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亦敏 江蘇省惠山中等專業學校
體育教學作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還可通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有機融合,以推動體育教育現代化改革,豐富體育教學內容,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興趣,提高體育教學效率。
現代教育理念中,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發揮著重要作用,并為現代教育發展提供新方向。以現階段體育教學情況而言,所收獲教學效果差強人意,使得體育課堂教學效果難以得到充分體現。針對此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融入至體育課堂教學中,所體現出的教學優勢主要展現在如下幾方面:
首先,可有助于傳統教學理念的突破?,F階段教育活動中,所面臨的一項重要教育難題即為傳統教育觀念的限制。針對體育教學活動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以全新教學理念作為教學依托,對現代教育前進方向展開積極探索。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通過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可為體育教學活動的展開增添新元素,為體育教學活動提供新生命力。此種生活教育觀念的引入,教師應將關注焦點放置于體育教育、生活二者有機融合發展中,以此還可以學生情感方面作為切入點,找尋一種情感層面的共鳴,借此還可實現教學環境的優化,推動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1]。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生活教育理念的融入,可有助于傳統教學理念的突破。
其次,可有助于學生主體價值的突顯。分析體育課堂教學活動而言,教師長期占據課堂主體位置,如教師教學方式的應用、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案的制定均為由教師主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在被動狀態下展開體育學習活動,學生自身主體性難以得到有效體現。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背景下的體育教學創新活動,應將學生作為關注焦點,以素質教育新要求為指導,將學生綜合素養培養作為重點內容,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生活化的教學實踐活動,以本質角度出發即為通過深化學生生活體驗,將學生的學習情況作為重要衡量要素。
最后,可推動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分析體育教育的重要展開目的即為對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強化,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分析現階段體育教學活動展開情況而言,所收獲得教學情況同理想教學情況相較而言存在一定差距。分析主要原因即在于,體育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此針對學生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有限。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化理念的融合,將生活化內容同體育教學內容有機融合,重視情感的融入,以實現學生生活體驗的強化,全面提升小學體育教學質量[2]。
分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重要構成部分即為“生活即教育”,為此,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需以實際情況出發,引導學生將所掌握體育知識應用至實際生活中。教師在此前提下,需對學生知識面、問題思考方式、學習程度、實際情況等加以充分了解。陶行知曾指出,每個個體都是一個“謎”,不僅要善于發現“謎”,還要引導學生學會主動探索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并為學生提供適合的環境,促使學生可在活動過程中、成果收獲過程中對自身加以不斷改進,并完善自身,此時大部分教育問題便得以解答。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實際學習情況加以了解[3]。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以學生運動能力、運動水平、興趣志向、發展特點等作為依據展開分層次、多樣化的體育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開心快樂并積極樂觀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可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對新的體育知識加以掌握,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思考能力、主體地位加以充分發揮,促使學生還可在實際生活中對所掌握知識加以檢驗,并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具備收獲新知識的能力。
分析陶行知生活教學理念發現,多以實際生活作為主要來源,此也為實際生活中所發現的或實際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分析現階段體育教學活動發現,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多以體操項目、武術、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籃球、跑步等源于運動項目自身的體育項目。體育實際教學過程中,上述項目的教學活動的展開多受到體育運動器材、實踐場地、教師專業水平等諸多因素影響。此種教學方式下,使得諸多體育教學項目難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展開,此類后天因素限制下,學生可選擇的體育項目空間較少,多為單一的選擇,學生運動能力難以得到大幅度提升[4]。而陶行知生活教育觀念的引入,即“生活即教育”觀念的引入,可為體育教師創新體育教學活動提供全新發展模式。分析中國地域面積尤為廣闊,且為多民族國家,各地域氣候差異各不相同。此種教育模式下,體育教師可以不同地域的本土特色、傳統文化習俗等作為依據,從中選擇適宜的體育運動項目并同原有體育運動項目有機融合,展開歸類、整理活動,以各運動項目特點為依據,參考場地器材、學生實際情況等諸多方面因素,完成合理教學計劃的制定。如北方地區學校,便可將同冰雪相關的體育項目作為重點,加大冰壺、滑冰、滑雪等項目的投入力度;南方地區學校,便可將劃船及游泳等諸多同水相關的運動作為大力發展項目;針對我國西部牧馬地區的學校而言,學??蓪⑸浼膀T馬的項目作為大力發展項目;針對少數民族集聚的學校,可將同民族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作為大力發展項目,如擺手舞及竹竿舞等運動項目,此種具備地方特色的教學方式,可對地域運動優勢加以充分發揮,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契合,除可對枯燥的教學內容加以豐富外,還可對因后天條件約束所產生的不足之處加以彌補,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體育文化知識,以實現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及方法,還可實現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中,“教學做合一”為第三核心要素,其中指出,教中有學、學中有教,以此實現教與學二者實際價值的充分體現,還可有助于二者的辯證結合,并促使學生將所掌握知識應用至教學活動中。分析我國現階段體育教學活動發現,教師在傳統思路禁錮下,所制定的教學計劃及所采取的教學方式均較為傳統,通常將如何快速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作為重點,此也為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普遍秉持的一種教育理念。