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盈
(河南師范大學a.教育學部;b.河南省宏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河南 新鄉 453007)
研究生的擴招運動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來臨使得更多的人走進了學術職業領域。從數量上來看,學術職業不再僅僅是“精英”的游戲,也是學術大眾謀生的一項職業。從學術共同體這個整體層面來看,以掌握的資源以及學術影響力來劃分,可以將學術系統分為學術權貴、學術中產階層、學術底層三個層次。學術階層的差序格局是制度化精英主義的結果,學術系統的認可與選拔機制是在精英主義的邏輯下運行的,在產生學術權威/學術精英的同時,“落選者”或不具備參與資格的人就會自然地被劃入制度框架下的學術中產階層或學術底層。梁漱溟先生也曾指出“中國社會既非個人本位,亦非社會本位,而是關系本位”[1]。學術人起初也是離群索居的生活狀態,身處遠離社會喧囂的“象牙塔”,只在自己擅長的學術領地耕耘,隨著學術職業的大眾化,彼此之間的合作才逐漸增多。學術職業世俗化的過程主要表現為“行會色彩的淡化,宗教神權的褪去,公職身份的隱匿,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學術規則”[2]。傳統學術系統中的差序格局是以個人為中心,以學術為載體,以同學、同門、朋友等所形成的熟人社會,現代學術系統中的“差序格局”不再僅僅是基于熟人社會所形成的關系,是建立在契約與關系相結合的基礎上的“熟人社會”和“陌生人社會”雙重裹挾的存在方式。
學術認可與學術榮譽之間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科學的精神氣質是和科學的獎勵制度密切相關的。”[3]學術系統不同于一般的社會結構的地方在于,以學術及其成果作為根本的出發點,學術上沒有得到認可,那么其社會圈子以及所形成的差序格局的范圍就會十分有限,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術人的發展?!皩Κ殑撔缘某姓J成了得到社會確認的證明,它證明一個人已經成功地實現了對一個科學家最嚴格的角色要求?!盵4]然而,我國的學術認可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榮譽特征,而國家以及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賦予的榮譽更是彰顯了與其他榮譽類型的差異和優勢。通過國家等政治性聲譽的認可機制達到與其他學術人之間的區分作用,進而形成了差別化的學術等級系統,造成資源的優勢積累和慣性效應。學者獲得了某項獎勵,那么其獲取另一項獎勵的幾率就會大于未獲得過獎勵的人。“無論按照什么標準來分配有利條件和獎勵,不管是根據天賦還是根據才能,這一過程促使了精英的形成而且最終產生了等級森嚴的分層制度?!盵5]當學術與政治之間實現聯姻時,具有政治性的榮譽就成為了不同層級產生“區隔”的象征,形成了以政治性榮譽為特征的“差序格局”。
學術生產要根據固定的范式和方法來展開,學術生產的有效方式便是學科。學術生產與學科等級共同發揮著作用,學科是一種有組織的知識集聚形式,通過學科進行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學科的差序格局是以“科學性”為中心擴散開來的系統,所有的學術生存和學科的存在都是在于“科學性”的聯姻中不斷地確定著自己的位置,最接近科學性的那幾類學科(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等)占據著學科的“中心位置”,其他學科紛紛以這些學科的范式為標準,并被確認在學科體系中的位置,進而也被確定著學科話語權。而學術系統中當前存在著一種“唯科學主義”的傾向,普遍認為只有符合科學的論證,能夠重復結論,才會被認為是有意義的學術研究。而哈耶克就曾指出對于唯科學主義的質疑,他并不反對客觀探索的一般精神,他反對的是“對科學方法和語言奴性十足的模仿,……因為它生搬硬套,不加批判地把某些思維習慣,運用于同形成這種習慣的領域有所不同的領域”[6]。