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忠
高中地理教育需做好核心素養滲透與培養,對認真落實新課改要求,促進學習者更好的學習以及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應從思想上提高認識,與時俱進,將高中地理知識傳授以及核心素養培養納入授課的重要內容,并積極尋找與應用有效策略,高效完成授課以及培養目標,使學習者掌握高中地理知識的同時,核心素養得以明顯提升。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將核心素養內容概括為: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方面內容。這四個方面內容聯系緊密,對高中地理教學工作指明了要求,因此授課時,應做好這四方面內容的解讀,吃透其內涵,把握其關鍵,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以及積累的教學經驗,將相關培養工作滲透至各授課環節中,使學習者不僅牢固掌握高中地理知識,而且促進其核心素養的顯著提升,順利圓滿地完成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為其以后更好地滿足社會要求以及發展做好鋪墊。
一、踐行核心素養,培養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保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觀念,因此高中地理知識教學中,使學習者僅僅掌握地理知識是不行的,還應引導其樹立人地協調觀,正確、合理地應用地理知識。一方面,結合相關內容,借助現代技術展示相關的圖片,講解相關案例,使學習者深刻認識環境與人之間的關聯以及人給環境帶來的不良后果,意識到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性,增強其保護環境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的意識;另一方面,圍繞所教地理知識,積極創設相關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習者應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與解決一些地理問題,加深印象、深化其理解,逐漸提高其人地協調關素養。
如,在講解海洋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內容時,為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應注重收集與海洋環境相關的材料,在課堂上可與學生一起分析:富營養化是氮、磷等物質已超過河流承載能力,大量地進入到河流中,導致藻類等非常快速地滋生,引起水中的氧氣被大量消耗,使得有益的生物窒息、死亡,水中的生態系統被破壞。我國某海邊城市的海域1月頻繁出現熒光藻。根據所學分析熒光藻類富營養化出現的人文和自然原因。該問題情景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不僅能很好地鞏固學生所學,而且有助于其深刻認識到人類活動給地理環境帶來的影響,增強其人地協調觀。認真分析人類在海洋中的相關活動,以及海洋所處的地理環境,不難得出近海養殖是導致熒光藻類富營養化現象的人為原因。自然原因則有入海徑流減少、近海降水減少。授課中積極聯系教學內容給出相關的資料,設計相關問題要求學習者作答,并做好分析引導,保證學生考慮問題全面性的同時,為其核心素養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礎。
二、踐行核心素養,培養綜合思維能力
借助綜合思維,能更加深刻全面地認識地理環境,掌握基于人類活動之間的內在關系與規律,為更好地應用地理環境促進人類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高中地理授課中,為培養學習者的綜合思維,一方面,為學習者講解綜合思維包含的內容,在分析地理事物時能夠考慮的更為全面,進一步將相關要素的內在關聯進行理清;能夠從空間與時間綜合的視角分析相關問題;能夠立足局部視角考慮其特征和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另一方面,為鍛煉學習者的綜合思維,應圍繞所學設計區域發展或地方建設相關的問題,要求其從多維度進行綜合的分析與判斷,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掌握應用綜合知識分析問題的方法與技巧,不斷地提升綜合能力。
如,在講解洋流知識時,為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洋流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可講解相關的例題,要求學生根據所學分析相關問題:北大西洋某島嶼冰雪常年不會融化,其附近分布著比較有名的港口甲和乙,其中沿著虛線航行可來往于兩個港口之間。但據研究發現,從甲港口出發到乙港口,和從乙港口出發到甲港口,花費的時間并不相同,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別。思考郵船往返航程耗時明顯不同主要影響因素以及洋流影響地理環境的主要表現。洋流是海水運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是高考的熱門考點。授課中給出上述情境,主要考查學生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之間關系的理解。有助于提升綜合思維。認真分析上文中創設的問題情境,積極回顧所學的洋流知識,可知郵船行走路線經過北大西洋暖流經過的區域,因此,洋流的存在導致郵輪往返時間的不同。另外,根據所學可知洋流的作用主要為促進維度間熱能和水汽的運送和互換。課堂上通過與學生一起分析例題,不僅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很好地提高了其運用所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又如,以“影響云和降水形成的因素”實驗為例,通過模擬降水形成讓學生明確影響降水形成的因素,再借助冰塊模擬冷氣團,溫水模擬受熱的下墊面,當含有充足水分的下墊面遇到高空冷氣團時就會蒸發液態水后形成水汽。當水汽積聚后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則會凝結成小水滴。不斷增大的小水滴會重新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通過上述實驗分析可歸納總結降水形成條件為,即充足的水汽并能抬升后凝結,凝結的小水滴會持續增大后才能克服重重阻力后降落到地表。在具體實驗中可從以下方面著手:在干凈的塑料碗中倒入125ml溫水,運用塑料薄膜蓋住碗口,在一個含有封口的塑料碗中裝滿小冰塊后封上袋口,再將其放置到碗口的塑料膜中央,輕輕地往下摁冰塊,此時塑料膜中間部分會微微下陷,但不會和水的表面發生接觸。再運用膠帶封緊塑料碗膜,最后觀察冰袋下方的塑料膜表面,每10分鐘觀察一次,整個過程持續30分鐘,直至冰塊全部消融。通過地理實驗能讓學生觀察現象和知識形成過程,更能站在綜合思維角度分析知識,提高地理學習效率和質量。
