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茹 韓昕妤 張婭 張詠梅 戴宜雯/山東科技大學
科創板企業重視研發投入,自主創新能力強,是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助推器。2020 年3月20 日證監會發布了《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提出“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6000 萬元以上”等三項上市硬指標;2021 年4 月16 日,證監會修訂《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將“研發人員占當年員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納入科創屬性指標體系,強調了研發人員對企業創新產出的重要作用。一般認為,研發投入強度包括研發資金投入強度和研發人員投入強度,研發經費和研發技術人員占比是企業創新能力的核心體現。高金額、高占比的研發投入已成為科創板企業一大共性,但能否帶來實際科技產出則有待考證。因此,本文以科創板上市企業2016—2020年的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探究研發投入強度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
本文的創新點在于:1.以科創板上市公司總體為研究對象,結合固定效應模型的應用,考察研發投入強度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2.對比分析《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發布前后企業的創新產出能力及影響機制,從而驗證政策實施效果;3.從上市標準差異角度進一步分析企業創新績效中研發投入的影響程度。本文可為企業提高創新產出的有效性提供參考,對完善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促進科創板企業的發展有借鑒意義。
研發資金是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是企業創新產出的有力支撐。黃珊珊等人以我國240家創業板上市公司2011—2014年數據為樣本,實證分析表明,研發投入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顯著正相關[1]。張鳳兵等人運用高新技術企業2010—2013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證明企業研發人員投入顯著增加了發明專利產出,研發經費投入對發明專利也存在正向影響[2]。金成國等人基于高新技術產業2009—2018 年的省際面板數據,指出增加研發投入強度能夠顯著增加企業的創新產出水平[3]。研發資金投入是企業研發過程中的資金耗費,包括為吸引高科技人才所付出的代價、購買設備發生的費用以及實驗費等。研發資金是創新產出的經濟保障,充足的研發資金能夠提供良好的研發環境,有助于研發人員攻克技術壁壘,得到有效的技術成果。基于此,本文做出假設:
H1:研發資金投入強度正向影響企業創新績效。
企業的創新活動是研發人員對知識進行識別、整合和創造的過程,是研發人員個體綜合創新能力的體現[4]。裴云龍等人通過整合企業研發人員合作發表網絡和合作發明網絡建立研發人員R&D合作網絡,基于負二項回歸模型的檢驗表明企業研發人員的科學研究水平與其技術創新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5]。王黎明等人從理論上構建了研發人員對創新數量、創新質量的作用機制,并利用貝葉斯向量自回歸模型與面板門檻模型,得出研發人員對創新數量作用機制顯著的結果[6]。湯超穎等人基于四個高科技行業中76 家企業的專利數據,使用Tobit回歸隨機效應模型驗證了企業內部研發人員合作穩定性和專業異質性對企業二元創新平衡的正向影響[7]。企業對人才的利用是推動其創新發展的重要條件,企業作為創新實體,愈發重視對技術人才的培養。作為企業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參與者,研發人員是將企業研發資金投入轉化為創新產出的關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企業創新成果?;诖?,本文做出假設:
H2:研發人員投入強度正向影響企業創新績效。
科創板企業強調科技研發的重要性,創新活力充足,成長性高。因此本文以自2019 年科創板進入資本市場以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公司總體作為初始樣本,研究研發投入強度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分析政策實施前后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研發特性。為使研究樣本科學、完整及準確無誤,本文對樣本進行了如下處理:1.剔除研發資金投入、研發人員等數據嚴重缺失的公司;2.剔除營業收入為零或研發資金投入大于營業收入的公司;3.以證監會首次發布《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的時間為界限,對上市公司進行分組。
最終確定373 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共計1 865 個樣本點,組成2016—2020年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本文研發資金投入等財務數據主要從國泰君安數據庫中獲??;部分公司上市前數據、公司專利授權數量從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報中摘錄后手工整理完成。本文采用Excel 2021和Stata 16.0統計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1.被解釋變量
被解釋變量為企業創新績效。創新績效是指新技術帶來企業價值的增加,尚洪濤等指出企業創新績效的質量和數量無法直接衡量,評價指標一般包括專利申請數或授權數等[8]。其中,專利授權數量作為企業實際技術產出,能較為客觀地反映企業的創新水平。基于此,本文采用科創板上市公司專利總數、發明專利授權數、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數作為企業創新績效的衡量指標。
2.解釋變量
(1)研發資金投入強度
研發資金投入是企業為進行研究開發活動所付出的經濟代價[9]。本文參考楊林等人的研究,采用研發費用與營業收入的比值衡量研發資金投入強度[10]。
(2)研發人員投入強度
研發人員主要指從事研究和開發工作的員工,通常包括技術負責人、研發負責人等研發部門主要成員。本文借鑒陳靜怡等人的做法,采用研發人員人數與企業員工總人數的比值衡量研發人員投入強度[11]。
3.控制變量
為了避免遺漏其他因素帶來的估計誤差,本文借鑒馬衛華等人的做法,加入企業規模、企業成立年限作為控制變量,采用凈資產取對數的形式表示企業規模,以2022年為節點計算企業的成立年限[12]。
本文選取科創板企業樣本探究研發投入強度對企業創新績效影響程度,根據Hausman檢驗結果,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建立的模型如下:

