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寧
與以往的師本教育理念相比,“生本教育”是全新的教育觀點。在該種教育理念的引導下,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對學生具備高度尊重。讓學生在真正意義上成為教學的主體,將課程中的重點從教轉化為學,教師的價值與作用從傳統的灌輸改為引導。如此一來,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才能具備更強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本文在研究中,以“生本教育”理念為主體,對其現階段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對其后續的完善具有指導性意義。
在“生本教育”中,其核心理念便是高度尊重學生且一切為了學生。學生在該種教學模式中能夠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其中,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而教師也能夠在該種理念之下創新個人教學手段,提升個人執教能力。可以說,有效落實“生本教育”理念對教師與學生都具備極強的作用與益處。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本教育”理念的作用
在教育理念逐漸成熟的進行下,教育方式也在不斷地優化、發展。對傳統教學方式中存在的不足與弊端進行修改刻不容緩。在新時代教育觀念中,“生本教育”才是最為適應時代發展與人文發展的教育理念。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會將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載體,一味地輸入讓學生對學習缺少積極性。最為常見的狀態是,教師對教學工作充滿了積極與熱情,但是卻無法精準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該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作為知識的接收者,只會在乏味中逐漸喪失對學習的樂趣。而小學生在沒有興趣的引導下,學習效率與質量便難以有效提升。故而,在“生本教育”理念的要求下,現階段的教師應該推翻原本教學模式中的不足,促使學生重拾學習的樂趣與信心,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且能夠在日后的學習中,逐步完善自主探索,從生活經驗中獲取掌握并理解數學科目的知識與技能。教師與學生在日常交往的過程中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促使學生能夠在真正意義上成為數學課程的主人,而教師則以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其中,真正地落實“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生的高效數學課堂。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師沒有強烈的生本意識且教學方法單一化。在“生本教育”理念中,學生是核心,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學生進行。但是,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長期影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看起來依然重于學生的“學”,一直在進行知識灌輸。也就是說,教師自身的生本意識較為薄弱,教學方式也過于無趣枯燥,不能真正地了解小學生的實際需求與想法;其次,學生興趣與能力都參差不齊,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工作時,難以真正地落實全面公正。在小學數學科目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培養學生數學運算等基礎能力,會進行大量、多次的練習。教師所給予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通過日常的練習、每天的作業以及考試成績等得出的。該種方式并不會全面且具體地完成對學生的評價,而缺乏合理性的評價會縮減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情境教學流于形式化,無法真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部分教師認為,數學課程的學習僅僅是掌握并理解知識理論,故而,在教學工作中,側重于講解理論知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情境的創設工作,所有的情境創設只是為了應付教學檢查,使得該項極具功能性的教學手段流于形式化。該種做法只會讓學生在不斷的接觸中感覺枯燥、厭煩,長此以往必然會降低對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例如,在進行加減法的學習中,教師多以蘋果、鉛筆等物品作為示例,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三、小學數學課堂滲透“生本教育”理念的有效措施
(一)樹立并踐行“以人文本”的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指出,現今時代的教學工作要樹立并踐行“以人文本”的教學理念。就現階段小學階段的教學工作而言,即便素質教育在目前時段已經逐步普及,且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就以往的發展來看,其目標理念依然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秉承著以教師為本的傳統觀念,會在極大限度上制約課堂教育的發展,致使小學數學課程變得死板而沉悶。不顧一切地為學生灌輸數學理論與數學思想,卻不重視學生的自身發展。因此,在新課程標準的引導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課堂教學與學習中都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貫徹人本思想,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有意識地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該種做法不僅能夠踐行人本思想,使其落實并長久實施,還能夠發掘學生潛力,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科目的學習效率,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并感受數學知識。比如,在進行物體的認知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讓學生先自行閱讀課本內容,對球、圓柱體、正方形以及長方形等擁有基本的認知,了解其所具備的基本特征;而后在教師的帶領之下,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物體的搭建活動,讓學生將自身所看過或者看到的物體通過自己的手搭建出來。該種教學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更加喜歡數學課堂,讓其在課堂上的動腦、動手能力得以進一步提升。