教師在此種教學過程中,雖可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對運動技能加以掌握,然而對于體育項目背后的知識、此項技能產生的過程并未予以重視,同時學生針對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應用此項技能也并未予以關注。教學過程中,教師雖可借助多個課時的應用將此項運動的技能要領向學生講解,甚至可借助多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及大量重復的練習,幫助學生對此項運動技能加以熟練掌握[5]。實際上,此種教學方式的采取對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加以忽視,學生難以開動腦筋,此同教學實際目標相脫離,學生在一段時間學習后,將會遺忘所學習知識,體育教育意義難以彰顯。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實際生活、教學內容二者的有機融合。教師在教學活動展開前,需向學生設置某項任務,如可讓學生利用課前時間將同本節課所學內容相關的知識、素材加以收集,主要包括此項運動產生的背景及知識等,隨后教師再將體育知識向學生傳授。教師在此種教學模式下,除可幫助學生針對體育知識形成更為深層次的認知外,還可幫助學生對于運動項目形成更為全面的了解,以實現學生動手能力、思考能力的發揮,還可有助于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及體育知識學習積極性[6]。除此之外,教師將運動項目的實際操作要領向學生講解后,還應將實際生活中如何應用此項能力作為主要講解內容,向學生設置相應的考試場景,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增加體育教學難度,推動學生體育知識學習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還應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物作為教學材料展開體育訓練活動,以學生常見生活情景作為依據完成體育游戲的設計,教師還可將我國傳統民間游戲同體育教學內容相融合,借助生活化教學材料、教學情境、教學項目、教學語言的應用,推動體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還可為體育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良好條件。
學生學會并熟練掌握某一項運動技能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二次體育教學活動時,除應在運動技巧方面對學生加以糾正、輔導外,同時還應以現有教學資源作為基礎,完成適宜學生訓練的運動場地的構建。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取分組對抗賽等方式幫助學生對真正比賽過程中,學生自身所需注意的地方加以了解。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年級、班級作為單位展開體育運動項目練習互動。同時,教師還應以實際教學內容、教學進程作為依據,將家庭作業向學生設置[7]。此種家庭作業的設置應同學生學習能力、實際情況密切結合,實現體育作業多樣化及多元化作業形式的呈現,促使學生可將體育作業放置在與其他文化課同等重要的位置,促使學生將體育學習作為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教師在此過程中,還應向學生及時提供技巧層面,或知識層面的輔導,以此幫助學生針對體育知識形成深層次理解,還可不斷強化學生體育技能。
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生活即教育”主要含義即在于將生活、教育二者有機融合,借助教育改變生活,改造自然,推動國家富強。學校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即為體育教育,此也為落實全民健身的一項重要渠道。分析體育教育發展模式而言,實施生活化教育模式為學校體育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現代社會背景下,倡導終身體育,而教育的終身化發展,則要求體育教育中需融入生活化教育內容并向生活化方向發展。目前,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倡導終身體育理念,著重強調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重視生活、教學內容二者的密切結合,從不同視角出發,幫助學生對體育實質形成了解,并體驗健康體育生活。
此外,體育教育生活化發展過程中,教師是否具備明確的體育生活化教育目標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將大眾化作為出發點、落腳點,將滿足學生個體化發展作為根本目的,同時培養學生生活能力,調動學生自我關心熱情。教師在設計生活化體育教學目標時,需考慮如下幾方面:其一,學生生活與體育教學的融合,促使學生可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受到啟發并逐漸形成自己意識、鮮明個性。其二,學生價值觀形成需要、實際生活經驗的結合。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背越式跳高此體育動作時,教師不可要求每一位學生均完美完成動作,應以學生實際身體素質及體育能力出發,引導學生選擇與自身實際情況相契合的體育教學目標,以此除可滿足學生體育學習個性化需求外,還可增強學生體育學習自信心,為終身體育意識的樹立創造良好條件。
目前新課改持續推進背景下,大量新穎的教學方式出現于教育實踐中,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的落實創造良好條件。教師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應以傳統的教學方式作為基礎,引入運動教學法、評價激勵法、啟發式教學法、創造教學法、發現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比賽教學法等諸多教學方法。上述教學方法均與學生實際生活貼合,且可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有助于學生體育技能的掌握,還可推動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達成。其中發現教學法,即指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認知,分析、探索并解決自己無法理解的體育知識,最終掌握體育知識、體育技能,推動學生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的良好態度及能力的形成。運動教學法包含一定的競爭、情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多種教學內容的組織、設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至體育學習過程中,在此過程中,還可有助于學生判斷能力、思考能力的鍛煉,強化學生心理素質。啟發式教學法,可借助啟發性問題的提出,實現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的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可主動參與至學習過程中,通過親手實踐獲得知識,有助于學生獨立生活習慣的形成。為實現上述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良性的師生互動也尤為重要,為教師展開教學活動的基礎條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彰顯,在課堂中不可利用灌輸式教學法,單向傳輸教學知識,而是應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教師還應以朋友身份與學生展開交流、溝通,對傳統模式下的師生關系予以轉變,增進師生距離,僅有如此,方可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真實想法,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提高教師專業能力,還可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求,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推動師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