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潔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資源信息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資源檔案館)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2)
從古至今,人們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大自然的饋贈,小到一粒米,大到一條河,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財富。為了生存,從遠古時期,人類就為了搶奪更優質的生存環境,以及更充足的生存資源,不斷發生各種程度不同的沖突。過去的幾十年,科技高速發展,南水北調解決了我國北方水資源匱乏的問題,西北地區山崖上的高壓線塔解決了西北地區電力匱乏的問題,縱橫交錯的鐵路線路把煤礦運送至全國各地。在父輩們的努力下,實現了資源的合作和分配。現如今,互聯網+和大數據體現在生活的各方各面,也體現在國家為了自然資源能夠可持續發展制定的各項舉措中。
我國有34 個省級行政區,下屬分布著不同的市、縣,各地區的各項工作都是單獨開展的。在以前,統計的各項信息內容根本無法做到全面共享、同步,甚至是覆蓋,這就會造成信息不對等問題。例如,兩省或兩市交界處,某一地區的某一項資源重復記錄,造成登記信息出現重疊,或者是對于土地所有權的模糊登記,造成規劃或分配時出現各種糾紛等問題。而且由于自然資源的數據變化快,所屬地區分布廣泛,在出現數據信息更新時不能及時調整。如此一來,不但會造成土地空間規劃重疊等問題,甚至還會造成公有資源的流失,甚至人民財產安全受到威脅[1]。
由于土地面積遼闊,使得我國有著173 種礦產資源,數量可觀,但分布不均。鐵礦主要分布于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地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而這些礦產資源的使用卻大多在礦產資源匱乏的發達地區,這就造成了較大的運輸量和調配安排不均。目前,礦產資源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依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在開采和使用時,對于環境的影響和污染是不可逆的,如果信息不能實現實時同步,就容易造成在調配時不能合理把控各地區的不同使用量,造成效率低下,會加劇資源的浪費[2]。
大自然賦予了人們生存的權利,自然資源的保護也至關重要。由于以前傳遞信息的時間會有一定的滯后,準確性會有一定的偏差,人們的保護環境意識普遍不高,使得對于動植物的破壞越來越嚴重,濫捕濫殺、環境污染、占用耕地、填海造田等一系列的問題層出不窮,瀕臨滅亡的生物越來越多,生態環境也日益惡劣,對人類如今和以后的生活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雖然國家對于保護自然環境改變現狀的決心很堅定,但制度的實施者由于信息不對等、理解不到位、未能及時監管等,導致實際改革成果收效甚微。科技發展到今天,網絡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現在也要思考和調整對于自然資源的管控強度,有了大數據的加持以及公眾的監管,效果一定大不一樣。
對于自然資源的日益重視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為了人民的生活能夠得到保障,讓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得到可持續發展。特別是礦產資源,它不同于其他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它,大到工廠的原料生產,小到每家每戶餐桌上的一碗飯,都離不開礦產資源。但是礦產資源分布廣泛,開采量信息和使用量信息不對等,再加上一些不法商家對于礦產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浪費使用,如果再不能將有限的礦產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總會有坐吃山空的一天。這就需要將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最大價值。
自然資源本是關系社會民生的大事,但是由于人類普遍追求物質生活的觀念,造成部分把控資本的商人隨意拋售礦產資源,占用農業耕地或林地用于商業建設,為了金錢,不顧民生。近些年,在自然資源信息化的不斷完善中,用于商業用途的礦產資源在開采過程中,對于數量的把控和記錄越來越嚴格,保證各項自然資源源頭清晰,杜絕未進行登記造冊的黑礦工廠對于人民財產安全的威脅。此后,也要針對資源的流向和用途進行監督和管控,在大數據的加持下做到資源共享,從礦產資源開采出來那一刻就要嚴格進行數據輸入,運輸途徑和方式在數據分析下選取最優方案,減少途中損耗,對于礦產資源的使用,特別是稀有礦產資源的使用,嚴格按照標準并進行數據錄入,做到產品能夠追根溯源保證質量,資源利用合理,拒絕浪費。從每一個環節做好監控和保障,杜絕違法盈利。
過去,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使用無計劃性,無長遠性,不能統籌調配,以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而且大量的耕地被占,林木被伐,海洋被污染,珍稀動植物瀕臨滅絕,造成了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這不斷地警醒著人類,要把保護環境作為人類能夠賴以生存的意識。自然資源的信息化將大量的自然資源統計、分類、整理、分析、統籌,即將自然資源的內容信息做到共享,又可以分析自然資源中具有循環特征的類型與基礎資源進行配合,在不影響人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保護各項資源。而且強大的技術支持能夠及時監督和發現耕地、林地、濕地的變化,將數據實時同步,及時分析,做出決策,下發執行,避免更大損失的出現[3]。
