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也 商建 周宏偉 葛僑
摘 要:在新媒體大環境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信息化、大數據時代已然到來,氣象行業內積累的數據爆發式增長,氣象服務模式也歷經著變革。氣象工作者可以使用云計算、大數據的方式對龐大氣象數據進行準確快速的分析處理,并且可以通過高路徑,將分析的氣象數據信息快速轉化為簡單易懂的氣象圖像信息傳遞給社會公眾,極大地提高氣象服務的便捷性和準確性。氣象部門還可以利用智能網格技術,提高氣象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基于此,該文重在研究新媒體對氣象服務方式的影響,并且探討服務水平提高對策,通過該研究,以期為我國氣象工作者提供相關的理論上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氣象??影響??服務水平 提高
中圖分類號:P6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2(b)-0000-00
Influence of New Media on Meteorological Service Mode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Service Level
Abstract: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 the era of information and big data has come, the data accumulated in the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is growing explosively, and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model has also undergone changes. Meteorologists can use 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 to accurately and quickly analyze and process huge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can quickly convert the analyzed meteor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 into simple and understandable meteorological image information through high path to the public,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convenience and accuracy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 can also use intelligent grid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on meteorological service mode, and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service level. Through this research,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meteorological workers in China.
Key Words: New media; Meteorological; Influence; Service level; Increase
我國的氣象服務體系包括多項氣象服務,涵蓋氣象科技服務、天氣預報服務、專項科研、公共決策等。氣象服務是我國氣象部門工作的核心,也是氣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氣象行業的用戶提供氣象服務,并根據廣大用戶需要,針對性地提供科學的定制服務。氣象用戶分布在不同行業,在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為氣象工作者提出了多樣的研究課題,需要通過有效的科研和工作措施來滿足不同行業的氣象需要。通過對氣象服務需求的梳理可以發現,天氣預報是最為普遍的需求,目前我國氣象服務的主要業務是精細化、網格化的天氣要素預報,也是未來氣象服務的發展方向。
1?當前我國氣象服務的現狀及問題
1.1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近年來,我國氣象部門積極利用新媒體,大力發展氣象大數據中心,打造大數據存儲基地,與社會各界開展多方合作,形成了一站式收集、處理、存儲數據的模式,儲備了氣象數據存儲利用的基礎資源。但是,當前我國氣象發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我國地理面積遼闊,東中西部發展不均衡,氣候、地理環境等差異很大?。
1.2氣象預報信息還不夠精確
目前,在我國全國范圍內已經普及了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并且包含基層臺站在內能夠開展全天候24小時連續氣象觀測,而且能夠積極使用天氣雷達、氣象衛星、高空探測等技術作用于氣象要素,開展天氣現象信息的全面監測和數據收集。但是,我們所在的地球大氣環境,每時每刻都處在變化之中,我國氣象部門的工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在進行分析判斷氣象觀測數據信息時,或多或少會存在一定的主觀因素,導致專業氣象數據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差。或是時常會遇到氣象觀測設備故障等問題,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觀氣象測數據的準確性,從而影響氣象服務的質量。
2.新媒體對氣象服務方式的影響
2.1氣象數據收集和整理進一步完善
長期以來,我國氣象數據信息的收集和存儲主要使用傳統模式,存在著單純記錄信息,缺乏系統分析、難以檢索等問題,傳統信息存儲模式在我國的氣象信息收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傳統的信息收集和存儲模式已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的需求。在推動大數據應用到氣象信息服務的過程中,要再次整合歷史氣象信息,以標準化和規范化為要求,對歷史信息進行重新的整理和分析,只有形成系統的數據分析,才能夠發揮歷史氣象信息的作用。
2.2氣象信息發布渠道進一步拓展
我國地域遼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能夠做到氣象數據的實時傳輸,但是,部分地區的氣象服務落后,例如:西北地區地域遼闊,大部分農民會經常外出放牧或耕地,在外活動時,雖然可以經常收聽廣播,但是可能會因為通訊滯后等原因沒能及時收到氣象預報或者監測手機資料登現象常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我國氣象中心在每一個省市縣鄉等行政區劃單位,設立了氣象信息源,建立起區域性的氣象觀測站,不斷完善氣象服務,為當地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國氣象中心在實時天氣監測和天氣信息預報預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過強大的信息員隊伍建設,不斷拓寬氣象服務的覆蓋面,提高氣象信息的傳播速率。氣象部門收集氣象災害等信息的技術手段更加完善,提高了氣象領域的防災防御能力,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我國加強各項專業預報和氣象專項服務,制作中高考、春運、節假日等氣象服務,及時發布雷電、大風、暴雨、高溫、伏旱等天氣預警信息。氣象部門利用全媒體渠道,比如:機短信、天氣App、微博、微信等多媒體渠道進行及時的信息發布,讓群眾能夠及時接收到準確的氣象預報信息。雖然目前媒體渠道十分豐富,但是對于廣大農村地區而言,還要加強氣象信息傳遞渠道的拓寬建設,氣象工作者要深入到農村地區,加強對氣象防御和氣象災害類型的宣傳力度,讓農民能夠熟練掌握氣象災害防御的相關知識。
