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青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肝病科,江西 九江 332000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是乙型肝炎病毒長期感染所致的肝臟疾病,易誘發多種并發癥,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且該病病情進展較快,病情復雜,病死率較高,加之長時間治療易導致患者出現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降低后續治療配合度。有研究指出,在治療的同時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利于術后恢復[1-2]。預見性護理亦可稱為超前護理,護理人員在護理前及實施期間明確護理重點,預測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而及時進行干預,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3]。本研究選取2018 年5 月—2020年5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8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預見性護理對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干預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回顧性收集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治療的86 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臨床資料,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43 例。對照組中女20 例,男23 例;年齡34~61 歲,平均年齡(46.22±3.21)歲。試驗組中女18例,男25例;年齡35~62 歲,平均年齡(47.26±3.11)歲。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符合《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 年版)》[4]中相關診斷標準,精神正常。排除標準:合并免疫系統病變,伴有心、腎、肺等臟器病變,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口頭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其適當運動,注意休息,并給予心理疏導、用藥指導、飲食指導等。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1)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疾病的危害性可使患者出現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及時了解每位患者的心理狀況,并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避免負面情緒持續加重;采用視頻、健康手冊、座談會等途徑向患者講解疾病進展、病因、治療及預后等知識,結束時邀請康復出院患者現身說法,并積極為患者解惑答疑,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通過聽廣播、看電視等注意力轉移法,轉移患者對疾病的過度關注。(2)用藥指導。用藥前,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遵醫用藥的重要性,并告知其所用藥物相關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加強對患者身體變化的觀察,一旦出現異常,立即予以對癥處理。(3)運動指導。依據患者身體狀況,在保證其睡眠充足的情況下,為其制定適當的鍛煉方法,如散步、有氧運動、打太極拳等,0.5 h/次,2 次/d,隨后可逐漸增加運動量,循序漸進。(4)飲食指導。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多食用新鮮的蔬菜、水果,禁食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并對其飲食習慣進行調整,遵循少食多餐原則;若患者出現水腫,需控制飲食中鹽含量,每天攝鹽量<2 g;若患者出現腹水,則行無鹽飲食,并控制飲食中鈉含量,每天攝入量<0.5 g;若患者出現血氨偏高,則控制飲食中蛋白質含量,每天攝入量為40 g 左右;若患者發生肝性腦病,則禁食蛋白質。(5)并發癥。患者易合并肝性腦病,因此加強對患者各項指標的監測,細致記錄其尿量、尿液性質、大小便等情況;靜脈滴注藥物時,需控制出入液體量,避免因輸液量過多或過快造成水腫,必要時可行擴容、擴血管治療;患者易發生水電解質紊亂,需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并根據其生理指標變化情況,調整氯、鉀、鈉等溶液量,若發生變態反應,遵醫囑予以阿司咪唑口服等。
(1)住院時間與并發癥。統計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肝性腦病、繼發性感染、消化道出血)發生情況。(2)負性情緒。護理前、護理2 周后,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5]、焦慮自評量表(SAS)[6]評估,量表各包含20 個條目,采用4 級評分法,分值越高提示抑郁、焦慮情緒越嚴重。(3)護理滿意度。護理2 周后采用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克倫巴赫系數為0.715,分半信度系數為0.802)評估,量表從護理人員服務態度、水平、操作技能和患者舒適度等方面評估,滿分為60 分,其中>50 分為滿意,35~50 分為比較滿意,<35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1.13±3.52)d,短于對照組的(13.42±5.68) 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40,P=0.036)。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
護理后,兩組患者SDS、SAS 評分均降低,且試驗組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評分情況(±s) 分
a表示與同組護理前對比,P<0.05。
組別護理前對照組(n=43)試驗組(n=43)t值P值護理后對照組(n=43)試驗組(n=43)t值P值SDS評分SAS評分58.36±4.15 57.95±4.33 0.448 0.655 56.72±3.41 56.11±3.56 0.811 0.419 50.23±3.17a 42.36±4.01a 10.096 0.000 49.58±3.22a 41.28±3.18a 12.027 0.000
試驗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例(%)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可由多重因素誘發,患者易合并多重并發癥,治療難度大,且發病率有著逐年上升的趨勢,故而提升此類患者的醫療與護理服務質量也成為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常規護理可滿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但部分護理人員多處于被動工作狀態,易忽視潛在的風險,將使得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增加,影響患者康復效果[7]。
預見性護理是一種以預測為醫護人員判斷病情的標準,以整體護理為準則的新型護理方法,可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護理步驟、計劃,將以往護理人員被動工作狀態轉變為主動狀態,利于預防不良事件發生,促進患者康復[8]。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提示此種護理模式可減少并發癥、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分析原因在于,預見性護理根據患者情況為其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可改善機體營養狀況,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肝細胞再生;且護理人員在保證患者充分休息的狀態下,為其制定合理的運動方案,可增加肝臟血流量,減輕肝臟負擔,利于促進肝功能恢復,預防病情加重;在用藥前,護理人員告知患者遵醫用藥的重要性,可減少不合理用藥現象發生,提高治療依從性,從而利于促進患者康復[9-12]。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護理后SDS、SAS 評分較對照組低,護理總滿意度較對照組高,由此可見,預見性護理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術后負性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在于,因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具有并發癥多、病情反復發作等特點,易導致患者負性情緒,而預見性護理通過積極了解患者心理狀況,為其制定針對性心理疏導方案,同時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增強其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改變其錯誤的認知觀念,從而改善其心理狀況,利于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此外,通過加強觀察患者各項生理指標,并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可降低并發癥發生,進而利于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可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加快術后康復,利于改善其負性情緒,患者滿意度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