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祥
(創輝達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長沙 410000)
鄉村的定義對于不同的學科或學者有不同的解釋。對一般人來說,鄉村就是非城市、城鎮,經濟相對落后,生活水平較低。鄉村居民以農業、牧業、副業、漁業等生產活動為主要的經濟來源,以土地為生存之本。人口密度較小,由一戶一棟建筑物分散的聚落形態存在,與周圍環境的景觀相一致。居民的經濟活動及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干擾較小,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多樣性,形成特有的生活方式。
農民的認識在不斷提升,開始向往城市便捷、富裕、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同樣,不正確的觀念也反映在城市建設模式和景觀上,在鄉村規劃建設中,模仿城市建設模式,抄襲城市景觀類型、模式,忽略鄉村自身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原有風貌,照搬城市廣場、建筑形式,導致景觀風格差異較大[1]。
過去鄉村的建設模式沒有相對應的研究,居民根據流傳下來的經驗和自身需求對鄉村進行改造,從而在村莊的規劃建設中,沒有科學、正確的建設指導,導致照搬城市環境設計模式的現象涌現。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缺乏科學權威的理論指導,另一方面是領導對“形象工程”的追求。對鄉村景觀設計規范的認識不足,沒有從根本上探究鄉村特色景觀的意義,忽略了鄉村的歷史文脈和傳統文化,不僅破壞了鄉村原有的田園風貌和生態環境,而且影響了鄉村景觀的整體風格2]。
鄉村景觀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一方面,鄉村景觀是自然景觀經歷了不同文化時期的人類的干擾的記錄,既有自然的氣息,又不同于原始的自然,鄉村內的農業生產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遵循自然、受自然的影響。自然界的規律變化與農作物等自然物的生長密切相關,呈現出一片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景象。另一方面,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而進行的生產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適應性地對地表進行了改造,積淀了一些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景觀形態,呈現出一種人文屬性,形成了鄉村的人文景觀[3]。
鄉村景觀是歷史過程中人類在不同的文化時期的行為活動對環境的干擾的沉淀,形成了特有的景觀遺產,具有相當大的歷史價值。
(1)從地理學上來看,鄉村景觀包括了從都市鄉村景觀、郊區景觀到野生自然地域的景觀區域,具有特定的景觀類型,土地利用率低,人口分布較分散,田園特征明顯,農舍分散,自身能夠提供生產和生活服務功能的集鎮地區。
(2)從景觀生態學上來看,鄉村景觀是由不同的土地單元構成的復合體,受人類的干擾活動影響較少,自然屬性較強,保持較原生的自然環境,生態系統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生態和美學價值。
(3)鄉村景觀是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景觀和低利用率的土地利用景觀,具有悠久的田園文化和自然、舒適的田園生活。鄉村景觀對于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及環境維護具有重要的價值。
自然分為4 種,第一種是未經任何活動影響的原始自然;第二種是經歷了人類生產活動的干擾,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展現出人類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之下的關系,并非從美學和視覺的角度形成的,而是依照原始自然的形態而產生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第三種是人工的自然,人類按照自身對美的認識和滿足生活需求,仿照前兩種自然而建造的,是自然的濃縮和再現;第四種是在遭受嚴重損害導致某些自然因素消失后重生的自然。鄉村景觀屬于第二種自然,在農業等生產活動的影響下,原始自然在不斷消失[4]。
鄉村自然景觀包括氣候、土壤、地形地貌、大氣和生物等,為鄉村特有的景觀構成奠定了基礎,具有顯著的地域性,代表當地的自然景觀,從而使得我國的鄉村景觀存在極大的地區差異,如華北的平原景觀、內蒙古的草原景觀、江南水鄉、魚米之鄉等。
鄉村人文景觀包括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是當地的歷史、文化、經濟等的反映,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產生的景觀。鄉村的居民、服裝、道路、交通工具、景觀要素、家禽等是能被感覺到的,是有形的,構成了人文景觀的物質因素。人們的思想意識、人文風情、生活習慣、觀念、宗教信仰、生產關系等構成了鄉村人文景觀的非物質因素,非物質因素能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鄉村的內涵和魅力,更具吸引力。呈現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鄉村的布局、景色、建筑物、道路等休閑場所,在這些場所不僅可以欣賞到鄉村的美景,感受當地的發展歷史,體會到鄉村的自然氣息,而且能體驗當地的民俗風情、村落文化,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對整個鄉村形成獨特的的聚落形態。
