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意
(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廣州,510515)
自清代開辦郵政,中國郵政車船等均以綠色為主,到20世紀30年代,郵政部門已將綠色作為行業標志,故人們常稱穿著綠衣的郵政人員為“綠衣使者”。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的“綠衣使者”,以往學界較少關注。在作為戰斗堡壘的晉察冀邊區,面對敵人瘋狂“掃蕩”,“綠衣使者”穿插于火線之中,用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構建起信息、物資、人員流動的生命線,鞏固了晉察冀邊區政權。
1938年,邊區政府在阜平陳莊創辦了晉察冀邊區臨時郵政總局,在邊區腹地恢復了一些郵政局、所,組織開辟了通往北岳區各縣的郵路,并向外逐步開辟了通往晉西北與延安的主干線和向南越過正太鐵路通往太行區的輔助干線,溝通了晉察冀邊區根據地與延安中共中央及駐太行區八路軍總部的聯系。[1]當時大致有4套開展交通工作的班子:邊區政府交通科,晉察冀日報社的發行科,中共地方黨委和軍隊的交通通信組織。在當時,建立交通聯絡十分艱難,需要做艱苦細致的思想工作。以冀南三分區為例,“開始時依靠黨的地方組織,找到一些基本群眾,主要是便利工作的婦女、小孩、賣藝人、出家的和尚,來往傳遞信件、報刊。這些人,雖然能完成傳遞任務,但時間經常不能保證;同時,由于1942年開展整風運動,大批革命干部到太行或延安參加整風,交通站又增加了護送干部過往的艱巨任務。這樣的艱巨任務,光靠交通站的幾個聯絡點的干部和幾個婦女、小孩完成任務是困難的。尤其敵人對平漢鐵路封鎖非常嚴,鐵路兩側均挖有7米深、7米寬的封鎖溝,溝上設墻,夜間在馬頭南北各路口和炮樓周圍都有巡邏的日本兵”。[2]因此,根據對敵斗爭的需要產生了冀南三分區武裝交通隊。該交通隊的任務是傳送黨政軍文件,護送過路干部,運送新聞報刊、冀南鈔票以及其他軍用物資。中共的武裝隊和活躍在敵占區的各類秘密交通隊,組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網,承擔護送干部和傳遞文件的“雙重任務”。“為了保證郵件的順利傳送,保證郵政交通員和護送干部的生命安全,每個站隊都配有一定數量的武器”,因而還經常鎮壓漢奸,打擊敵人活動,沖破“封鎖分割”。[3]
此外,各條戰線、各大地區都建立起各自的交通線,如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交通科,1941年至1945年間,輸送黨內外大量信件、文件、報刊、書籍等,其中從中央帶回絕密文件、“秘(密)電碼”兩次;護送領導干部40多人次,其中有冀中區黨委書記黃敬、冀中區組織部長劉亞球、華北聯大校長成仿吾、冀中區回民支隊政治部主任丁石堅等;護送一般干部、工人、學生、保育員、衛生員等1800多人次。[4]“綠衣使者”的不懈努力令他們贏得了相當高的聲譽。
抗戰期間晉察冀邊區“綠衣使者”責任重大,因而在選拔方面極為嚴格。中共中央北方局對當時交通科的人員條件做了規定,例如科長必須是“有社會經驗及有領導能力的忠實可靠的同志”;干事及站長必須是“忠實可靠的干部”且“須有相當文化水平”;秘密交通員必須是“最忠實可靠,堅決沉著,有社會經驗的區級以上的地方干部”;武裝交通或一般交通員,必須是“忠實可靠的黨員,有社會經驗膽大心細的地方干部”[5],“必須是忠實勇敢、細心、機警、敏捷與能自覺負責者”[6]。從成分上來看,交通員多來自農民、工人、部隊戰士及知識分子中的優秀黨員,其中一些人原來就是村支書、民兵隊長或區干部。因此,他們既會做地方工作,又懂武裝斗爭;既會做思想政治工作,又能獨立完成其他工作;他們政治堅定,黨性強,守紀律,是交通工作人員的不二人選。呂正操總結道:“由于秘密地開展工作,對交通員要求政治上可靠,立場堅定,機智勇敢不怕犧牲,埋頭苦干,在群眾中有威信。”[7]