然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教師的學術生產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自然科學關注更多的是自然世界,而人文社會科學主要討論的是關于“價值”“意義”的科學。相較于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更多地會涉及有生命的人這一要素,其客觀性乃至科學性就會遭到一定程度的質疑。因此以科學性和客觀性為依據的評價標準就形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三大部類的差序格局,并且隨著當前的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的結合使更為精確的學科范式開始占據著學術生產方式的主流,并在締造著新的人與機器之間的“神話”以及新型的學術生產“差序格局”。
在學術評價系統中,主要采取同行評議的方式對學術論文進行評估,但隨著學術職業的發展,同行評議的功能和作用逐漸在弱化,學術評價的物化功能更為明顯,不同的期刊被人為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學術人才稱號也在充當著區別不同學術層級的作用。這為學術系統的差序格局提供了制度化的根基。學術評價系統是以學術成果、人才稱號的不同級別所形成的差序格局。在物化的學術評價制度下,學術系統的差序格局同樣被物化的行為所包圍?!罢菍W術評價的工具性職能使得學術系統被劃分為不同的‘階層’?!盵7]從靜態意義上來看,學術評價通過定量的、定性的評價方式,使得滿足條件的學者歸位于不同的位置,構成了學術系統中的“差序格局”;從動態意義上來看,在學術評價的指導作用下,在是否滿足某些條件的人才計劃中,學者具備/喪失了階層流動的機會。學術評價具有正向與負向的二重性功能,一方面它能夠對學者的階層流動起到積極的正向流動作用,促使學者實現學術階層的躍升與流動;另一方面,學術評價功能也會使得學者被固化于某一個學術階層之中,由于沒有合格的、令人滿意的、被普遍認可的“成果”,那么他就會被認為在學術上是沒有創造性的,被認為是不符合要求的、未令人滿意的,進而就又成為了學術階層固化的“罪魁禍首”。
文憑和學歷成為進入勞動力市場乃至學術勞動力市場的重要參考指標。而大學差異化的身份“級別”也在影響著其差序格局的形成。很多高校在人才引進政策中明文規定第一學歷為“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畢業,本碩博專業需一致。在進入學術場域之前會受到教育身份的影響,學者是否是“優質高?!碑厴I決定了其是否具備進入優質學校的資格,進入學術場域后,學人的學術身份(是否碩博導師、是否具有一定的行政職務、是否具備一定的學會身份等)都會對自身的學術有一定的影響,教育與學術身份和學術資本之間形成互動的關系和作用。如同蘭德爾所指出的文憑的凱恩斯主義(Credential Keynesianism),主要是指文憑存在著一定的通貨膨脹現象,以文憑來作為進入高一級勞動力市場的重要參考。“這意味著公開承認教育生產了一種人工制造的文憑通貨,對學校系統和職業領域文憑認證的投資都應該得到鼓勵”[8],得到鼓勵的原因主要是能夠保證經濟的正常運轉,但這種政策的危險之處在于文憑的通貨膨脹,政府可以通過控制相應的變量來加以調控。獲得不同“級別”的文憑證書,其潛在的文化資本決定了學術人進入和獲得優質教職的機會。在獲得了不同“級別”的教職之后,這些教育身份通過任職高校的“身份”和“級別”來顯現,不同的學歷身份以及任職高校身份與學術資源之間建立起了聯系。以教育和學術身份作為衡量方式是基于這樣一種邏輯:優質的學術身份代表了優質的學術研究成果,學術人通過早期的學術積累,在學術身份上已經獲得了來自學術界的認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在學歷證書上處境不利的學術人以及尚未獲得一定學術身份的學術人就會遭到“冷遇”,面臨著發展的沉寂期,甚至直接被淹沒在學術大軍之中。
高校的聘任制度是與“教育身份”是分不開的,聘任制度貫穿于學術人進入學術勞動力市場的前、中、后全過程,與教育身份共同發揮著甄選作用,學校通過教育身份制度和學術聘任制度雙重制度來實現對于優質人才的爭奪,在體現了對于人才的高要求基礎上,又進一步促進了學術人的分流和分層。學術系統同樣有一套嚴密的晉升制度,當前在一些高校實施的“非升即走”政策,是對西方學術界的人事制度的模仿和學習。我國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學術文化環境。學術晉升之路同樣看重的是學術論文和課題的“級別”以及所獲得科研經費的額度。以科研為導向的評價導向對于不擅長學術論文話語的學者而言無異于致命的打擊;而以數量為中心的晉升之路,距離中心越遠的學者所獲得晉升的機會越少。