鄉村景觀從自然狀態來看,受到了人類生產活動的一定干擾,但干擾的程度相對于城鎮小很多,所以它的自然屬性次于自然景觀,優于城鎮景觀,具有一定獨特性[5]。
農作物是鄉村經濟來源和生活的必需品,它獨具的空間存在方式和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價值是其他景觀類型中植物景觀所不具有的,是鄉村景觀的主要構成要素。
鄉村景觀的景觀格局具有獨特性,以農田、果園、林地、湖泊等為主的斑塊類型,谷底、溪流、河流、農田電網等形成的廊道群體。鄉村的基質因其自然地理條件和發展情況的不同而不同,既可以是農田,也可以是防護林或者果園。田埂的劃分使得農田斑塊相對于其他斑塊具有自身的獨特特征。
鄉村聚落空間格局呈現出以村落為單位,建筑成排列或小集中狀,農田鑲嵌于村落周圍,因村落的規模和發展情況的不同,集中的程度也不同。
鄉村景觀生態過程既有自然過程也有人工過程,兩者生態過程交叉鑲嵌存在,但自然過程相對較多。鄉村景觀是人工過程作用于自然的結果,與自然過程密切相關。
(1)居民點景觀:其是鄉村居民居住的地方與活動的聚集地,融合了當地的建筑文化、民俗風情等文化特征,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
(2)農耕景觀:農耕文化源于炎帝時期,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也是鄉村獨特的文化和景觀,具有很大的經濟、文化、美學價值。
(3)遺產保護景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吸引鄉村人口不斷流入城市,導致鄉村呈現出空巢狀,村落文化不斷流失。村落凝聚了鄉村古代文化和歷史,體現了鄉村的民俗風情、生活方式和環境意識,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野生地域:荒地景觀是鄉村中未受或極少受人類活動干擾的自然景觀類型。
(5)濕地景觀:低地和湖泊是鄉村景觀中常見的濕地景觀,對保持鄉村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6)林業景觀:包括果園、經濟林和生態林景觀,推動鄉村的經濟發展,對環境整治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7)鄉村工業景觀:工業技術的引進為鄉村帶來了工業景觀,工廠和采礦一面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卻破壞了鄉村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
(8)養殖景觀:畜牧業和漁業的發展形成了鄉村經濟景觀。
因受自然地理條件、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強度的干擾程度不同,鄉村景觀的區域組合方式和特征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不同的景觀類型決定著不同的景觀內容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干擾強度,從而形成特定的景觀格局[6]。鄉村景觀區域空間組合模式依據鄉村地形地貌,有以下幾種類型。
(1)柵格狀空間模式。村落的景觀布局均衡,空間格局均勻,交通縱橫交錯,與農田斑塊相結合,鄉村整體呈現出柵格狀,這種空間模式一般出現于平坦開闊的平原中。
(2)魚脊形模式。山谷地帶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都是沿著谷地往兩側開拓,形成了以谷地為中心軸線,通過連接軸線不均衡地往兩側延伸的魚脊形模式。
(3)星狀模式。圍繞山間盆地,以其為中心,往外呈輻射狀,道路呈網絡狀連接起來。
(4)混合型模式?;旌闲褪窃谛菭詈汪~脊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比較常見的鄉村景觀區域組合模式。
5.2.1 生態原則
鄉村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干擾,破壞了鄉村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使得鄉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風貌。鄉村景觀生態規劃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合理利用鄉村土地、資源和空間,從科學和藝術的角度,為人們創造一個舒適、安全、優美的環境,保持鄉村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5.2.2 繼承傳統
在不同的文化時期,鄉村都承載了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地區的差異導致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形成,也積淀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從而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觀實體。這些景觀實體是鄉村的精神和文化載體,在景觀生態規劃建設中應該繼承下來,既能體現地域特色,也能加強人們對鄉村的了解,重視鄉村的價值。
5.2.3 因地制宜
不同的鄉村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具體體現在土壤、氣候、大氣等方面,從而會限制鄉村的生產生活活動。鄉村景觀生態規劃建設中,要根據人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因地制宜,創造適宜、實用的人居環境。