其中,i代表第i家公司,t代表第t年,ε代表隨機誤差項。部分公司專利授權數為零,為避免取對數后無意義導致樣本損失,同時參考王佳的做法,設定模型時專利數采取加1后取對數處理[13]。
模型(1)是用來研究研發投入強度對企業整體創新績效的影響,模型(2)是用來檢驗研發投入強度對企業發明專利授權數的影響程度,模型(3)用于驗證研發投入強度對企業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數的效應。變量定義及解釋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
由表2可知,企業專利總數PATENT、發明專利授權數PATENT I、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數PATENT II 標準差分別為1.324、1.283、1.287,極差分別為7.418、7.415、5.846,說明企業間專利授權數差距較大,創新績效存在一定差別;研發資金投入強度RDM 取對數后均值為2.136,最大值4.582、最小值-1.485,研發人員投入強度RDP 取對數后均值為3.124,最大值4.454、最小值-1.427,兩者均表現出規模差異。企業間研發人員與研發資金投入差距較大,可能與企業規模、成立年限有關,因此在回歸時應注意控制二者的影響。

表2 描述性統計結果
為避免多重共線性問題,利用Pearson 相關系數對自變量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如表3 所示,自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小于0.5,說明其相關程度較弱,各自變量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因而可以進行下一步回歸分析。

表3 自變量間的相關性分析
1.總體樣本回歸分析
本文對研究樣本進行了固定效應平衡面板回歸,由表4可以看出所有模型均通過F統計量顯著性檢驗(p=0.000),模型整體準確性與合理性得到驗證。R2值較為平均,表明模型擬合度良好,但R2 值低于0.5,說明企業創新績效還受到其他因素影響。所有模型回歸結果均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說明研發投入強度對企業創新績效有明顯的正向作用。橫向來看,模型(2)回歸結果顯示企業研發投入與創新績效在10%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且回歸系數大于模型(3)中回歸系數,說明相對于實用新型專利而言企業研發投入對發明專利的激勵強度更大??v向來看,企業研發資金投入強度和研發人員投入強度分別在1%和10%的顯著性水平上對企業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且RDM回歸系數大于RDP回歸系數,說明研發資金投入強度作用更顯著。該結果表明充足的資金支持有利于企業組織研發活動,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增加創新產出,從而驗證了H1模型。模型中控制變量的顯著性水平較高,回歸系數為正,說明隨著企業成立年限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企業創新綜合實力越強,能夠更有效地將研發投入轉化為代表企業創新能力的專利產出。