晉察冀邊區“綠衣使者”是隱蔽在人民之中的秘密交通員。他們白天隱蔽在農民家中,幫助家務勞動,講抗日故事,宣傳政策,與群眾論輩分、定稱謂,親如家人。晚上護送人員時,前面偵察,后面掩護,高度負責,幾年中沒有出現一次重大事故,保護了過往人員的安全。[8]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他們“通八路”,但從來沒有向敵人告密,還幫助站崗放哨、安排住宿。至于交通員的家庭,幾乎全部參加了秘密交通工作,他們有的幫助掩護過往人員,有的幫助到火車站接送,男女老少齊上陣。
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綠衣使者”穿梭在火線上,充滿傳奇色彩。在敵強我弱的情形下,交通戰士們依靠人民群眾創造出靈巧的工作方式,出色完成任務。“交通站設在群眾基礎好的村莊,交通站都有秘密堡壘戶,依靠群眾掩護。交通員活動一般在夜間,穿灰色夜行衣,手槍插在腰里,行蹤神秘,不走大道,事先規定好接頭地點和聯絡暗號。”[9]廣大交通員在對敵斗爭中,機智靈活地運用了許多巧妙辦法。例如“化裝成買菜的,在車上挖個小槽,藏進文件,再扣嚴,釘好;化裝成賣魚的,用油紙把文件包好,塞進似爛不爛的魚肚內”[10]等。在執行護送任務時,通常采用的辦法有:派部隊進行武裝護送,或是沿途偵察秘密通過,還有就是“化裝成商人、病人、探親者,或化裝成醫生、偽官吏,持以合法的證件,以合法的身份,乘坐汽車、火車,或乘坐馬車,通過日偽封鎖線,并事先利用敵偽內部的秘密‘關系’或偽官吏或關卡檢查人員,予以掩護放行”[11]。據由交通員護送的同志記錄,“深溝足有一兩丈深,早已在溝壁上挖好了上下腳蹬;路邊的鐵絲網雖然很密,但也早已打開穿行洞口……過路之后,武交隊同志還要把這些痕跡滅掉”。[12]交通員憑著機智靈活和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通過敵人的封鎖線,不懼與敵人遭遇,靠著人熟地熟,在敵人的心臟地帶活動也能順利完成任務。
晉察冀邊區交通人員運送軍需物資和糧食,還要保證物資安全,進行堅壁工作。1943年5月,唐縣三區交通站站長陳名章帶領交通人員在日寇“掃蕩”前,“動員民兵鑿山洞,挖地窖,苦戰3晝夜,在敵人進攻前,將儲存的大批公糧、軍裝轉運到山上隱蔽地點埋藏起來”。[13]每當與日寇交戰,交通人員以身作則帶領抗勤勞力參加后勤供應工作,背運糧食和武器彈藥。例如1943年秋,“八路軍某部在青虛山與日軍展開激戰,唐縣3區交通站又動員抗勤勞力1900人參加后勤供應工作,連續奮戰4天,不僅將武器彈藥和12.5萬公斤糧食及時運到陣地,并在青虛山附近埋藏軍糧150萬公斤”。[14]晉察冀邊區“綠衣使者”與當地群眾親密無間,幫助群眾生產,打擊來搶糧的敵人。比如“定唐武交隊常駐大西張村,有一次被搶糧的敵人包圍,武交隊立即行動,配合民兵,守住村口,還擊敵人,打得敵人倉皇逃竄,保護了群眾的利益”。[15]
“綠衣使者”執行任務十分艱苦,常常是夜間行動,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最受罪還是初春過河,河面上的冰白天融化晚上又凍結,但凍不牢固,交通人員通過時就會踩塌了,鞋襪濕透了,冰冷刺骨,凍得渾身發抖。若是遇到大風大雪天氣,更加艱苦,但為了跨越敵人封鎖線,不得不利用風雪、大雨等天氣突變去活動。加之交通人員大多不習水性,為過河也想了不少辦法,例如用大笸籮過河,大笸籮白天不用時,藏在敵人找不到的地方,夜間用時一背就走,放在河里就用,天熱時,一人鳧著水在前邊拖帶,后邊四個人,把著笸籮邊,不會游泳的人,也可過滏陽河。天冷時,大笸籮里可坐一至二人,文件報紙放在笸籮里,一人劃水,即可渡河。“較大河流在汛期水漲時則選擇適當地點設秘密渡口擺渡,有的準備幾個大笸籮,有的利用附近村莊的漁船,不用時就沉入水底,并經常變換擺渡地點,以免敵人查覺。”[16]