三、踐行核心素養,培養區域認知能力
授課中,培養學習者的區域認知素養,可幫助其從地域的視角研究環境,掌握其與全人類活動間的聯系。為提高區域認知素養,一方面,注重提高其區域認知能力,即結合學習者的生活情景,引導其從區域視角,通過分析地理現象能夠認識與歸納區域特征,并能從中提取有用的區域信息,分析區域開發利用的合理性與否;另一方面,結合以往授課經驗,注重優選具有代表性的問題,要求學習者靈活應用認識區域的方法與工具,對區域開發情況全面、正確地評析,并提出可行性舉措。
如,在講解與區域相關的內容時,為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更加準確、全面地掌握不同區域的地理知識,課前可準備好相關區域的圖片或相關的教學視頻,并設計相關問題,借助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結合所學的區域知識進行分析作答。如向學習者展示西亞的兩河流域地圖,要求學生分析,在該區域能夠見到的自然景觀以及重要的自然資源。顯然分析區域問題的關鍵在于準確判斷該區域的具體位置,通過鼓勵學習者聯想到其相關特色,能很好地提升區域認知能力。回顧所學的西亞的兩河流域知識,可知該區域城市多建立在河邊,人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因此,在街道上能夠看到圓頂尖塔的大清真寺。另外,西亞具有很多的石油資源,尤其在波斯灣以及沿海一帶,因此石油資源在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授課中通過展示圖片要求學生回答區域方面的知識,可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習者區域認知素養的提升。
四、踐行核心素養,培養地理實踐力
培養學習者的地理實踐力,不僅能增強其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而且能很好地鍛煉其靈活運用所學的能力。為提升學習者的地理實踐力素養,一方面,為學習者講解地理實踐力的重要性,鼓勵其認真學習高中地理教材中實踐方面的專業知識,切實夯實根基,為地理實踐力的提升做好鋪墊;另一方面,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注重創設相關的教學情景,鼓勵學習者發言,要求其闡述實踐的思路與方法。另外,為學習者布置實踐任務,要求其利用周末、假期開展實踐活動,使其在實踐中鞏固所學,提升獨立思考以及科學探究能力,更好地提升其實踐力。
如,在學習高中地理相關知識后,可為學習者布置以下實踐任務:調查所在地區的共享自行車數量以及人類的出行方式的變化;分析共享自行車給當地人們的出行帶來的影響;并針對共享單車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該地理實踐任務有助于學習者思考人類行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了解共享單車存在的價值以及給城市環境帶來的積極作用。學生通過調查,可以很好地提高分析以及地理實踐能力。又如,人文地理野外考察方面,它是學生進行地理實踐的重要載體,學生通過野外考察,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這能夠促進學生以更系統的方法看待地理知識。人文地理涵蓋城市、工業、農業、人口等與人類活動等有著緊密聯系的人文景觀空間差異與地理環境,這些要素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而要理解這些聯系,必須通過一定的考察方式,使學生能夠獲得實踐知識,借助實踐知識去驗證書本上的知識,體會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如考察某地區農業地域類型時需考察土壤、水文、地形、氣候等影響該地區農業生產的自然環境因素以及交通、政策、科技、勞動力、市場等人文因素,充分展現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著重強調地理綜合思維運用。同時,地理實驗是除地理考察外的另一種實踐活動,此類實踐活動有著可操作性。再加上地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學科,運用科學實驗能較好地探究自然科學,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由于實驗器材不同,地理實驗可分為模擬實驗與真實實驗,同時根據學生是否能自主操作實驗分為學生操作和課堂演示實驗,無論哪種實驗方式都在于深化學生對地理要素關系的認識。在實驗中,學生能夠將靜態的知識變成動態的實驗,借助實驗理解知識、驗證知識,以此提升實踐能力,感受地理知識的魅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工作的重點,教師在教學時要認真研究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這四方面的內涵特點,深入解讀教材,將教材學習與核心素養的培養聯系起來,通過借助各類知識的學習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滲透于課堂之中,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綜合思考問題背后的原因,以此深度理解地理知識,建構知識體系,最終踐行核心素養,提升知識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