表4 研發資金投入、研發人員投入與企業創新績效
2.分組回歸
本文以證監會發布《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文件的時間為界限,將2020年3月20日之前上市的公司劃分為組1(政策未實施),之后上市的公司劃分為組2(政策已實施),分別用2016—2020年的面板數據對兩組樣本進行回歸,分析政策是否在研發投入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過程中發揮作用。由表5可以看出,政策實施后研發人員投入、研發資金投入變量對專利總數、發明專利授權數顯著,且RDP回歸系數高于RDM回歸系數,而政策實施前只有研發資金投入變量顯著,研發人員投入變量不顯著。以上結果說明,政策實施后研發人員以及研發資金投入對企業創新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通常情況下,公司研發人員規模、研發資金投入以及核心技術在產品的運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判別公司是否具備研發與創新能力。政策實施前,證監會未對研發投入、研發人員做出明確規定,企業研發信息披露混亂,易出現研發費用高估、研發人員混同問題,科創屬性的審核較為困難,科創板創新質量不高。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證監會發布《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對科創屬性嚴格把控,又于2021 年4 月修訂增加對研發人員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回歸顯示出研發投入對企業創新產出促進作用更加明顯,且研發人員投入對企業創新的貢獻權重大于研發資金投入。

表5 政策實施前后分組結果
3.進一步分析
由于五種上市標準對企業的市值、盈利狀況等提出不同要求,為進一步研究各標準下研發投入強度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本文以上市標準作為依據分組回歸。因采用其他上市標準的公司樣本數量不足,故針對選用第一套上市標準的樣本進行分析,如表6 所示?;貧w結果顯示,研發資金投入、研發人員投入與企業創新績效仍呈正相關關系。模型(1)中,研發資金投入系數為0.290,相較于總體樣本回歸系數0.314 稍有降低。第一套上市標準規定“企業預計市值不低于10 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5 000 萬元”,相較于其他上市標準更加強調企業盈利性,加之研發資金投入對企業形成核心產品收入具有滯后效應,對當期凈利潤可能產生負向影響。因此選取第一套上市標準的企業研發投入意愿相較于其他企業不強,回歸顯示系數有所下降。

表6 選擇第一套上市標準成功上市的科創板企業回歸結果
李培楠等人指出,創新績效包括技術開發階段產出和成果轉化階段產出,用專利申請數或授權數代表技術產出,經濟產出用核心產品收入(CPR)來衡量[14]。本文通過替換被解釋變量的方法,用核心產品收入替代前文專利總數、發明專利授權數及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數,進行穩健性檢驗,結果如表7 所示。變量替換后模型的解釋變量、控制變量仍顯著,除研發資金投入強度的系數為負外,其他變量對創新績效均為正向作用。研發投入對核心產品收入的影響有明顯的滯后性,研發資金投入初期沖減營業收入,因此對核心產品收入表現為負效應。該回歸結果與原結果沒有明顯區別,這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穩健性。

表7 穩健性檢驗結果
研發資金投入與企業創新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表明研發支出作為企業的核心驅動力,正向拉動企業專利產出。研發人員正向影響企業創新績效,是將研發投入轉化成創新產出的關鍵,是企業的創新源泉。因此,為提高創新產出的有效性,企業應加強研發資金投入和研發人員投入。
《科創屬性評定(試行)》實施后,研發資金投入與研發人員投入較實施前回歸結果更顯著,且研發人員對企業創新績效的貢獻權重占比增加,說明其能有效提高科創板上市企業創新質量。因此,為提高研發投入的產出效率,上交所應著重審核企業的實質創新能力。
1.加大研發投入,驅動企業創新
一是保證足額穩定的研發資金。由于企業內部資金受限,可通過政府補助、資本市場融資等引入外部支持,保持資金實力。二是優化研發人力資源結構。實行研發人員的選拔和考核制度,提升研發人員專業素質。同時,企業應重視對研發人員的激勵,減少核心研發人才流失,調動研發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以提高創新績效。三是充分發揮企業規模效應。高成長性、大規模的公司,可以依托積累的創新資本,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強度,保證創新產出的連續性,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嚴審科創屬性,重視實質創新
一是嚴格審核研發投入。要求企業準確劃分研發費用、界定研發人員,加強信息披露審核??苿搶傩栽u定不應僅作為科創板IPO門檻,更要在企業后續生產經營過程中得到落實,對高投入低產出的企業及時予以警示,以此保證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整體創新效率。二是細化科創屬性評定。結合不同上市標準綜合評價企業實質創新水平,科創屬性評定僅以一個絕對數“一刀切”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