自然資源的信息化首先對于自然資源的檔案管理有著階段性的突破作用。以往的紙質檔案有著保存時間短、易損毀、調取查閱流程復雜且用時較長、各地區信息資源不能同步等弊端,自然資源的信息化能夠進行全面覆蓋和完善,能使各地區在檔案管理時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而且自然資源的數據變化速度快、基數大,對于自然資源數據的準確性也能夠得到保障,還能對全國范圍內自然資源的分布和使用做到整體規劃和分析,助力自然資源部開展各項工作時更加適時快捷、真實有效,監管起來有方向、有內容、有對策。
全國2854 個縣(市)不動產登記機構現已接入國家級平臺,實現接全面覆蓋,日均實時匯集20 多萬條數據資源,對現有數據資源進行整合,可提供更為廣泛的應用。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將所有的資源所有權進行明確,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對于重復登記的信息進行比對確認,在設立過程中處理因為資源所有權不明確造成的糾紛問題,也能避免此后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等造成的一戶多賣等現象的出現,充分保護了公民的合法權益。此外,在進行“放管服”下實現了“互聯網+政務”建設;實現簡政放權、做到便民利民;信息的共享避免了公民在辦理資源類業務時資料信息的整理和各部門之間的聯控,做到“一處受理”和“不見面審批”,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4]。
要想實現自然資源的信息化,需要借助的不僅僅是互聯網的大數據,互聯網的大數據是實現信息化的基本載體,但是在對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過程中,保證數據的準確性也是至關重要的。
互聯網作為虛擬的網絡平臺,要想接受龐大的自然資源信息,就需要有強大的后臺支持,收納不斷增長的龐大數據;完整的硬件后臺的保障支持,確保使用過程中的準確和時效;安全的網絡環境保障資源信息不被泄露,以免造成損失。首先,需要政府網絡信息平臺技術的支持,這涉及多個部門的通力合作;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逐步搭建共享信息平臺;根據內容的重要程度,擴大開放內容的范圍,方便職能部門和人民群眾。完善網絡環境的安全管理,確保重要信息的保密性和大量信息的安全性[5]。
自然資源的信息不是簡單地丈量土地、劃分山頭,在測量和計算時,需要借助專業的技術人才以及高科技的技術設備的加持。例如,截至2017年底,我國已發現礦產資源173種,其中,天然氣水合物為新發現礦種,煤炭、石油、天然氣、錳礦、金礦、石墨等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增長,全國評審備案礦產資源儲量報告較上年小幅增長,石油、天然氣、錳、鉛、鋅、鋰、石墨等礦產資源潛力動態評價取得新進展。如此準確的數據支撐背后是技術人員夜以繼日的探索和評估。這還只是我國資源探索的冰山一角,對于礦產資源的勘探、對于地上以及地下水資源的發現與保護、對于海洋以及島嶼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對于土地評估的監管等一系列的問題都要專業的人才來完成。因此,人才的儲備至關重要。
技術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技的進步也讓技術人員在獲取數據時的方式多樣,且速度快,準確率高。國家現代測繪體系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測繪基準成果是描述地理空間位置、長度、方位、幾何形態和時空分布的參考,對于獲取土地資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還能夠及時發現占用耕地、填海造田等違法亂紀事件的發生,并及時調整和處理。我國初步構建了高精度、三維、動態、陸海統一、幾何基準與物理基準一體的國家現代測繪基準體系,產出了一批精度高、現勢性強的測繪基準成果,為自然資源信息化的建設添磚加瓦。
數據庫的建立對于自然資源信息化快速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在網絡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大數據的方便和快捷體現在方方面面,基于基礎的地理數據建立的相關數據庫也應運而生,各縣域地區將各地的紙質文檔數據整理成電子文檔進行保存,網絡信息技術人員再依據自然資源的實際需求設計和開發可以共享和上傳信息的各項軟件平臺,并根據資料類型將基礎信息數據庫進行細分,讓網絡技術不僅是用于儲存資料,還可以讓全國各地的自然信息工作人員都可以共享、分析和整合資源。
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全天候觀測天氣狀況和水資源數據,對于氣候資源的運用、水資源的運用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現在正在提倡使用可再生資源,氣候資源和水資源的使用就需要遙感的可預見性來幫助調整水能和風能設備的使用,使可再生資源發揮最大價值。遙感應用中心還能夠預測災難,提前進行預警,保障人民財產安全不受侵害[6]。
在新形勢下,要以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自然資源信息化的重要目的,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現如今對于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把握努力方向,堅定不移地為人民謀福利,將減少自然資源浪費、保護環境作為建設自然資源信息化的長遠目標。通過儲備和選拔信息化專業人才和自然資源類專業人才,建立更加完善的自然資源信息化系統,并不斷優化,全面實現自然資源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