從我國的高校與政府間的關系來看,呈現出以政府為主導的特征。從高校所屬“級別”來看,主要形成了部屬高校、省屬高校、市屬高校和民辦高校的差序格局。誰具有的公共資源越多,那么越接近于高校差序格局的中心,而在中心周圍的高校,又會向處于核心區的高校學習和效仿,以期獲得更多的資源。組織的新制度主義將這樣一種模仿現象稱為組織趨同現象。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屬于中央集權式的管理體制,高等教育的發展依賴于政府提供的資金、政策以及穩定的外部環境。從“985工程”“211工程”到“雙一流”建設都體現了一種高等教育發展的差序格局,先讓一部分優質的高等教育發展起來,開拓并形成一定的高等教育實踐經驗,其他院校再進行模仿乃至超越。因此,在公共教育資源分配的差別也就決定了不同高校所處的學術位置具有先天優勢或“先天不足”。
學術是一項費時的工作,同時又是一項“燒錢”的事業,需要從根本上保障學術人的經濟基礎。如《資本論》的誕生正是得益于恩格斯的“鼎力相助”,沒有基本薪金水平的保障,學術研究的持久性就會受到制約。對于不同的學術階層而言,對經濟的依賴程度不同,新晉的學術人員由于受到學術外的社會因素的影響,其首要考慮的就是經濟因素,而且,很大程度上,經濟對于學術的促進和激勵作用較為明顯。學術職業在早期是一項“閑暇的”事業,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在基本生活能夠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進行冥想和辯論。經濟杠桿既是對其學術成就的一種認可,同時也是彰顯其學術地位的重要“砝碼”,并且在實際的學術系統中“少數學術精英和一般教師的收入差別主要不在于工資,而在于工資之外的種種‘好處’(職位津貼、科研經費、住房待遇、會議招待等等)和‘特殊好處’(如相當大數額的名利雙收的獎項)”[9]。學術職業領域中各種人才處在一種待價而沽的狀態,不同類別層級的學者所能夠獲得的薪資水平、獎金政策也都各有差異。當然,學術系統中不乏有“不以金錢為圭臬”的學者,但“大學教師的薪酬設計既不能將科學家想象成不食人間煙火的‘苦行僧’,也不能復制資本主義的市場邏輯,將學術成果與學術人員完全商品化”[10]。從制度層面人為地將學術人進行物化的分割本身也是對部分學者追求“純粹的學問”的一種嘲諷,并且會嚴重挫傷這部分人的學術熱情和活力。
“學術事務內部也存在政治問題,學術人也食人間煙火,學者社區也有博弈角逐?!盵11]在學術與權力之間、學術政治之間形成一種邏輯進路,差序格局的形成是以學術為基礎的,但學術水平的出色又會對學術人的政治仕途起到推動的作用,政治上的推動又會反過來影響學術人向更高級別的榮譽邁進。學術資源的導向性來自于學術與政治之間的微妙關系,教師學術成就的優劣為其晉升政治場域提供了資本,同時,在進入更高層級的政治場域中時,學術人又會自覺不自覺地加入更高層級的學術圈子,但學術圈子又會與社會圈子相融合,為學術人的進一步發展和晉升提供了潛在的準備。學術人并非是在政治權力的訴求下而進行選擇,更多的時候還是一種行為策略的選擇。學術與政治之間實現了互通式的雙向“漂移”,“一方面,學術精英或技術精英也經常出入政府甚至擔任相關政府部門的首腦;另一方面,政治精英也會到大學做講座或者訪問講學”[12]。對于高校教師而言,學術是由教師身份轉向政治身份的重要基礎,越是精英階層,學術與政治之間的界限也就越模糊,學術精英是學術系統中的人才,同時也充當著政府的智囊團或學術權貴的角色?!爸袊鴼v來講求政學一統,以政治效用為基準來確定學術的發展道路,學問的價值只有符合政治功能才能得到確認和體現?!盵13]學術與政治之間也絕非是一種消極的狀態,學術與政治之間最根本的是科學、政治的契合狀態,學術研究一方面需要遠離政治,避免學術政治化的傾向,使學術淪為行政權威的附庸與代言人,另一方面又離不開政治,如果沒有政府在政策、管理等多個層面的支持,那么學術工作也無法開展。
