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謝楊/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
我國西南民族地區的特點在于遼遠廣闊,包含不同的民族,主要有苗、白、藏族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西南民族地區在信息、交通、經濟發展等方面都與中東部地區存在較大差距。為了從根本上擺脫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困境,高速、鐵路、網絡這些基本建設首先要完成,其次是尋求與發達地區在經濟上的合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不斷調整、優化自身產業結構。根據西南民族地區的特點,推進高山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推進“互聯網+”民族文化旅游,開展旅游扶貧效益評估,引進各種人才前來工作,促進跨境農產品在供應鏈上實現“五位一體”的目標,助力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的騰飛。
西南民族地區存在優質產業,如耕地、林礦、水能等都很有優勢,豐厚的自然資源和多姿多彩的旅游資源是日后發展的有力保障,可以以此為依托,發展旅游業。但是西南有些少數民族聚集區,由于高原和高山的阻擋,交通非常不便利,交通網分布也不均勻,這使得少數民族與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困難。
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處于既不發達又不均衡的狀態。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發展水平較高的直轄市重慶和成都、昆明等省會城市。就西南民族地區各個區域來講,發展水平不一,區域發展極其不均衡,導致資源無法實現有效分配,這樣容易阻礙新經濟增長點的出現。西南民族地區整體的發展水平與全國的發展水平相比也是處于最末位置。
西南民族地區大多地處偏僻而遙遠的山區、低深河谷地區,自然環境險惡,地質地貌復雜,在一些基礎建設上,如水電、路、通訊等方面的投資費用過大,難度也較高,建設進程受阻,因此,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一直在路上,尤其是交通設施上更為明顯,這也成為制約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盡管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西南民族地區在基礎設施方面不斷前進,獲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然而,并沒有達到發達地區及周邊省份的發展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1]。
西南民族地區惡劣的地形帶來了很多問題,當地的水利設施條件差,而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充足的水資源,這就造成幾乎沒有大規模的農業發展,地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使得當地人力和自然優勢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業、林業、養殖業是西南民族地區的主要經濟來源,缺乏現代化產業,在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中,傳統產業的占比很高,與現代化產業相比,這些傳統產業的技術和生產效率不具有優勢,這也成為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滯后且差距與中東部地區越拉越大的重要原因[2]。
西南民族地區的優勢就是自然和環境兩大方面。這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豐厚,純樸的民俗風情,山清水秀的環境和具有歷史氣息的建筑物大多完好無損,多種文化的碰撞,形成不同的文化元素,便利的資源能帶來很多優勢,比如政府近年來鼓勵的低碳綠色經濟的發展,也就是旅游業的發展。這些自然條件不僅促成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種植或養殖業也依托于不可復制的自然資源得到了發展,這都源于環境帶來的經濟發展[3]。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發展一直呈上升趨勢,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國家對于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也十分重視,推行了很多優惠政策,使得西南民族地區在保障民生方面的條件不斷改善,自身的發展能力也在不斷增強。但我國西南民族地區經濟在當前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這些因素會影響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
在科技興國的大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區同樣重視科技方面的創新,在人力、資金方面均不斷地投入,但因為缺乏與外界的交流互通,使得西南地區相比于全國科技水平仍處于相對落后狀態。市場經濟體制本質上開放共榮,但競爭意識不足,技術創新也沒有緊跟時代潮流,使得生產相對落后,市場未得到良好發展。
西南民族地區惡劣的地理位置使得產業結構失調,是造成發展進程緩慢的原因之一。與此同時,少數民族一些特有的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等,也是市場經濟緩慢發展的重要原因。如何讓民族元素變成獨有的吸引力,能在自由市場發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進而轉變實際生活中非經濟因素對自由市場經濟的影響,最終促使新的更大的市場規模的誕生,是目前的困難所在[4]。