2.3 氣象服務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智能網格預報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我國建立一體化的氣象預報平臺,從而根據氣象變化規律來模擬天氣的變化過程。在實際應用中,如短時性雷陣雨等天氣過程中,采用傳統氣象預報技術與智能網格預報技術進行對比實驗,結果發現,傳統的氣象預報技術使用過程中,預報員需要經過各種數據的綜合分析,來考慮降水的時間、強度等情況,整個過程較為復雜且耗時。而智能網格預報技術可以根據數值模式,來模擬短時性雷陣雨的天氣過程,能夠通過多套算法,來實現多種不同天氣和不同尺度的天氣過程模擬,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將觀測到的氣象數據,進行計算和分析,從而得出較為準確的氣象數據,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氣象預報員的專業素養和理論知識水平進一步提高,能夠掌握各種氣象數據和資料的綜合分析分析能力,對氣象預報產品的解讀和分析能力,全方面地提高氣象預報的智能化、現代化水平。
3?新媒體環境下提高氣象服務水平的對策
3.1調整氣象預報員的工作職能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5G、自動氣象觀測技術、智能網格預報技術將不斷提高,氣象預報的智能化也將不斷升級。要有效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就要積極利用先進的氣象科學技術。在這個過程中,氣象預報員的工作職能將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應當對氣象預報員的工作職能及時做出調整。首先,應當轉變工作思維,改變傳統的天氣預報思維模式,向精細化災害性天氣預報模式邁進,對所采集的氣象數據進行快速的訂正。隨著精細化的天氣預報逐漸普及,天氣預報的站點增多,天氣預報將由智能系統來完成,天氣預報員需要快速訂正天氣預報,包括短時預警和災害性高影響天氣。其次,天氣預報員需要理由智能預報平臺,快速分析和正確解讀氣象觀測數據,推送氣象預報產品和預警產品,為相關行業的決策者提供準確的有針對性的氣象預報,為組織提供技術決策的依據,為當地的氣象防災減災提供支持。
3.2在氣象服務中應用氣候云端
要有效提高氣象服務能力,氣象部門應當利用先進的氣象技術和儀器設備。云計算是氣候云端建立的必然前提,氣候云端的核心是大數據。應當在提高專業氣象服務能力的過程中,應用氣候云端。氣候云端包括原始系統、云端申請、模型控制等技術服務,既可以滿足氣象服務需求,管理天氣事故流程,還可以通過云計算組織氣象資源。云計算主要應用于災害性天氣的預警,可以將氣象數據存儲在計算終端,不會受到天氣資源的影響。氣候云端能夠通過數據計算處理發出預警,可以應用于早期的天氣預警,通過天氣微信等發送預警信號,檢測可能發生的氣象災難,為相關部門制定防災減災預案和計劃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持,能夠有效解決傳統計算方式延遲等問題。由此可見,在提高專業氣象服務能力的過程中應用氣候云端勢在必行。
3.3在氣象服務中應用大數據
大數據被譽為信息時代的“煤炭資源”,推動著行業創新變革。深入挖掘和分析大數據,才能從海量的數據中獲得“為我所用”的資源。氣象行業數據龐大,包括氣象預報、氣候變化等,通過大數據對氣象數據和氣象事件進行分析,能夠有依據地預測未來。氣象大數據由氣象觀測系統和氣象業務部門多元化的信息生成,通過信息收集和交換,能夠生成專業的數據識別元素,并且能夠控制氣象數據產品的服務質量,滿足各行業的需求。因此,要在現行體制下有效提高氣象服務能力,就要積極應用大數據,將大數據與氣象服務相結合十分必要,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深度挖掘氣象大數據,能夠提取出最有價值的氣象信息,通過構建智能化的氣象服務系統,能夠創新氣象服務模式,提高氣象服務水平。
3.4加強科技和人才投入
我國的氣象部門應當致力于氣象科學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高氣象觀測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在應用先進科學技術的過程中,會出現部分氣象工作人員接受慢、操作失誤率高等問題,影響氣象觀測結果。因此要提高我國的氣象服務能力,應當加強先進技術的應用和培訓,拓寬氣象服務的覆蓋面,構建完善的氣象監測網絡,建設包括交通、環保、生態、能有等領域的監測系統,以完善的氣象服務網絡支持專業氣象服務。此外,我國氣象部門還要建立科學的用人機制,積極引進氣象人才,通過開展定期培訓、理論培訓、實操培訓、故障維護等多樣化的專業培訓,來提高我國氣象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讓氣象工作者能夠用好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備,切實提高氣象數據的質量,確保氣象觀測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從而使得氣象服務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4結語
提高氣象服務水平是我國氣象部門工作的重點,氣象服務能夠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準確的科學依據。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提高氣象服務水平提供了契機,新媒體環境下,氣象數據收集和整理進一步完善、氣象信息發布渠道進一步拓展、氣象服務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氣象部門應當加強科技和人才投入、拓寬公共氣象信息傳遞渠道、提升工作者的綜合素質,促進我國的氣象服務水平向著智能化、現代化的方向邁進,建設氣象強國。
參考文獻
[1] 曹明慧.新媒體對氣象服務方式的影響及思考[J].河北農機,2020(9):111.
[2] 黃丹萍.新媒體對氣象服務方式的影響及思考[J].江西農業,2019(8):51.
[3] 吳勁松,陳余明,武孔亮.新媒體對氣象服務方式的影響和應用[J].科技資訊,2018,16(20):94-95.
[4] 吳韶華.新媒體對公共氣象服務的影響及具體應用探討[J].現代信息科技,2019,3(7):121-122,125.
[5] 張鈺. 科學與社會視角下的氣候傳播策略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20.
[6] 徐文彬.氣象新媒體在我國氣象強國建設進程中的作用發揮[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4):111-112.
[7] 胡康,胡小羽,王磊.如何使氣象信息更適合在新媒體中傳播[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3):136-138.
[8] 耦合水文氣象信息的洪水預報調度應用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21.
作者簡介:盛也(1988—),女,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服務、氣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