學術系統的“差序格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是個人的努力程度,個體努力與否決定了其是否具備了成為“權力核心”以及“學術核心”的可能性,個體又是與學術共同體中的其他人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個體努力程度又會與這些潛在的關系網絡存在著聯系,構成了基于個體努力的學術關系?!皫煾殿I進門,修行在個人”正是個體努力的充分體現,每個學術人不通過自身的努力不可能成為學術領軍人物。個體努力為個人在學術上獲得進步提供了奠基性作用。一種特殊情況是,在努力與學術榮譽之間并不是完全匹配的,有時可能是“十分耕耘、一份收獲”,而且很多學者在早期的學術研究中會遭遇到“坐冷板凳”的現象。而在個人努力層面上,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靈感、天賦等也成為影響個體學術造詣以及形成“差序格局”的特殊性要素。
學術系統是基于認可制度下的規范系統,只有被認可后的學術在共同體中才具有意義和價值,學術成果的質量通過學術期刊的級別以及個人榮譽得以體現,但是這種認可的成果也會存在一個問題,“體制內認定的科研成果,并不一定是真正有效的科研成果即有效知識”[14]。學術精英猶如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并且,量化主義的考核也容易使千里馬發生變異,成為駑馬。“千里馬不可批量生產,創造性的學術精英亦如是。任何制度都不能保證學術精英一定能出現。制度能做到的,只能是為潛在的學術精英培育土壤、創造環境,增大其出現的可能性。由于當代絕大多數學者都是平民學者,他們必須首先以學術為謀生手段,使得他們無所逃逸于學術制度,而制度之良莠極大地影響著學術生態,影響著學者的生活和學術?!盵15]而我們當前的制度設計正是在批量化生產“千里馬”,那么千里馬的含金量也會隨之降低?!澳壳暗膶W術體制,是以要求天才學者的學術標準來要求我們這些普通學術工作者?!盵16]不以質量為基礎的進行無休止的創新、創造,使得學術研究者被迫進行低質量的重復生產,“學術成就也會存在一些‘延遲’,科學成果得不到同代人的診視,但卻得到后來的幾代科學家的高度贊譽”[17]。某位學者的思想和觀點并不總是很快能夠得到認可和關注,有些學者的思想甚至是在去世之后才會被發現價值所在。
差序格局本身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縮影,學術系統中的“差序格局”通過“祖師崇拜”和“先生權威”而體現,強調對于祖師以及先生的尊敬和庇佑。“祖師(先生)崇拜首先必須體現為一種半強制性的群體儀式,而群體儀式必須由一個具體的學術機構來組織實施,如此才能發揮強制的效力。所以,學術機構的存在是祖師崇拜得以建立和延續的基本前提?!盵18]先生權威則是為了“維護先生的神威,是為了維護一套源自先生的學術傳統,因此也維護著這一傳統蔭蔽下機構成員的學術利益”[19]。另一方面,從傳統文化層面來看,“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學習與政治之間的統合。同理,在學術系統中同樣存在著通過學術達致政治訴求的現象。在費孝通看來,中國社會遵循著“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的通路。而單位則構成了鏈接家與國之間重要的橋梁,雖然高校都在進行人事制度改革,但單位人的身份意識始終縈繞在學者心中。“單位”以及單位制度能夠帶給教師一種歸屬感和穩定感,是其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學術系統中的另一個文化現象則是“批判”的文化氛圍未得到充分彰顯。學術系統的特殊性在于,學術共同體既是一個真理共同體,也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對于真理的孜孜追求要求學術人摒棄“特殊主義”的原則,文化共同體的要求又在于其對于自身觀點和學術派別的捍衛。
