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冬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共同愿景指的是組織或者團體成員發自內心的意愿,作為各成員間共享優質資源、共同完成組織整體目標的根本和保障,對成員起到凝聚和激勵作用。高職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成員構成復雜,主體為學校專任教師,還包括專業學者、行業專家以及企業技術骨干、能工巧匠等。在成員構成復雜的情況下,如果共同體未確立統一目標、制定共同愿景,整個團隊就會變成一盤散沙,影響共同體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與資源共享。因此,高職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要求參與人員擁有共同的愿景,并以此為核心共同奮斗,共同體成員利用線上學習探討、相互交流,不斷提升個人能力水平與綜合素質。然而,現階段建設高職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存在共同愿景缺失的問題,部分成員在相互交往中,只注重個體利益的得失而忽視了共同體的整體利益,未能真正做到合作協商、資源共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共同體成員的組織認同,不利于共同體的發展。
當前,教師間的彼此孤立已成為阻礙教師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高職教師群體缺乏協同發展的氛圍,那么高職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也將難以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換言之,共同體成員只有在協同發展的環境中才能夠實現自我成長,才能與其他成員協同發展。教師協同發展氛圍主要包括建立合作共享理念,樹立平等交流意識,它強調共同體成員要開放合作,積極發表觀點,進行良性競爭。但是,受傳統高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等因素的影響,高職教師在開展教學科研活動時仍習慣于從個人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相關人員間缺少溝通,也缺乏相互交流的平臺。即便有交流,部分教師在交流過程中也有所保留,研論流于“形式”、基于“場合”需要敷衍了事,未能真正做到信任與鼓勵。因此,目前建設共同體過程中缺少教師協同發展的環境和氛圍,限制了教師之間在學術領域的溝通合作,對教師個人發展也造成嚴重阻礙。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高職教育持續革新,并讓高職教育的相關從業者認識到自身不足而反思改進。然而,當前高職教育改革缺乏足夠的信息技術支持。如,未建設完整的終端設備與基礎設施,使用的平臺穩定性較差;未聘用專業人員管理與維護后臺系統,未及時更新與升級軟件,無法有效發揮平臺作用;未第一時間整理生成性學習資源,造成共同體共享資源庫更新不及時。部分高職教師缺乏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思想上抵觸信息技術,未能掌握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對各種教學軟件未能熟練操作,以上問題均阻礙了高職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建設,也制約了高職教師教學實踐能力水平的提升。
規范的制度讓共同體成員在開展相關學習活動時有據可循,也能合理約束成員的言行。然而,當前高職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在開展專題活動時缺乏相關制度,嚴重影響了活動效率。參與共同體學習的教師群體網絡學習時間較短,大多呈現“邊緣化參與”的狀態,未能轉化成日常學習實踐活動中的一部分。由于相關制度缺失,高職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還存在話題類型少、網絡資源更新慢等問題。此外,互聯網為高職一線教師的交流提供了平臺和條件,但并非代表網絡“無禁區”。教師在陳述自身觀點或提出意見建議時,務必注意言語恰當,更不能觸犯相關法律法規。
