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菱子
日益變化的時代發展對學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這一階段的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中,以德育為導向的教育過程能夠促進幼兒健全自身的品格,建立完整、健康的思想價值觀念,幫助幼兒打好良好的行為基礎。但幼兒的低自控力、較差的學習理解能力阻礙了德育的發展,這就需要幼師進行細致化的教育管理,通過各種各樣的人文因素導入來改變幼兒的思想品德認知,進行深度的德育工程建設,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因此,為得到更為有效的德育教育發展,幼師應探尋更為有效的教育實施方法,在教育中積極結合幼兒園的資源,為幼兒創造出更為和諧有愛的環境。本文立足于學前教育中的各種教學活動,初步探討了德育教育的方法,旨在通過德育效果的加強為后續的教學打好基礎。
德育對幼兒來說是一個價值觀的塑造過程,通過勸人向善的行為,將德性與理性教育融入到實際的行動中,從而在學前教育階段就幫助幼兒形成健康、陽光的品質。相對于其他部分的教育而言,德育教育表現出了更高的重要性。當今,德育價值無疑成為了幼兒培養的重心,知識可以后天學習,而做人方面一旦養成壞習慣就難以改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潮下,德育教育需要落到實處,通過具體化、生活化的過程來發展幼兒的思維,逐漸將德育因素內化到幼兒的成長與生活中,采用多變的形式來改變幼兒對思想品德的理解,借助真善美的培養來推進德育教育理念的發展。整個德育過程尤其需要注意對思想價值觀念的滲透,使幼兒從小就能夠產生模糊的意識形態,將文化、品德、社會認知等融為一體,進而來提高幼兒的基礎素質。下文論述了具體的德育實施策略,以期在優秀的教育管理中促進幼兒的幸福成長。
一、圍繞節日做文章,傳遞幼兒的思想與情感
學前教育階段的德育教育可以以節日活動為基準點,通過多樣、有趣的教學對象來拓展幼兒的認知。在圍繞節日做文章的過程中,節日的氣氛能夠充分感染幼兒,各種張燈結彩、海報宣傳、園內裝飾等有助于幼兒了解節日的意義,主動去探究節日的性質與內涵,在背景資料的了解中拓寬幼兒的認知。一方面,在節日活動中幼兒能夠直接感受最真實、最質樸的人民大眾的祈愿與信念,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中,主動傳達自身的思想與情感;另一方面,幼兒也能夠通過各種有趣的節日活動來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實踐來了解其他人的所思所想,將德育教育融合到與他人的對話中、融合到幼兒的行為學習中、融合到對知識概念的理解中。
如,在植樹節的活動中,通過幼師帶領幼兒進行植樹,在選址、挖坑、填埋、澆水等的過程中,幼兒能夠意識到樹木的成活與生長是相當不易的。然后再加上幼師對植物保護與綠色資源的講解,能夠提高幼兒對生態環境與環境保護的重視度,培養幼兒的社會責任感。隨著社會的發展,從小培養幼兒的理念至關重要,教師可以結合一些活動開展“光盤”活動,并通過播放勞動視頻讓學生感受糧食來之不易。國慶節時,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幼兒喜歡觀看的關于愛國題材的動畫節目,通過節目讓他們感受到英雄的偉大,理解現在幸福生活的不易,從而對幼兒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教師節的活動,則可以從幼師與幼兒相處的日常出發,分享教學生活中令人感動的點點滴滴,傳遞幼兒的愛心賀卡,或者在質樸、真誠的語言感謝中讓幼兒理解感恩的意義,是對他人所給予的幫助的回報,很多時候只需要表明自己的心意,就足以讓人感受到溫暖與美好。可以說,以節日為中心的德育教育表現出了優良的成效,幼兒更加了解了與德育相關的知識信息,有助于在這個過程中快速消化、吸收其中的思想品德觀念。
二、展開趣味教學活動,培養幼兒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將幼兒培養成健康、完全的人,其中積極樂觀的心態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可以從趣味教學活動的角度出發,不僅滿足了幼兒活動的意愿,也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熱情,借助豐富、有趣的活動來感受與學習知識,教學與活動內容充分結合在一起,能夠幫助幼兒形成更積極的學習態度。相對來說,幼兒在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中也能充分展示自我,深化對各種趣味游戲活動的認同,逐漸滲透對應的概念,從不同的方向去理解活動的內涵。幼兒往往在各種趣味教學活動中有著活躍的表現,保持著對游戲活動的旺盛熱情,在快樂的驅動下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充分將個人的創造力與情緒相結合,主動感受生活中的樂趣,從而為幼兒的學習與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
如,幼師可以在園內開展“我是原始人”活動,讓幼兒扮演原始人角色,主動制作各種裝飾,豐富自身的人物形象。有的幼兒從自己的奶油小蛋糕上“取材”,在臉上畫了幾道小花貓的胡須;有的幼兒則用黑色水彩筆在額頭上點了幾個黑點,把整個臉蛋涂紅;有的幼兒則用繩子串起了一大堆筆,掛在自己的脖子上;有的幼兒則采摘了幾片樹葉和落葉,簡單“編織”了頭冠和草裙等等。每個幼兒看到其他人的“大花臉”和奇奇怪怪的裝飾,在原始人的扮演中都笑得很開心。也可以在幼兒園內引入一些傳統小游戲,在斗陀螺、抖空竹、翻花繩、跳房子等活動中,幼兒學會了從生活中進行“取材”,普通的小玩具、常見的小玩意甚至是空曠的場地都可以成為游戲的素材,只要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保持對生活的熱愛,積極發現、探索生活中的不一樣,那么總能找到生活的真理。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索各類活動,從而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實際上,趣味教學活動能夠實現良好的教學引導,在良性競爭中為幼兒提供積極的信息,在施加主動影響的過程中改變幼兒的思想與行為,做到了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啟蒙。從而,德育教育理念發生了調整與變化,能夠與幼兒的成長更加契合,切實提高了幼兒對德育知識的接受度。