5.2.4 資源合理化配置
鄉村資源豐富,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資源、景觀資源和土地資源,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優美的景色。過去鄉村的資源利用率低,粗放管理,濫砍濫開發,不僅沒有實現本身具有的價值,還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F在,我們要遵循自然規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推進更全面、更健康的資源類型。鄉村景觀作為鄉村資源的一部分,綜合了美學、功效、休閑和生態五大價值,合理開發利用鄉村景觀資源可以推進鄉村的發展,引進先進的觀點和經驗,發揮鄉村的地域性優勢,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資源的利用實現最大化。
5.2.5 以人為本
無論是鄉村景觀規劃還是保護,都是為人服務。在落后的發展觀念中,往往以經濟發展為最終目標,忽略了人居環境的重要性。鄉村景觀規劃建設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創造舒適、安全、優美的人居環境和景觀,遵循自然規律。
5.2.6 美學價值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的欣賞層次越來越高,依據美學價值觀,塑造符合人們審美觀的景觀,形成視覺上的享受。
5.3.1 重點保護
景觀特征表現突出的地區往往是生態穩定性較差,且恢復能力差,避免這些區域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變得十分重要。為了改善可能遭受破壞的景觀區域,對鄉村景觀的空間結構進行整治和重建,實施相對應的環境保護策略,預防不合理的開采和濫用,改善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和生態的穩定性,重點保護生態脆弱的地區。
5.3.2 完善景觀結構
鄉村景觀作為一個系統,為維持系統的穩定,使其景觀功能得到最大發揮,需要保證鄉村景觀的景觀結構的完善。景觀結構為景觀功能的發揮奠定了基礎,但由于鄉村的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粗放管理,容易干擾到景觀結構的穩定性。所以,填補鄉村景觀結構的敏感區域,保證景觀系統的完整性,得到充分完善而增強其穩定性。
5.3.3 資源合理保護利用
生態系統多樣性對生態環境的生長、成熟、演變有重要作用,能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抵御能力,在生態環境受到創傷后,能在一定時間內自行恢復、重生。因此,合理保護和利用鄉村景觀資源,保證生態多樣性,使得在鄉村景觀生態規劃建設中降低管理力度,保證景觀資源的可持續性。
5.3.4 景觀布局設計
鄉村景觀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是遵循自然的變化規律和人為干擾而沉淀下來的。人文景觀是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生活和文化的記錄,反映人們的生活方式、民俗風情,具有地域特性。因地制宜,依據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位置、現狀規模、審美觀,構建當地特有的景觀布局,塑造體現鄉村風貌和建筑文化的優美景觀。景觀設計要結合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發揮傳統特色。
我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農田作為鄉村生態系統的重要板塊,形成了鄉村的獨特景觀。基于此,應注重農業景觀的設計,提升鄉村景觀的內涵。
5.4.1 生態農業
過去農村中農作物的生長都是依靠人和牲畜的糞便提供的營養,雖然生態環保,但是用量有限,而且效率不高?;瘜W肥料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農作物的生長,卻破壞了生態環境。因此,應合理地利用鄉村資源,遵循能量轉換定律和生物規律,創建高效節料的系統。
5.4.2 生態旅游農業
鄉村景觀既包含自然景觀又包含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可給人提供舒適、優美的視覺感受和身心享受,是較為豐富的資源。人文景觀承載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物質文化,增強了鄉村景觀的意境美。將快速發展的旅游業結合于農業景觀,不僅可以推進鄉村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引入更多先進的農業技術。結合當地的地理條件、自然資源、發展模式,合理安排農作物、魚類、蔬果類等的生產,保證其高質量生產,建設相配套的設施場所。在旅游路線中,充分展示各種農作物,讓游客參與農作物的種植,增加其參與性,營造體驗式和休閑式農業生態旅游方式。
鄉村景觀生態規劃的建設是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包括合理保護利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遵循鄉村的自然地理條件,結合當地的民俗風情、歷史文脈,創造具備時代氣息又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同時也能彌補鄉村景觀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