在抗戰艱苦的年代,“交通員有兩大苦難,一是飯吃不飽,再一個是鞋不夠穿”。[17]他們工作全系徒步接力,勞動強度大,吃得多、衣服鞋襪磨損快,物資供應離實際需要還差很多。1942到1943年是根據地生活最艱苦的兩年,“交通員吃黑豆、樹葉、鹽水拌飯,有些人思想不穩定,不安心交通工作”。[18]在實際工作中,也存在輕視交通工作的現象,有些人“認為交通工作是單純的事務工作,沒發展前途,或則認為別人瞧不起,自己也輕視自己,干也沒勁頭”[19],要么又陷入絕對主義,不適當地過分強調交通工作的重要性,使工作受到損失。為此,黨從抓后勤保障和思想教育這兩大方面推動“綠衣使者”的保障工作。
為保證“綠衣使者”們能吃得飽,“定量一律提到每人每天1斤10兩小米”[20],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要求各級政府及各個機關須切實照顧交通員生活,交通員生活水平不應低于一般機關人員,要設法讓其吃飽。為確保“綠衣使者”們能有鞋穿,“按每年10雙(內棉鞋1雙),確實不夠穿的地區,由同級政府負責調濟(劑)質量較好的鞋子穿”。[21]在不同季節給予交通員盡可能的補充,例如夏季每個交通員應統一發給必要救急藥品(如十滴水、解暑丹、下火藥等),寒冷地區冬季均發皮衣,其他區按出勤人員多少添置棉大衣(皮衣、棉大衣均不歸個人所有),氈帽1頂。[22]為了解決交通員們的后顧之憂,貫徹“優抗”及從生產中幫助交通員家屬解決生活問題,在生病時能就地診治,若病重或體弱要短期休養者,必須照發糧食菜金等,應視同一般休養人員待遇,如因公殘廢傷亡,應按抗日軍人的撫恤辦法處理。
晉察冀邊區“綠衣使者”分散在各地、各條郵路線上,學習培訓方式靈活多樣。例如各地局站普遍出版墻報及黑板報,開展英雄模范運動,對交通員學習有嚴格的時間要求和內容進度要求,建立了巡回檢查與輔導制度,“規定交通員每人每天識字1—3個,每月識字100個左右,對識字1000以上學習好的給以獎勵”。[23]條件允許時開辦訓練班,“有組織、有計劃地把做交通工作的干部分批調回,進行一兩個月的政治學習。各總站半年左右分兩次讓干部、交通員到總站集中,用一周左右時間進行軍事政治訓練”。[24]在學習資料方面,根據《子弟兵》等報刊、自編政治教材供交通員們學習;針對很多人文化低和業務不熟的情況,編寫了為人民服務與郵政業務技術結合起來的《淺易郵政讀本》共30課,均采取順口溜的形式,如“爬大溝,過碉堡,交通員們膽量高,是天邊,是地角,敵人封鎖做不到”[25]等等。交通員們既學習認字又學到了郵政業務,收到很好效果。
在中共領導和人民支持下,晉察冀邊區“綠衣使者”在對敵斗爭中創造出靈活的工作方法,鑄造出“綠衣使者”的精氣神,贏得了榮譽。他們穿插于敵人的封鎖線,傳遞機要文件,護送干部往來,遇到險情,一人掩護,一人帶上文件轉移,決不讓文件落到敵人手里,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堅決完成任務,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綠衣使者”具有強大的戰斗力,也反映出中共選拔交通員時十分看重其忠誠與信念堅定的特性是十分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