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晨

安徽合肥師范附小二小一年級新生在新學期的開筆禮儀式中展示自己書寫的“人”字(張端/攝)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生育話題備受矚目,成為議案提案關注的重點。
傅振邦委員3月7日代表共青團界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視頻會議上作大會發言時說,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深刻認識人口政策調整的戰略緊迫性,鮮明實施積極的人口政策、生育政策,更大力度鼓勵生育,促進優生優育。
傅振邦說,人口問題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近年來,我國應人口發展趨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目前人口不均衡問題依然嚴峻,人口結構問題依然突出,實現人口均衡發展勢在必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1年,全國人口凈增長分別為906萬、779萬、530萬、467萬、204萬和48萬;人口出生率分別為13.57‰、12.64‰、10.86‰、10.41‰、8.52‰和7.52‰;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6.53‰、5.58‰、3.78‰、3.32‰、1.45‰和0.34‰。
“盡管我國總人口還在逐年增加,但人口凈增長、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都呈現逐年下降態勢。”張兆安認為,出生人口減少會帶來勞動力萎縮、人口老齡化、未富先老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喬杰認為:“人類生育力是人類繁衍生息、社會文明得以延續的基本推動力,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惠州市委宣傳部長黃細花提交了《關于優化生育政策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建議》。其在建議中有以下判斷:
一是放開全面二孩政策以來,曾出現生育高峰,但新增人口數量呈“先高后低”之勢,到2019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3.32‰,低于全面二孩政策啟動前的2015年。
二是未來幾年育齡婦女數量持續減少。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全國育齡女性人數比2010年減少5749萬,十年間,育齡女性人數平均每年減少575萬。
三是結婚人數下降。據民政部數據,2020年的結婚登記人數共計814.33萬對,較2019年減少113萬對。30歲以上人群的登記比例已接近50%。
四是生育意愿走低。2022年1月20日,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衛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長楊金瑞介紹,育齡婦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2017年調查為1.76個,2019年為1.73個,2021年降到1.64個。
2月22日,由梁建章、黃文政、何亞福等多位學者設立的“育媧人口研究”發布了《2022版中國生育成本報告》。報告認為,生育成本是影響育齡家庭生育意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原國家衛計委此前進行的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結果也顯示,育齡婦女不打算再生育的首位原因是“經濟負擔重”。
為此,多地出臺“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實施方案”,要求“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一系列促生新政策在各地落地,但也有部分學者指出,目前鼓勵生育政策多集中在通過降低成本來鼓勵生育意愿方面,指向有意愿但困于生育能力的育齡人群的扶持政策相對較少。
在關注落實生育政策和配套措施的同時,“保護和提升育齡人口的生育能力”也成為不少代表委員聚焦的議題。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立忠建議對育齡夫婦進行生殖道感染性病原體的提前精準篩查,降低不孕不育發生率。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涿州范陽醫院院長周松勃認為,要鼓勵研發新興的輔助生殖技術,將成熟的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民革中央提交的提案中,也呼吁重視育齡人群生殖障礙問題,構建“制度性保障體系”。