對處于高山經濟帶的西南民族來說,農業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土地問題,而以往幾年,一些地區并沒有好好保護山地,一味地肆意開發,最終導致生態被破壞,水資源不足,土地資源稀少,用于種植、養殖的可用土地越來越少,直接導致農業產業發展受到限制,難以形成良好的規模發展態勢。資源方面的不足導致高山地帶西南民族的經濟發展速度跟不上全國經濟發展的步伐[1]。
西南民族地區的工業化水平不足,第二產業所占的比例不高,第一產業居于首位,形成不良的產業結構。與全國相比,西南民族地區的工業化水平處于最低階段,原材料工業和初加工工業與第一和第三產業之間形成的連接不夠緊密,導致輕、重工業的發展是分離的,資源的優勢并不能很好地轉變為經濟推動力量。
推動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路徑是多元化的。首先,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不同地區間是以分工的關系存在的,生產不再是某個地區的事情,各個民族形成緊密的聯系,這為中國經濟活動的規模效益貼上了獨特的標簽。西南民族地區的發展也在與國外經濟交往的過程中得到提升,讓西南民族地區與內陸地區的產業建立親密的關聯性,內地和邊疆、邊疆和邊疆在經濟方面都得到了融合發展,不發達地區地理上的劣勢搖身一變成為優勢[4]。
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差異這一情況來說,關鍵是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建設。區域的經濟發展建設應鼓勵少數民族聚集區加入,讓他們得到更多紅利。在經濟發展中要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著力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地區經濟發展新格局。以軌道交通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民族地區和城市群在金融業、教育業、信息產業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獲得良好發展[5]。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優化西南民族在高山經濟地帶上形成的發展結構,進而創造較多的機會和較高的收入吸引人才,同時還要完善現有知識型人才的培養機制,不斷創新人才引進機制,落實引進政策,提高西部地區整體人員素質。
西南民族地區高山民族的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面臨著激烈的資源競爭,所以需要走集中化與規模化生產的道路。利用效益獲取規模生產模式,有助于改善高山民族的資源利用率,從而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促進產業結構的轉變,重點是促進特色優勢產業以及關鍵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轉變必須要實事求是,通過對比,大力發展極具本地特色的良好產業。實施有效的政策手段,推動西南民族地區有能力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進程中,突出特色優勢產業的優勢地位,將資源優勢轉變成相應的經濟實力,著重推動傳統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同時還要打造以民族特色、地區特點為主的產業品牌。
要想將傳統文化資源打造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需要把傳統文化資源的來源搞清楚,然后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整理,加入現代社會的高新技術,形成現代化的民族特色產品。傳統文化的整合不僅是歷史的傳承,更是現代智慧的融入,將互聯網的高新科技用于傳統文化的宣傳,將傳統文化的特點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保存和傳播,建立起傳統文化的信息庫,更好地發展民族特色文化。在互聯網的信息科技時代,不僅要注意民族特色的發揚,更要注意傳統文化的保護,對文化資源薄弱環節進行完善,精準扶貧,讓扶貧落實到每一步,結合當地的文化特點,將旅游扶貧從困難變為容易。此外,進行扶貧的地區要定期對結果進行評價,定期評價會讓扶貧方向更加精準,更加有效地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將特色文化產品發展成具有地域風情的旅游景點,推動“旅游、互聯網、民族文化”融合發展[6]。
對于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工業發展尤為重要。根據西南民族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西南民族地區適合服務類和商業(即第三產業)發展。稅收政策限制了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要適當地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充分利用人才資源,對于有能力的企業進行引入,對經濟發展區域進行擴大,建設方便快捷的通訊設備,保證信息和物流接收得準確性,只有這樣,工業才能蓬勃發展,農業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整個產業結構才能發生根本轉變。同時由于跨境農產品的供應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西南民族地區在農業上呈現出外向化不足的局面,要促進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在“五位一體”方面的發展,各個方面都要以有機組合、邊界融通、梯次遞進為主要發展形勢,促進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能夠以開放性的形式發展[7]。只有如此,才能推動西南民族地區農業外向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