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晨
濮陽市安陽地區醫院重癥監護室,河南 安陽 455000
我國哮喘患病率為1.24%,由于城市化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逐年上升,而重癥哮喘(SA)是病情惡化的結果,若未及時有效治療,可并發呼吸衰竭(RF)等,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對此類患者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期間,予以全面合理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全方位護理干預是一種優質、成熟的護理模式,不僅從疾病本身施護,還注重患者心理等多方面需求,在各類臨床護理中均有肯定護理效果[2-3]。本研究對SA 合并RF 氣管插管患者實施全方位護理干預,探討其護理價值。
回顧性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3 月濮陽市安陽地區醫院收治的84例SA合并RF氣管插管患者為研究對象。常規組41 例予以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43 例予以全方位護理干預。常規組男22 例,女19 例;年齡18~70 歲,平均年齡(43.61±12.15)歲;哮喘病程5~15 年,平均哮喘病程(9.81±2.36)年。研究組男23 例,女20 例;年齡19~69 歲,平均年齡(41.22±11.03)歲;哮喘病程4~15 年,平均哮喘病程(9.33±2.51)年。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符合SA 診斷標準,反復發作胸悶、喘息等,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哮鳴音。(2) 符合RF 診斷標準,動脈血氧分壓(PaO2)<60 mmHg(1 mmHg=0.133 kPa),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正常或提高。(3)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精神異常或認知不全。(2)合并嚴重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3)伴有呼吸道畸形或其他呼吸系統疾病。(4)合并嚴重并發癥。
常規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嚴格遵循無菌原則,進行環境護理、氣管護理、呼吸機護理等,監護患者生命體征,常規予以遵醫囑用藥、營養支持等。研究組予以全方位護理干預。(1)建立干預小組。由本科室護士長進行質檢,呼吸內科醫生進行專業指導,選擇5 名專科護理經驗>3 年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以本干預模式理念及方法、SA 合并RF 疾病注意事項、心理溝通技巧、并發癥防護等,直至護理人員考核合格,方可開展護理干預。(2)心理疏導。面對突發病情加重,患者焦慮、恐懼、悲觀等負性情緒彌漫,在護理干預中注意眼神關愛、舉止得體、面容和善等非語言性行為的應用,增加親切感,言語以溫和為主,關心體貼患者。向患者講解成功治療案例,樹立戰勝疾病信心。指導患者注意力轉移與引導性想象等療法,緩解不良心理狀態,取得積極配合。(3)環境干預。護理人員使用空氣消毒機進行消毒,持續30 min/次,每日通風2 次,20~30 min/次,并定期監測病房空氣。(4)觀察監護。每2 h 進行1 次觀察,主要監測患者呼吸、血氧飽和度、血壓、呼吸道護理頻次與翻身等,并予以記錄,對于病情突發加重者,提高監護與記錄頻次,并及時反饋給醫生。(5)呼吸機與呼吸道護理。上機后需記錄患者24 h液體出入量、呼吸機參數,清除人工氣道分泌物,進行翻身、叩背等操作。對于Ⅰ型RF 患者予以高濃度吸氧,對于Ⅱ型RF 患者予以低濃度吸氧,按需無菌吸痰,減輕呼吸道損害,鼓勵患者咳嗽以促進痰液排出,對于極度虛弱者進行電動吸痰器吸痰。定時更換冷凝水,集水杯需放在呼吸機管道最低點,避免多倒流入肺,每周更換1 次管道等。(6)并發癥干預。明確SA 合并RF 氣管插管患者常見并發癥,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壓瘡、氣管套管阻塞及感染等,預見性分析發生風險,消除危險因素,進行預防。加強鼻飼與口腔護理等,遵循先吸痰后鼻飼原則,在口腔護理中及時清理分泌物,防止其進入呼吸道,引發感染。在呼吸機與吸痰護理等操作中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7)健康教育。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對患者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首先講明病因與發生機制,然后告知現階段治療與預后轉歸,注意以正性語言進行,糾正患者認知,提高治療信心。(8)康復指導。在緩解期指導患者從床邊小坐開始進行適當鍛煉,進行呼吸功能鍛煉,逐漸增加床邊散步等鍛煉,在患者出重癥監護室(ICU)前指導患者關于疾病恢復的注意事項等,鼓勵患者鍛煉,促進自理能力恢復。干預至出ICU。
(1)恢復進程。機械通氣時長、ICU住院時長。(2)心理狀態。 使用抑郁— 焦慮— 壓力量表中文簡版(DASS-21)評估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該量表是由抑郁、焦慮、壓力3個維度組成,共21條評分項目,每條以0~3 分計分,共0~63 分,評分越高,表示心理狀態越差。(3)并發癥。統計比較兩組患者VAP、壓瘡、氣管套管阻塞及感染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機械通氣時間、ICU 住院時間較常規組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DASS-21 評分較常規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恢復進程及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恢復進程及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情況(±s)
組別研究組(n=43)常規組(n=41)t值P值恢復進程(d)機械通氣時間6.25±1.34 8.12±2.01 5.039<0.001 ICU住院時間8.11±2.05 10.36±2.47 4.552<0.001 DASS-21評分(分)干預前45.12±5.79 44.07±6.01 0.816 0.417干預后19.13±4.11 24.10±5.08 4.940<0.001
研究組VAP、感染發生率、氣管套管阻塞均較常規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
SA 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呼吸困難癥狀,對于合并RF的患者而言,病情嚴重程度明顯增加,臨床多通過機械通氣、霧化吸入等治療,以控制疾病進展[4-5]。由于病情危重,加上氣管插管易引發VAP、感染等并發癥,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對患者恢復有重要意義。
常規護理以經驗護理為主,存在缺乏護患溝通、不重視心理干預等不足,而全方位護理以患者為核心,強調全面化身心施護,更為系統與規范[6-7]。本研究對SA 合并RF 氣管插管患者實施全方位護理干預發現,研究組患者VAP、氣管套管阻塞、感染發生率低于常規組,說明本干預模式可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SA 合并RF 患者機體抵抗力低下,行機械通氣治療期間,易損害纖毛擺動功能,分泌物淤積,導致氣管套管發生阻塞,增加感染、VAP發生風險,而全方位護理干預過程中,注重預見性評估,進行誘因規避,如加強護理人員無菌操作理念與執行力度,以降低感染發生率,針對性進行吸痰、吸痰器吸痰等操作,以降低氣管套管阻塞發生風險,并注重呼吸機維護與氣道護理,從而降低VAP發生率。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ICU 住院時間較常規組縮短,說明全方位護理干預還可縮短恢復進程。本模式由專業小組施護,可提高護理質量,并注重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以促進患者恢復。且本模式作為一種全面化護理模式,在應用過程中結合疾病特點,對患者實施關于生理與心理方面的護理,從整體改善病情,從而縮短機械通氣時間、ICU 住院時間。SA 合并RF 氣管插管患者往往因病情加重、治療環境陌生、疾病不確定感等因素產生焦慮、壓力等不良心理狀態,影響疾病恢復。本研究在實施全方位護理干預后發現,干預后研究組DASS-21評分較常規組降低,表明本干預模式還可緩解患者不良心理,在干預過程注重非語言行為與語言技術的應用,減輕患者不安感,通過注意力轉移等方法緩解患者焦慮等情緒,并進行正性語言激勵以提高治療信心,從而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促進身心健康恢復。
綜上所述,對SA 合并RF 氣管插管患者實施全方位護理干預,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心理狀態得到改善,進而縮短患者恢復時間。本干預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具備全面身心施護知識,并能靈活運用于護理干預中,以提高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