學科領域的差序格局也是不同的,對于自然科學而言,學術前沿是以科學進步的原則而展開的,隨著學科的“科學性”程度的減弱,到了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科內部,學科的學術前沿一方面是由學術權威所影響的,另一方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前沿問題與政策有很大的關聯性。通過為政府“籌謀劃策”“制訂規劃”,學術人(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就更能夠實現學術與政治的通約。一個被我們所忽視的問題是,研究領域的期刊數量與學術人成長之間存在關聯,更進一步而言,是高質量的期刊數與學術人成就之間內含關系。期刊數量的有限性與學科和專業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但絕非是決定性的關系。期刊數量的有限性代表的是在某一個研究領域的資源稀缺性,如果這些領域再被少數的學術精英階層把控,那么對于有志于從事這一領域的青年學者來說,無疑是一種致命的打擊,更嚴重的是會直接影響這一研究領域乃至二級學科的發展。
學術系統是一個嚴密的等級系統,良性的學術生態系統應當是公開透明、流動順暢,學術系統不只是學術精英的系統,同時也是學術中產階層、學術底層的系統,應當具備健全的流通渠道。針對不同的學術階層而言,應當以獲得同等的學術機會為目標,在資源與權力的分布上,應當將目光和制度設計更多地指向學術中產階層或學術底層。學術精英往往會超越傳統上的精英制度的設計和要求,而真正需要提升的恰恰是學術中產階層以及學術底層是否獲得了同樣的競爭性機會,公平和公正的機遇對于不同學術階層的人而言顯得至關重要。
學歷代表了個人所取得的階段性學歷證明,通過學歷來對人才進行甄別是用人單位進行人才識別的一種便利形式,學歷與能力之間也并非絕對是對等關系。在當前“破五唯”的改革背景下,學歷作為人才選拔的權重應當相對減少,加強對于人才在教學學術、人才培養、社會責任感、社會服務等多個層面的參考。以任人唯才為目標就需要建立起公正、公開的人才選拔機制。保證學術制度的公正,在引進人才時就需要減少學院性質、論文級別、導師影響力等特殊要素的干擾。
對于階層的劃分有很多的標準,如收入和財富、受教育情況、職業類別、主觀認同、生活方式等,對于學術系統而言,劃分階層的方式也包括收入、學科類別、學術權力等指標。“中國底層人群的比例非常大,遠不是橄欖型社會?!盵20]學術系統的良性格局應當也需要呈現出“橄欖型”特征,學術精英和學術底層群體占少數,學術中產階層成為學術創新的中堅力量。在學術系統中,學術中產階層是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群體,其學術動力和活力較之其他階層更為充沛,因為其具備進入學術精英階層的欲望,同時又具有跌入學術底層的憂患意識。“一個公平且有效率的能力至上的社會,并不是要真正徹底消滅階層,而是要能夠為各階層有欲求且有才華和能力的人建立一個擺脫階層約束、障礙甚至壁壘的通道?!盵21]在面臨同樣的機會時,應該將目光著眼于對學術新人、冷門學科、基礎學科的扶持,應當盡量減少功利主義的評判。學術系統“差序格局”中心不應當僅僅是學術權貴所掌控的文化中心,“從學科與隊伍發展的需求出發,對于有發展潛力的學科團隊和個人給予重點政策支持,重點加強學校特色學科教授群建設,逐漸形成‘大師-學科-學術’的良好循環效應”[22]。
在實際的高校評價中,評價標準的單一性與崗位多樣性之間存在著沖突,受高校重科研輕教學文化的影響,高校普遍采取以論文作為重要的或唯一的標準對多樣化的人才進行評價,并不利于差別化的人才格局的形成。從本質上來講,還沒有真正形成崗位聘任的機制,仍然是因人設崗。評價制度并非只是為了選拔精英,而是使不同的人才在不同的層面都能夠獲得充分的發展。學術系統中的差序格局是在制度的長期作用下形成的。首先,避免評審中的“名校導向”,向非“雙一流”高校傾斜,促進高校在評審資源上的公正。其次,應當加強對于現有的教師存量層面上的激勵和挖掘。形成教師學術成長的階梯,引進人才還要培養人才?!爸贫ǔ霾煌瑣徫唤處煿ぷ鞯年P鍵績效指標,并完善公開、公平、公正的評價機制。”[23]高校是實施多元化人才評價的主要實施主體,應當制訂學校的人才成長規劃和戰略,注重對于存量教師的培養。每個教師都有自身的優勢,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政策咨詢等領域都能夠產生優秀的人才,評價方式切勿僅以“科研”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
所謂學術評審制度的公開化是將學術評審意見公開,實行學術評價責任制。對于期刊論文而言,公開學術評審的意見和建議,以“匿名評審人”的方式將評價者信息作匿名化處理,并且可以通過“實行網絡評審、匿名評審、隨機挑選、多人共評等學術評價方式來規避同行評議的弊端”[24]。公開學術評審意見,避免學術與權力間的暗箱操作,為學術人搭建一個相對公平的學術環境,并搭建網絡研究交流平臺和運作空間。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實現開放式的代表作評價。
