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琪,朱麗葉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新醫科建設明確指出要強化醫文結合。事實上,現代醫學兼具科學及人文雙重屬性,偶爾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就說明新醫科背景下對醫學生的培養中,人文素質培養至關重要,其對醫學生職業的發展也起到關鍵作用。因此,將培養有溫度的醫學生作為培養方向和目標,努力提升醫學生的理想信念、社會責任、職業道德等人文素質是新醫科背景下高校醫學專業教育的重要著力點之一。
醫學人文素質屬于人文素質的一種類型,它既包含于人文素質的一般范疇,同時又兼具醫學專業屬性的獨特性。所謂醫學人文素質主要是指醫生醫治病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以人為本、尊重病人、敬畏生命、醫者仁心等基本素質。就其基本內容而言,醫學人文素質是人文素質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其尤為強調在“醫學職業道德”層面的特定的人文素質。
在新醫科的催化下,在健康治理新理念大背景下,高校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與發展機遇,高校應主動適應新時代醫生護佑人民健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引領醫學生領悟為健康中國而努力學習的深刻意義,從而努力成為具有正確的理想信念、強烈的社會責任、高尚的職業道德、健康的身心素養、全面的文化素質的醫學人才。
把握時代脈搏,堅定理想信念,將醫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未來的職業使命、職業價值相融合,重視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醫學生思想教育常態化、持續化。通過開展主題教育等活動提升醫學生的政治素養,提升思想境界,借助“五四”青年節、國慶節等重要節點,培養醫學生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建立為人民服務、為群眾服務的理念。
將社會實踐與醫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相融合,鼓勵醫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參與和醫學相關的體驗類活動,如社區醫院導診、體檢中心協助服務、擔任社區醫療科普宣講員、疫情防控志愿者等,在體驗中明確職業價值,在服務中承擔社會責任。同時,還可以通過開展醫學生“授白袍”儀式、為醫學事業捐贈遺體者祭掃等活動,大力弘揚“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念,培養救死扶傷的責任意識,提升職業價值感和神圣的使命感。
醫學是關乎生命的學科,治病救人是醫生的職責,醫德醫風是體現醫務人員素質的具體表現,培養醫學生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靈活規范的處事原則,精湛的醫療水平,樂于奉獻、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都會是從業后處理醫患關系、工作關系的職業能力要求。新時代醫學生是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有其獨特的觀點、性格,同時也有青年人的熱情、活力,在掌握、了解青年學生的特點基礎上,將傳統文化教育、紅色文化教育融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培養適應時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醫學人才。
高等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既要培養精湛的醫術,又要培養能夠指導、預防疾病,幫助人民群眾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樹立珍愛生命的健康生活觀點的職業醫療工作者,因此醫學生除了努力學習醫學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健康的體魄和積極樂觀的心態,還要通過開展體育、勞動類活動,引導醫學生養成堅持運動的習慣,鼓勵參加勞動體驗類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在“體育”“勞育”教育中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增強抗壓能力,明確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是面對繁重學業、工作壓力的職業要求。同時,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掌握一些調節自身心理健康的方式和方法,在面對學習壓力、就業困難、工作壓力時學會自我調節,提高身心承受能力,增強意志品質。
人文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社會科學類的知識不僅可以充實醫學生的知識儲備,也可以改善他們的品德,讓其思維更加廣闊,性格更具特點,興趣更加廣泛,在唯美的文化氛圍中滋養品格、陶冶品性。在未來的工作中學會換位思考,“以人為本”“醫者仁心”學會做人,學會做事。通過對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的學習,與醫學知識形成交叉互補,讓理性醫學富有感性情感,讓學生理解現代醫學模式的具體含義,在未來的工作中關心患者疾苦,踐行醫學生誓言,扛起社會的擔當,用自己的行動體現醫學生的初心和使命,熱愛自然、敬畏生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與自然環境、社會人群和諧相處。
教學路徑是醫學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路徑之一,該路徑重點包括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構建及課堂教學設計等路徑。
第一,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高校應根據醫學專業的特點以及醫學教育的總體目標,結合人文課程的主要功能,設計醫學專業人文素質課程體系,按照醫學模式及其未來醫生培養的總體要求開設主干課程。其設置還要遵循全面、綜合、重點等基本要求,既要以點帶面,又需主次分明,還要兼顧培養規格的多樣性和授課內容的統一性。避免將醫學專業的人文課程設置簡單地等同于拓展人文知識面,而是要探討課程的內在特點,研究課程的認知規律,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推薦醫學人文課程體系化建設。當然,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要使課程符合學校發展的層次和水平,就要綜合考慮課堂的教育教學效果。尤其要做好課程分類和篩選工作,進而推進課程相互融合,以確保醫學生在專業水平和人文素質得到雙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課程體系中“兩課”課程是對于醫學生開展教育教學的核心。
第二,健全科學的教學體系。高校在建構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課程體系的同時,還需健全科學的教學體系,在此過程中,高校要充分考慮使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彼此協調和相互促進,要深刻認識學生被動接受課程,很多時候難以跟上課程教學進度的情況,并通過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加以改正,以構建愈加完整的教育教學體系,設定更為科學的教學計劃。同時,要按照全新的教學體系要求及時更新教材。設置選修和必修課程,提供給學生,學生選課學習,從而為其實現人文素質和教育教學目標奠定基礎。在教學方法上,高校要引導全體教師更新授課方法,大膽嘗試差異性教學方法。而在教學形式上,高校應鼓勵教師大膽創新,提倡多運用多媒體教學、教師示教等教學模式,巧妙運用PBL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同時,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指導學生通過技能訓練提高實踐能力,實現專業知識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協調推進,實現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能力全面發展。