(二)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目前,小學教師如果想深刻地落實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則需要充分地認知到將學生視為教育中心并展開相應的教學工作的重要作用。故而,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可以將學生的數學成績與學習能力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與喜好對其進行合作小組的劃分,使其能夠有效提升個人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合作與學習工作中,促使學生之間能夠主動地進行合作與溝通,對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與發展具有益處,還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使各個小組能夠在積極的合作與配合中,完成學習任務。除此之外,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完善自我,能夠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督促學生的進步。能夠有效地縮減學生彼此間學習能力的差距,使整個班級的學生能夠共同進步、共同提高。例如,在學習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可以事先設計多個題目,要求學生彼此幫助,共同尋求答案。讓學生在困難中主動合作,并在合作的過程中,主動地溝通、協商,積極且認真地聽取組員意見,最終快速且正確地得出答案。能夠同時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與合作能力,保障其共同進步。
(三)有效應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更好地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小學的課堂教學工作中,大多數知識點都具備抽象的特性。單純地依靠教師進行講解以及粉筆、黑板等傳統教學工具難以讓學生充分地理解所有知識點。因此,在后續的“生本教育”理念中,應該有效地應用多媒體技術,有效幫助教師解決部分較為棘手的問題以及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化問題,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有效地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將單一且傳統的教學方式轉化為現階段圖文并茂的思維教學中,學生能夠很容易地參與到被多媒體與教師共同組建的教學情境之中,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熱情。例如,在進行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動物做主角,展示兩只小動物各自的菜地,并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示其種菜、修繕等活動;而后,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并在該過程中為學生緩緩道來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的定義以及計算方式等知識點。有效地應用多媒體技術,既能夠節省教師書寫板書、反復講解的時間,為學生預留更多得以自主探究的時間,還能夠進一步實現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
(四)將“生本教育”融入教學情境之中
對于小學中年齡偏小的學生而言,其求知欲與好奇心極強,對于情境教學更是具有極大的興趣與參與欲望。教師便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創設更多樣化、更具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目光能夠被進一步地吸引,讓學生在主觀意識上更期望得以將精力與時間投入其中,積極地融入學習,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教師在進行“生本教育”理念的踐行工作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特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例如,在進行“有趣的拼塔”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中,每個小朋友都化身為動物運動員,并進行隊別劃分,每個同學身上都要粘貼不同的幾何圖形,讓其他隊的學生描述相應的幾何圖形。該種做法能夠使單一、枯燥的圖形變得更加形象、立體,學生也會擁有更加強烈的參與熱情。
(五)展開以學生為主體的操作活動
年齡相對較低的學生在構建主體的過程中,大多是應用多種不同的形式進行的。故而,教師在實際講授課程與知識點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工作,要求學生能夠在掌握、識記數學基本概念的基礎上,認識并了解圖形的規則與基本形狀。而界定學生是否在真正意義上清晰地認知到數學知識所具備的內涵,了解其所學習的圖形的基礎構造,從感性知識過渡到理性認識,是學生最終所構建的幾何與圖形相結合的數學思想與理念。故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學應該在新課標的引導下,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拓寬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式、探究式的學習。例如,“有趣的拼塔”一課中,在“滾一滾”教學環節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進行演練。教師引導學生搭建斜坡,而后讓學生拿長方體、球、正方體等物品從斜坡滾下。學生便能夠在參與與操作的過程中深刻地理解知識點,并在不斷的學習中形成記憶點。
結論:綜上所述,“生本教育”理念對提升小學生學習能力與效率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提出了樹立并踐行“以人文本”的教學理念、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應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更好地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將“生本教育”融入教學情境之中以及展開以學生為主體的操作活動等五方面優化策略。望本文的研究能夠有效完善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強化小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