當前在學術系統中存在的“以刊評文”顯示了學術期刊與學術權力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被人為劃分的期刊類別承載著更多的是學術以外的符號資本。簡單的以學術期刊來評判學者文章質量的做法,造成期刊建設與學術評價、教師發表之間的“物化”循環,期刊更愿意刊發職稱級別較高,具有人才稱號的學者的文章,而學者也愿意在所謂的“權威”期刊發表文章。權力與期刊之間的合謀將質量這一要素掩蓋,進而演變成了“權威”期刊代表了“權威”觀點,代表了學術領域中的最高點,就形成了以權威期刊為代表的期刊等級和格局,進而對學術期刊乃至整個學術生態都構成了挑戰。然而問題在于權威期刊是否與權威或者質量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早期的期刊評價只是作為一種文獻管理以及學術質量的參考指標,而當前的形色各異的引文索引將外在的甄別功能強化?!澳欠N按指標體系將分項得分簡單加權相加所得出的座次表和排行榜早已背離了學術評價和期刊評價的本來意義,只能將學術研究和學術期刊引向歧途。”[25]對于期刊建設而言,延長評價周期是可供選擇的選項,而更重要的是評價方式的轉變。學術期刊的評審與質量應當成為其工作的中心,減少學術期刊評審的年限,為學術期刊松綁,期刊應當開設主題不同的“博士論壇”和“青年學者論壇”,為青年學者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學術期刊應當成為新的學術發現的共享者、學術爭鳴的平臺、學術人的成長平臺,為學術人才的成長提供良好的學術環境與氛圍。
由于知識類型的復雜化與多元化,使得我們進行知識的敘事時會有多種多樣的形式,話語不再僅僅作為被動的使用工具,在話語、權力與秩序之間構成了互為促進的體系:學術研究通過外顯的話語來形成一定的學術權力,在不同的話語中構成了整體性的學術秩序,不同的話語方式需要遵循相應的秩序,進而又重新形成權力與等級關系??茖W話語中嵌入了科學家本人的個人情感、利益(學術的或政治的)、社會屬性(其在科學社會分層中的位置、在學術網絡中的地位)、先入之主的學術立場等,這些主體性特征影響了科學話語的書寫方式及語言組織模式[26]。學術話語參與到整個學術研究的過程之中,它不僅僅在規范著特定學術話語的規則,也在形塑學術人身份的同時,進一步形成學術系統中的秩序和等級,不同的學術話語共同構成了整個學術系統運行所依賴的話語規則及其建立起的秩序。而這樣的學術秩序也會隨著學術話語的變化而產生一定的變動。因此,從學術話語的角度而言,學術系統的運作正是在這樣的變動過程中,實現了一種動態的學術秩序平衡。各種學術話語之間的有機團結(organic solidarity)構成了學術話語的整體圖景,如果完全以科學性為標準,那么學術研究也就喪志了其想象力,甚至也會影響學術人乃至不同學術階層的想象力。
學術系統的差序格局產生于制度與文化的共同作用,由于個人能力、機遇等多種因素使得學術人被分散在不同的位次,雖然學術系統中的“特殊主義”“差序格局”被廣為詬病,但這也反映了學術系統的潛在規律。如同庫恩所指出的,科學革命的范式是在舊有范式遭遇了危機之后,新的范式才會逐漸成長和成熟起來。“社會科學的發展路徑是多元范式下主流范式的交替(paradigm alternation),而不是范式轉移。”[27]學術系統中的范式亦如此,在經歷了從默頓的普遍主義到特殊主義以及“差序格局”之后,我國學術系統的格局走向何方仍需要進一步的探索。但可以預測的是,在技術和網絡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學術系統的封閉性將被打破,學者之間的交往更為頻繁,學術組織的結構更為松散,也會使得學術系統的階層和格局逐漸走向扁平化。來自全球范圍的知識流動與競爭會使學術人放低姿態,更多地參與到公共事業以及科技政策的討論之中?!安钚蚋窬帧北旧聿⒉簧婕皟r值層面的優劣,而是學術系統中所存在并集合了權力、關系、場域、慣習、行為、規則等要素的一個學術與文化共同體,生活在其中的學人,會遭遇系統中結構性要素的制約,但這些要素又會成為促進其走向卓越的重要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