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兆李建周白紀紅李清華
(1.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 桂林 541001;2.桂林醫學院教務處,廣西 桂林 541199)
醫學教育為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培養大批醫療人才,已經成為衛生事業的基石。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實踐,以“以學科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模式已經非常成熟。然而,隨著學科分化越來越細、疾病種類越來越多,系統性、完整性不斷得到了加強,但同時也造成了各學科之間教學內容的交叉和重復,導致有限的教學資源被無謂浪費。新醫科卓越醫師培養計劃對醫學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本文以桂林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新醫科卓越實驗班”教學模式改革為例,探討“以疾病系統為中心”的床邊教學新模式的構建。教學過程采取PBL/CBL等模式,結合翻轉課堂和線上優秀課程資源,提升教學效果。考核注重過程性評價,圍繞執業醫師考試大綱,采取多維度、多環節的考核方式,綜合成績有效支撐培養要求的達成,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培養具有良好崗位勝任力的應用型醫療人才為目標。
臨床醫學專業按照傳統內、外、婦、兒等“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內容交叉和重復、教學與臨床實際脫節等諸多問題。經過醫學教學探索,認識到以學科為基礎的架構向系統疾病為中心的架構進行轉變更能適應臨床醫學改革的需求。目前,“以系統疾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經在多所醫學院校開展,并將成為必然趨勢[2-4]。“以系統疾病為中心”模式的教學設計應圍繞疾病種類為教學單元,以執業醫師考試大綱為基準要求,以系統疾病為核心,將傳統教學內容進行重組。
桂林醫學院在新醫師卓越實驗班教學上,推行了“以系統疾病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教學過程將理論與實踐融合為一體,對本科生采取“床邊教學”模式,有效利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方法。在考核過程中,注重過程性評價,采取多種形式考核方式,按照疾病、科室和系統的教學單元、教學組織單元和教學課程核心進行多次考核、反復考核,平時成績給定也注重過程性,綜合評價成績為多形式加權求和,有效支撐了培養要求和培養目標。教學設計與考核過程方案設計如圖1所示。
在教學過程中,以系統疾病為核心,以病種為教學基本單元,教學過程采取“床邊教學”模式,為與臨床科室劃分相匹配,將系統疾病按照執行科室進行教學組織劃分,根據教學疾病數量確定臨床科室輪轉教學周期。為保證教學質量,以“學生學習不中斷、科室教學不中斷”的小班教學分組模式進行授課,采取專病專講、同病同師、反復循環教學。
臨床醫學專業以培養具有“崗位勝任力”的畢業生為核心目標。通過執業醫師考試是醫學畢業生能夠從事醫療工作的準入條件,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內容進行理論和實踐技能教學,全面提升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為了明確教學和考核內容,在教學執行過程中,制定明確的教學大綱,將“標準-內容-考核”系統進行全面梳理,形成規范化教學體系,如消化系統疾病教學要求,見表1。

表1 系統疾病教學要求表
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從以教師“教”為主向以學生“學”為主進行轉變。有效減少課堂講授學時,讓學生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和優質的線上資源自主學習,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保證自學效果。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有效利用PBL、CBL等教學方法,充分利用臨床案例,采取小班教學、翻轉課堂等模式[5]。
“以系統疾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挖掘教學執行科室本身的課程思政元素,保證在整體教學設計中注意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的融入,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思政教育模式,堅持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高效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同時要求教師注意提升自我教學素養,實現“三全”育人教學目標[6-7]。
為了進一步實現過程性評價,考核過程采取“一病一考”“一科一考”“一系統一考”,綜合小測試、病例討論、床邊問診、技能操作、課堂表現、出勤情況等平時成績進行評價。綜合成績分為平時成績、病種考核、出科考核和系統考核。
在教學過程中,平時成績主要在授課過程中給定,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考核,如作業、病例討論、床邊操作技能、小測驗、課堂表現等。系統課程負責人要在教學大綱中明確平時成績的考評形式,并分布到每個病種教學過程,確定每個系統疾病中采取的評價方式和分值。任課教師可根據標準對每個病種授課過程中給定平時成績,體現過程性評價。如表2為消化系統疾病平時成績評定標準,表3為消化系統疾病平時成績登記表案例。

表2 平時成績評定標準分(案例)

表3 平時成績評定表(案例)
教學過程將系統疾病拆分成單病種進行教學,在完成病種教學后,進行課堂測試。考核圍繞執業醫師考試大綱要求,采用病例討論、病例分析、小測試等形式進行。在進行課程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明確該病種考核分值,以及該系統疾病需要對多少病種進行考核。考核標準和成績登記表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 病種考核成績評定標準分

表5 病種考核成績登記表(案例)
依據臨床科室劃分,在專科或亞專科教學完成后,進行出科考核。考核方式采用線上考核,題目圍繞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內容,由專科科室或亞專科科室組織。對同一系統病種分屬于不同專科的,各科室分別考核,考核成績實行百分制,綜合評價成績Y3根據各科室成績加權求和,各科室權值為在本科室教學時間與該系統總時間比值[8],即為:
(式1)
式中i為本系統疾病參與專科科室數,最多n個;ai為第i個科室輪轉周數,A為本系統總輪轉周數;Xi為本科室出科考核成績。例如,消化系統疾病共計教學12周,在消化內科教學6周,在胃腸外科教學4周,肝膽胰腺外科教學2周。在三個專科教學結束后,均進行“一科一考”并登記表格。如表6為×××同學的一科一考考核成績登記表。

表6 一科一考考核成績登記表(案例)
代入公式1,求得一科一考綜合成績如下:
在整個系統疾病考核完成后,由教學管理部以線上考核的方式進行系統疾病考核。考核圍繞本系統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內容進行,成績記為Y4,例如×××同學系統疾病考核完成后成績評定為88分。
綜合成績評定摒棄了一考定最終成績的形式,系統課程綜合評價分數由平時成績、疾病綜合成績、科室綜合成績和系統綜合成績構成,并將過程性評價貫穿到教學的整個環節。同樣采取加權求和的方式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式2)
式中j為綜合評價成績組成,有4種形式;aj為第j個形式的系數,本例子中設定平時成績0.2、疾病綜合成績0.1、科室綜合成績0.2、系統綜合成績0.5;Yj為各種考核成績。
以×××同學消化系統疾病成績為例,代入公式2計算該生該系統疾病的綜合成績結果為84.57分,具體計算如下:
Y=0.2×77+0.1×86+0.2×82.83+0.5×88
Y=84.57
綜合成績可以很好地支撐培養要求的達成,整個評價過程對教學效果進行有效的記錄,可以統計分析教與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持續改進,提升培養質量。
圍繞“系統疾病為中心”的進行教學設計與改革,按照“培養目標-培養要求-系統疾病-臨床科室-病種”的順序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以病種為基礎單元,專科為授課組織單元,系統疾病為評價單位,并將教學大綱完全對標執業醫師考核大綱。
綜合運用“平時考核”“一病一考”“一科一考”“一系統一考”形式,采取多考核、反復考核,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在每一個考核環節體現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內容,以系統疾病綜合成績評定有效支撐培養要求和培養目標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