第三,推進有效的教學課堂設計。課堂講授法是人文學科的比較重要教學方法,高校教師對其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應有深入認識。但是,要切忌過于強調講授法,要采用多種渠道調查學生對人文課程興趣不濃的具體原因。同時,可以嘗試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討論交流、辯論、模擬等形式,以提高學生思考能力,促進醫學生人文素質實現“內化”,并引導其自覺地將課堂講授的人文知識運用到醫療事業中去。在教學實踐中,高校教師還應注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難題,幫助學生在與教師的相互探討過程中積累人文知識。而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善于使用恰當的導入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模擬、圖像導入等,同時注重掌握好學生的興趣點或時事新聞的切入點,聚焦學生的集中力和注意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實踐路徑同樣是醫學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一條主要路徑,該路徑主要包括實踐教學和實踐活動兩種具體路徑。
第一,開展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授課的同時,科學合理地增添以實踐教學課程。臨床實踐是幫助醫學專業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實際操作的最有效方式,是其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必須經歷的過程。因此,高校應該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通過在醫院設立臨床實踐教學課程并融入人文素質教育內容,使醫學生在參與臨床醫生實際工作過程中,既能檢驗自身所學的醫學理論知識,又能經受人文素質教育。實踐教學能夠讓醫學生通過與患者的直接接觸,深入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使其在幫助患者解決苦痛、慰藉心理的同時,學會正確與患者精心溝通,進而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并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塑造“醫者仁心”的高尚品格,樹立無私奉獻的精神,完成培養醫學專業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目標。
第二,組織實踐活動。對于醫學專業大學生而言,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是培養其人文素質的第一課堂,而第二課堂能夠充分調動大學生自主性、積極性,有利于其將課堂所學知識真正的運用到實踐中,是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平臺。大學生第二課堂具有時間長、內容豐富、靈活強等特點。因此,高校相關部門要“極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社團組織活動、科研比賽、專家講座等間接實踐活動”,應注意兼顧醫學專業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兩方面內容,增強二者的契合度,促使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幫助醫學專業大學生的專業能力和人文素質得到協調發展。在活動策劃階段,應通過多種形式深入調查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關注熱點,便于在活動組織階段依據醫學專業特點結合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等問題,創造性打造具有醫學和人文雙重特色的“精品活動”,如組織成立醫學專業大學生志愿服務隊,通過定期到福利院、社區、養老院等地開展義診、衛生健康知識普及和“三下鄉”等活動,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使大學生提升專業和人文知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環境是影響醫學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第三條主要路徑,它主要包括高校校園的物質文化環境、制度文化環境和精神文化環境影響三種路徑。
第一,打造物質文化環境。物質文化環境是文化環境的表層,其主要包括建筑、器具、場館、綠地、設施等,是高校人文環境建構的基礎。
校園的物質文化景觀能夠給人以情感熏陶和思想啟迪,因此,高校在打造人文物質環境時,一方面要注意發揮基本建設的功能。要在體現高雅優美的品質基礎上,充分展示本校的獨特性,蘊含著本校特殊的文化內涵,同時應具備較強的育人和審美功能。二是要注重挖掘精品文化景觀的功能。在高校物質文化環境中高品位文化景觀被譽為點睛之筆。因此,高校在建設校園景觀時,要著力發揮其人文功能,如國際主義戰士、著名醫師白求恩雕塑,使醫學生在校期間可以感受美妙、優雅的文化環境,受到救死扶傷、敬畏生命、關注患者等精神感染。
第二,構建制度文化環境。開展醫學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過程中,高校不能忽視制度文化環境所起的重大作用。在制度文化建設中,首先,高校可以嘗試從學術道德教育入手,通過制定學術道德規范,監督師生規范學術活動,在保障師生學術活動有序開展的基礎上,增強醫學專業學生學術自律,養成自律的品格和治學嚴謹的品質。其次,高校可以逐步完善教師工作責任制和學生學習責任制,帶領領導干部、各職能機構和部門實行責任分工制度、加強各項活動的紀律要求等特殊制度,促使制度文化環境逐步得到完善。
第三,營造精神文化環境。高校校園的校風、教風、學風等大學精神都是精神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文化環境的核心,是造就人才的沃土。首先,高校應著力建設優異的校風。校風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高校應深入挖掘本校優良歷史傳統,帶領全校師生共同營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風,充分展示本校的精神面貌。其次,應建設優良的教風。高校應該依據辦學理念和思想,按照校園發展規劃及戰略,主動構建以教書育人、嚴謹治學、為人師表以及愛崗敬業等元素為主要內容的良好教風;最后,要努力創造優良的學風。高校應著力構建勇于創新、奮發圖強、誠實守信和勤奮好學的優良學風。正是由于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的營造,醫學專業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水平。
質言之,新醫科建設背景下加強醫學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對于學生自身發展、現代醫學模式的完善,乃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意義重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從課堂教學、實踐鍛煉和環境影響等三大路徑入手,幫助醫學專業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強烈的社會責任、強化高尚的職業道德、提升健康的身心素養、增強全面的文化素質,以使高校培養的醫學專業大學生能夠滿足新醫科建設和健康治理新理念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