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平,桂慧俐
九江市中醫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非特異性慢性炎癥性消化系統疾病,表現為腹瀉、便血、里急后重等[1]。潰瘍性結腸炎病程長,治愈難度大,易反復性發作,持續發展癌變風險較高。潰瘍性結腸炎是多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與遺傳、環境、免疫功能、腸道微生態等因素相關,改善腸道及機體免疫在臨床治療中至關重要。中醫將潰瘍性結腸炎歸于“腸風”“便血”“泄瀉”等癥范疇,與臟腑功能失衡相關,臨床應根據患者具體癥型表現辨證實施干預,以保障治療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以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辨證施護中醫護理干預在疾病治療及復發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7 月—2020 年8 月九江市中醫醫院收治的82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1 例。觀察組中女22 例,男19 例;年齡21~57 歲,平均年齡(29.98±10.32)歲;病程9 個月~9年,平均病程(4.31±1.05)年;身體質量指數(BMI)27.80~29.40 kg/m2,平均BMI(23.39±2.26)kg/m2;文化程度:11 例初中及以下,16 例高中及專科,14 例本科及以上。對照組中女21 例,男20 例;年齡20~57 歲,平均年齡(29.85±10.47)歲;病程8 個月~9 年,平均病程(4.27±1.08)年;BMI 27.90~29.10 kg/m2,平均BMI(23.35±2.27)kg/m2;文化程度:10 例初中及以下,18 例高中及專科,13例本科及以上。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符合《內科學》[3]潰瘍性結腸炎西醫診斷標準,以及《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4]中醫診斷標準;(2)均接受保守治療;(3)年齡>18歲;(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為其他消化系統疾病或合并臟器功能不全;(2)對研究涉及療法不耐受;(3)處于哺乳、妊娠等特殊時期;(4)病情嚴重,出血量大,或出現腸梗阻、穿孔、腸道狹窄。
兩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對癥治療,即柳氮磺胺吡啶水楊酸制劑及糖皮質激素治療。治療期間,對照組采取常規用藥指導、營養干預、飲食衛生指導、心理支持、體育鍛煉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辨證施護中醫護理干預。(1)穴位按摩。選中脘、關元、天樞(雙)、大腸俞、脾俞、腎俞、肝俞、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等穴,腹痛甚加合谷穴,腹瀉甚加陽陵泉、三陰交、太沖穴,便血甚者加下廉、利機、脊中穴。采用揉、推、點按、捏等手法進行刺激,每穴3~5 min,每日3 次。(2)中藥灌腸。濕熱甚者:苦參、白芨各30 g,黃連20 g;虛寒甚者:黃芪、赤石脂各30 g,鹿角霜20 g;血瘀甚:白芨、丹參各30 g,三七20 g。加水文火熬制,濾渣取汁,涼至38 ℃~41 ℃后灌腸,停留15~20 min。(3)膳食調理。常規清淡、易消化飲食,在此基礎上辨證進行膳食調理。脾腎陽虛者禁食生冷,以黃芪、胡椒、肉桂、干姜等入食,用以煮粥或燉湯;脾胃氣虛者同樣禁食生冷,多食紅棗、山藥、扁豆,輔以黃芪入食;脾虛濕熱者嚴禁辛辣,多食馬齒莧,以金銀花、甘草入食;肝郁氣虛者多食山藥、蘿卜、西紅柿、香蕉等,以玫瑰花、薏苡仁等泡水多飲。兩組患者均持續干預7 d。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疾病復發率及護理滿意度。臨床療效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顯效:便血、腹瀉、腹痛、里急后重等癥完全消失,排便次數正常;好轉:便血、腹痛消失,大便性狀改善,排便次數較正常高2 次及以內;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干預后隨訪3個月,記錄1個月、3個月的疾病復發率。護理滿意度。應用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NSNS)[6]評價,量表共19 個題目,運用5 級評分(1~5 分),分為不滿意(19~57 分)、一般滿意(58~76 分)、非常滿意(≥77分)。滿意度=(非常滿意+ 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 例(%)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1 個月、3 個月的疾病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疾病復發情況 例(%)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例(%)
潰瘍性結腸炎病因及臨床表現復雜,臨床根據不同患者特點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有利于增強治療效果。然而常規專科護理屬于標準化護理模式,所有患者接受基本相同的護理服務,難以滿足不同患者的個體化需求,治療后疾病復發風險高。
中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病位在腸,與脾、胃、肝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潰瘍性結腸炎初起多因飲食不節,致脾胃損傷,升降、健運功能失調,清濁不分;或情志不暢,致肝郁結,累及脾胃;同時外感邪毒,濕熱內蘊,下迫于腸道,致氣血凝滯,壅而化膿,久病入絡,脾腎陽虛,淤血內阻,中氣下陷且清陽不升,胃關不固,病情遷延[7-8]。合理調整臟腑功能在增強臨床治療效果,減少疾病復發中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疾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這表明辨證施護中醫護理干預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護理方法,該觀念強調在整體觀下,在相同疾病不同癥型表現的患者中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證異護亦異,證同護亦同。中醫護理技術包括穴位刺激、灌腸、膳食調理等多種方法,可通過不同作用機制發揮調理作用。穴位按摩是最常用的穴位刺激方法,以中脘、關元、天樞(雙)、大腸俞、脾俞、腎俞、肝俞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等穴為主穴進行按摩刺激,可有效調整大腸、脾、腎、胃等臟腑器官功能,達到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等作用,根據臨床癥狀選擇配穴,有利于臨床癥狀緩解,增強治療效果。灌腸是一種大腸理療方法,根據患者癥型辨證組方,可直接作用于腸道,增強臨床治療效果,并能夠起到調節免疫、稀釋腸內邪毒、調和五臟等作用,降低遠期復發風險。飲食不節與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發展相關,而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食物特性辨證進行飲食調整,則能夠均衡補充營養,調理機體功能,增強患者體質及抗病能力,降低疾病復發風險。張春燕[9]研究結果顯示,中醫辨證護理的實施能夠增強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效果,促進癥狀緩解,降低復發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證明辨證施護中醫護理干預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同時多種中醫護理措施協同作用,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護,能夠滿足不同患者的護理需求,故護理滿意度更高。
綜上所述,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采取辨證施護中醫護理干預效果顯著,能夠增強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復發風險,減輕疾病造成的負面影響,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