“我國人口眾多,不孕不育人口數量超過2000萬,生殖醫學中心數量也達到近300家。”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喬杰與其團隊發表于2016年1月的論文中的數據。
數年后,這兩個數據均經歷了成倍增長,如今我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已攀升至12%-18%,不孕不育總人口超過5000萬。
育齡人口的生育力有多重要?喬杰認為:“人類生育力是人類繁衍生息、社會文明得以延續的基本推動力,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
除了解決生育意愿讓人“想生”,降低養育成本讓人“敢生”,“想生卻生不出”的5000萬育齡人群,值得高度關注。
從湖南一個小縣城出發,湯淼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畢業求職,戀愛結婚,在北京安定下來的時候已經33歲。按照老家傳統觀念,“30歲的人娃都上小學了”,可即便她分秒必爭,結婚那年距離自己計劃的“35歲前生娃”目標也只剩下兩年時間。
湯淼嚴格做產前檢查,認真記錄排卵日期,備孕3個月后成功懷孕。然而孕7周去檢查,顯示胚胎發育異常,只能流產。原以為養好身體就能立馬再孕,沒想到第二次又遭遇胚胎停育。“生娃怎么比考大學還難?”她不由得發出感慨。
湯淼絕非個例,她發現,身邊不少女性都遭遇過胚胎停育。
胚胎停育的原因很多,其中,生育年齡推遲常被認為是頻繁出現胎停的首要原因。數據顯示,2006-2017 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3歲推遲至27.3歲,如今三孩政策下部分再生育女性年齡接近40歲。
就生育而言,我國以受孕時女性大于35歲、男性大于40歲作為高齡的參考標準。近年來,中國人的生育年齡普遍推遲。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89-2018年,適齡組女性(20-34 歲)生育率從60.1‰降至25.4‰;高齡女性(≥35 歲)一孩生育率由 0.59‰升至2.99‰,二孩生育率由1.45‰升至8.43‰。而《2018全國婦幼健康信息分析報告》顯示,在2016年二孩政策放開后,高齡產婦占總產婦的比例由2013年的15%上升到22%。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涿州范陽醫院院長周松勃認為,要鼓勵研發新興的輔助生殖技術,將成熟的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中國婦幼保健協會生育力保存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對于女性來說,年齡越大,生殖細胞自身出現問題的概率就會越高。胚胎染色體異常是引起胎停的主要原因,約占所有胚胎停育的50%到60%。
“女性生育力受卵巢功能直接影響,育齡推遲往往伴隨卵巢功能下降和衰退,導致女性生殖衰老、生育力降低乃至喪失。”李文說。
生育年齡推遲縮短了男女生育的窗口期,影響了雙方備孕時的身體指標。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男科主任姜輝認為,除夫妻雙方身體原因外,城市環境污染、工作壓力大、快節奏的生活等因素都會影響生育功能。
看著年輕女孩捧著紅玫瑰,情侶們幸福相擁,武漢女孩楊艷(化名)心中就越發覺得苦澀,24歲的她已不可能成為母親。
2021年情人節,她與相戀3年的男友一起度過浪漫一夜,因為之前算過安全期,所以沒想過自己會懷孕,直到當年3月中旬,她突然肚子痛得昏倒在地,被家人送到醫院急救才得知自己宮外孕,而之前她已做過4次人流,這次宮外孕讓她徹底喪失了生育能力。
根據歷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過去三四十年來,中國每年的人工流產數量平均接近1000萬例,這還不包括在私人診所進行的未納入統計的案例。近年來,流產人群低齡化、多次流產人群比例增加等現象更加凸顯。
在人工流產的并發癥中,有各種以不孕為結局的病變——輸卵管阻塞、宮腔粘連……《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刊文提到:“人工流產次數越多,這些婦女妊娠結局越不容樂觀。”
2022年2月,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發布的《中國計劃生育協會2022年工作要點》中提到:實施生殖健康促進行動,重點解決青少年、育齡人群及其他特定人群生殖健康的突出問題,開展未婚人群人工流產干預專項行動,減少青少年意外懷孕和人工流產,提高群眾生殖健康水平。
“中國納入統計的2021年流產數量超過900萬例,出生人口為千萬出頭。流產數量與出生人口數量之間相差已經很小。”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楊菊華說。
根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未婚青少年每年人工流產近400萬例,占人工流產總數的約40%,其中19%有多次流產經歷。
楊菊華說,青少年如果在這方面沒有好的認識,人流之后又缺少相應的服務,不僅身心健康受損,還可能導致醫源性不孕。