面對共同愿景缺失,共同體凝聚力低的問題,高職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必須改變原有的組織結構,建立平等的“我們型”的成員合作關系,基于平等溝通和相互理解,構建共同體的共同愿景。具體來說:一是構建友好互動的精神環境。由于高職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成員眾多、來源廣泛,不僅包括不同區域、學校、學科專業的專任教師,還包括各行業的專家學者及企業的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為確保共同體朝著共同的目標奮進,有必要建立良好的交往環境和平等的環境氛圍,引導各成員彼此尊重、平等對待、和諧交流,唯有這樣才能為成員共同愿景的搭建打下基礎。二是建立積極溝通、相互理解的氛圍。高職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應充分聽取各成員的意見,鼓勵與引導各成員積極發言,避免“一言堂”。三是調動成員參與的積極性。無論是制定決策,亦或是線上開展研討活動,共同體都應給予每個成員平等發表意見的機會,應綜合考慮各個成員的根本利益,做到公正公平。
美國學者勞蒂認為,教師個人主義嚴重會限制教師的專業發展,擁有這種消極文化理念的教師往往更在意個人得失與成就,從而抵觸或者不愿意與其他教師相互交流、深入合作。高職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應致力形成健全的合作文化,教師要改變以往“單打獨斗”的發展理念。高職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由多元主體構成,成員在完成個人學習任務的同時還應融入集體,實現思想的碰撞、迸發全新的理念。目前,教師一般只是在相同學科的組織人群中進行集體研討,研討人員過于單一。要進一步擴展研討人群與范圍,跨越學科、學校、區域的界限。共同體應充分發揮合作溝通優勢,增強各區域、各院校間的深度合作,集合更多優秀的教師共同學習,溝通教學靈感、創新教學模式、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成員個人教學水平與實踐能力[2]。
網絡平臺是高職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進行學習活動的重要平臺。在共同體層面,技術環境的優化需由專門人員負責管理與維護交流平臺的硬件設備,并定期升級、更新平臺軟件,保證學習交流平臺的順暢運行,為共同體成員相互交流溝通提供技術保障。在教師層面,技術環境優化需要購買符合要求的終端設備,安裝教學所需軟件,學習有關網絡知識,熟練操作終端設備上的軟件。如今,信息技術作為考核高職教師能力的一項指標,也是高職教師從業的基本技能,教師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持續不斷地學習。教師加入共同學習活動后要能熟練使用便攜電子設備,對于經常使用的學習軟件熟練操作,同時可以在學習平臺靈活上傳、查詢、保存及下載數字資源。因此,高職教師必須不斷加強個人的信息化水平,樹立信息化教學觀念、積極參與信息化教學改革和信息化教學大賽。學校層面要通過優化校園信息化環境、加強教師信息化技術培訓、完善教學評價激勵機制等引導教師不斷提升信息化素養,積極參與共同體的各項活動[3]。
基于社會契約論的觀點,所有社區均期望制定一套本社區的規范準則,虛擬社區也不例外。在虛擬社區中制定共同體準則,可保障共同體成員在一致的社區準則約束下和平共處,加強成員歸屬感。建立系統、完整的規則制度體系是推動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共同體正常運行的保障。首先,構建合作學習制度。教師加入共同體必須具備高度的自覺性。教師根據制定的學習制度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共同體規范,以此約束個人行為,保證其行為不越界。其次,建立科學多元的教師學習評價體系。教師通過網絡學習共同體與各成員交流,獲得學習成果,這里的成果既包括顯性學習成果,也包括隱性學習成果。因此,評價教師學習成果應從多方面考慮,以免評價結果過于片面。
共享行為中最重要的部分為共享優質資源,其對共享行為價值產生直接影響。然而當前評價與判斷優質資源并無統一標準。因此,共同體首先需要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專家明確優質資源的評價標準,以此對優質資源進行篩選、鑒定,建立數字化的優質共享資源庫。其次,運用用戶積分管理模式對生成優質資源有一定刺激作用,也能鼓勵成員進行深度共享。共同體成員應注重生成性學習資源,第一時間整理并上傳,對資源的表現方式與種類結構持續優化,讓優質資源生命周期得以延長。最后,如今網絡技術已融入人們的生活,QQ、微信、抖音等通訊軟件為教師學習共同體成員的溝通交流提供了有效的條件。該類通信軟件的優勢包括信息傳輸速度快、功能簡單、使用方便,完全滿足人們溝通交流的要求。此外,建設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可創建多個群組,如課改群、教學研討群等,學習共同體成員可從個人需求出發有目的地選擇進入不同群組,在群組中共同討論某個話題,最終形成一個以網絡技術作為支撐的學習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