三、與文化教育相結合,形成強有力的教育導向
對德育教育而言,文化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文化指引著人文思想的傳播與道德觀念的發展,往往從文化教育引申到宏觀的德育建設;另一方面,文化認知過程也是人的自我學習、自我了解的過程,能夠系統性地實現行為乃至思想的糾偏,充實了人的精神境界,對幼兒來說更是如此。因而,學前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應與文化教育相結合,從小幫助幼兒打好思想認知基礎,在具體而微的文化教育中提升幼兒的文化知識面,培養、鞏固他們愛國的思想,深化精神文明建設。幼兒本身的學習負擔也不重,在文化學習中不僅能夠拓展自身的興趣愛好,也能了解到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歷史學習中傳承文化精神,感受到中國厚重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文化積累。
如,幼兒的文化啟蒙可以從《論語》《三字經》《千字文》這樣的國學經典開始,經典文化能夠熏陶幼兒,教師可以將經典與小故事相結合,使幼兒能夠理解蘊含于故事中的經典文化,感受到文字傳達出的精神。此外,也能幫助幼兒確立基本的對文化的印象,形成簡單的文化認知,進而在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培養幼兒的文化美感。在文化教育的逐漸開展下,幼兒對文字的感知能力得到提升,對課外讀物能夠更感興趣,進而在積極的拓展閱讀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另一方面,圍繞文化教育可以進行深度的思想道德建設,在長期的閱讀學習中可以逐漸加深幼兒對文字、圖畫的體悟,并在幼師的言傳身教中理解材料中的文化觀念。進而,能夠提高幼兒對文化知識的關注度,促進了幼兒對文化觀念的吸收,在歷史、情感、品德的交織中渲染人文教育,從小培養出幼兒的文化氣質。
四、塑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形成積極化的氛圍
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教育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無論是知識技能的培養,還是認知能力的發展,都與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德育教育可以先從環境的塑造開始,通過對環境的優化來改變幼兒的成長氛圍,努力用和諧、有愛、健康的環境對幼兒施加影響,在積極的環境創設中可以進一步規范幼兒的行為,用幼師與其他幼兒的言行舉止約束幼兒,提供一個學習的榜樣;另一方面,德育環境以幼兒熟悉的生活、學習、事物為媒介,進行教育屬性的引導,充分與幼兒園的實際狀況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由內而外地改造幼兒。也可以通過積極的德育實踐,培養幼兒的基礎素質,在實踐活動中感知學習內容,汲取其他的思想理念,在一點一滴的發展中強調德育的重要性,加速幼兒對思想品德的理解與認識。
如,幼師首先應該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在以身作則的過程中修正自己的言行,為幼兒確立行為的表率。然后從幼兒園的生活入手,如不浪費食物、勤洗手、垃圾扔到垃圾桶并進行分類、注意日常的問候禮節等等,在幼兒的模仿學習中劃定一個規章制度。還可以為幼兒設立“文明小標兵”,哪一個幼兒今天做了許多文明事、一直講文明話就能夠獲得小紅花、文具盒、糖果等獎勵,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到講文明中來,努力建設出良好的班級氛圍。另外,也可以通過大掃除、歌唱比賽等活動,加深幼兒的團隊心理,學會與他人進行互動與合作,前者能夠培養幼兒的責任心,在打掃中意識到勞動的作用,逐漸理解團隊分工對勞動效率的影響;后者則能夠在歌聲的評價與歌唱技巧的交流中敞開幼兒的心靈,使其學會贊美、表揚他人,用不一樣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變化,在合作交流中發展個人的交際能力。此外,在教育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幼師也能夠帶領幼兒拜訪敬老院,與老人進行深層次的溝通,了解孤寡老人的需求,幫助老人完成一些生活瑣事,走進老人豐富的精神世界,從而使幼兒能夠敬老、愛老,理解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樣,幼兒的思想品德能夠與知識能力協同發展,針對性的德育內容能夠更好地提升幼兒的人格素養,全面性地提高幼兒的道德水平,體現出了教育的純潔性與先進性。
總之,德育教育重在價值觀念的傳遞,幼師需要更多地關注幼兒在教育中發生的心理變化,在思想認知水平的提高中堅定幼兒的信念,為幼兒成長為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創造良好的條件。整個德育教育過程需要進行充分的創新與完善,立足于幼兒的需求來展開德育活動,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在正能量的灌輸中使幼兒學會理解,學會付出,真正貫徹落實德育教育的主題,體現出幼兒的主體性。同樣,幼師需要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在教育理念的求同存異中切實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