀察時長13 680 min的研究顯示,早產兒在暴露于母親聲音刺激的護理期,心率明顯低于同日匹配未暴露護理期,母親聲音刺激有利于維持早產兒的心率穩定[15]。Doheny 等[16]對14 名26~32 周的早產兒進行出生后持續監測并進行自身對照研究,顯示母親聲音干預能夠降低呼吸暫停頻率,且這一效應在≥33周的嬰兒中更顯著,可能與嬰兒的聽覺發育完整有關。李鳳妮等[17]對62 例早產兒進行隨機對照研究,干預組每天2次、每次15 min接受母親聲音刺激,相比對照組,干預組心率更低,表現出更好的行為狀態,且刺激影響可持續至干預后2 h。母親聲音作為早生兒更偏好的聽覺刺激,能夠增加早產兒安全感。本研究中,兩組早產兒穿刺開始后,心率均逐漸上升,然后下降,血氧飽和度逐漸降低,然后上升,干預組30 s、1 min 的血氧飽和度更高,心率更低,顯示母親聲音刺激有利于維持早產兒橈動脈穿刺過程中生命體征的穩定。
關于母親聲音干預足跟采血所致疼痛的效果,研究者結論不完全一致。Chirico 等[18]納入40 名26~34 周的早產兒,結果顯示,干預組和對照組在足跟采血過程中早產兒疼痛評分簡表得分增高、血氧飽和度下降,10 min 后恢復到基線,干預組疼痛評分、血氧飽和度下降值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母親聲音能夠緩解早產兒足跟采血所致疼痛。陳羽雙等[19]采用相同的疼痛評分方法,對72 例29+6~40+3周的新生兒進行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Johnston等[20]對20 例32~36 周早產兒足跟采血所致疼痛的研究顯示,干預組操作后血氧飽和度甚至低于對照組,可能與其樣本量較小,播放音量較大(60~70 dB)有關。動脈穿刺采血致痛性相對較高,但由于評估內環境需要,其又是NICU 中必不可少的操作。Azarmnejad 等[21]對30 名足月兒橈動脈穿刺時進行母親聲音干預,采用NIPS 進行評分,研究母親聲音對新生兒動脈穿刺所致疼痛的影響,顯示干預組新生兒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與Azarmnejad等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母親聲音刺激作為較簡便易得的非藥物干預手段,有利于保持早產兒橈動脈穿刺過程中心率和血氧飽和度穩定、降低疼痛程度。在播放音量、音源與新生兒放置距離、播放起始結束時間、播放內容以及與其他聲音干預手段對比等方面,有待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