她認為,對青少年流產情況必須盡早干預,一方面要摸清人流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針對這樣的原因著手解決。干預青少年人流是一種未雨綢繆,有助于提升未來育齡婦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2019年,中國首例卵巢組織冷凍移植健康寶寶在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誕生,這是中國首例應用卵巢組織冷凍移植技術獲得臨床妊娠并分娩的健康嬰兒。
據介紹,在該醫院,患上卵巢早衰的蔡女士通過冷凍卵巢皮質組織和自體原位移植,自然妊娠并成功產下一健康男嬰。
中國婦幼保健協會生育力保存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上海長征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孫寧霞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們團隊對出生嬰兒進行了兩年隨訪,該幼兒體格、運動、精神神經發育全面正常,這也提示了該技術用于女性生育力保存的安全性。”
孫寧霞透露,現階段,常用的保存女性生育力的方法有胚胎冷凍、卵母細胞冷凍、卵巢組織冷凍等,其中胚胎冷凍及卵母細胞冷凍已作為一種成熟的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
她認為,建立卵子庫對于有供卵需求的,特別是因醫學原因或疾病導致的卵巢功能減退患者有一定意義,可給予她們將來生育后代的希望。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士抱著借助生殖輔助技術誕生的寶寶
2021年12月,在山西白求恩醫院,一名31歲、已婚的乳腺癌女患者在準備接受手術。此前,該醫院在她放化療之前通過促排技術幫她取得19顆卵子,并和其丈夫的精子結合形成胚胎,冷凍儲存以備日后使用。
該醫院婦產科主任章漢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根據國家規定,對一部分符合醫學指征有特殊需求的女性,可以實施凍卵或胚胎冷凍。”
多位生殖醫學專家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提到,除了代孕、買賣卵子違法等問題,從醫學角度,相比男性取精的無創性和便捷性,女性取卵的過程痛苦和風險較大。卵子保存還存在種種爭議與難點,而當下國內精子庫體系已較為成熟、完善。
根據國家衛健委于2020年4月發布的“經批準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設置人類精子庫的醫療機構名單”,國內此類精子“銀行”共27家。
在精子庫的冷凍精子儲存庫中,精子被儲存在-196℃的液態氮氣瓶里。理論上,精子可無限期冷凍保存,但一般臨床保存時長約在5-10年。
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北醫三院人類精子庫主任姜輝表示,人類精子庫有三大功能:一是對正常人捐獻的精子進行篩查,合格的儲存起來,未來供給不孕不育患者使用;二是生殖保險,幫助有需要的人把精子暫時儲存起來以備日后使用;三是科學研究。
精子庫出庫的精子按照國家規定不能直接提供給個人,只能供給各地生殖中心。個人可申請使用供精的情況有三種:一是因病沒有精子;二是有遺傳性疾病;三是因男方因素反復治療仍無法懷孕的夫妻。
由于和男友沒領結婚證,28歲的深圳女青年夢夢(化名)生育后拿不到生育保險。2021年9月,夢夢向深圳市鹽田區法院起訴了深圳市衛健委,要求給予自己生育保險,保障未婚人士的生育權利。2022年1月28日,該案一審開庭,目前沒有宣判。
同樣在2021年9月,備受關注的“國內首例單身女性凍卵案”在北京朝陽區人民法院一審二次開庭。庭審歷經2個多小時,未當庭宣判。
單身女性徐棗棗(化名)此前以侵害人格權生育權為由,將拒絕為她提供凍卵服務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告上法庭。

陜西四醫大唐都醫院生殖醫學中心,醫生在移植胚胎
徐棗棗在起訴書中表示,作為年滿30歲的成年女性,有把自己現階段最適合生育時期的卵子取出并冷凍保存的意愿,被告行為是對原告女性身份的歧視,違背婦女權益保障法對男女平等、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等相關規定,侵害原告的一般人格權。
在2020年兩會期間,關于單身女性凍卵是否開放也曾是熱門話題。對于是否開放或部分開放“單身女性凍卵”,學術界和法律界人士存在爭議。
針對《關于賦予單身女性實施輔助生育技術權利,切實保障女性平等生育權》的政協提案,國家衛健委2021年1月答復:“以延遲生育為目的,為單身女性凍卵不符合我國法律法規有關規定。主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一是應用卵子冷凍技術存在健康隱患。二是為延遲生育為目的的卵子冷凍技術應用在學術界依然存在較大爭議。三是嚴防商業化和維護社會公益是輔助生殖技術實施需要嚴格遵循的倫理原則。超出醫學指征、將輔助生殖技術作為商品向健康人群提供,會不可避免地促使以盈利為目的,導致技術濫用。”
干預青少年人流是一種未雨綢繆,有助于提升未來育齡婦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代理副校長金李在提案中再次聚焦未婚女性生育力保存。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花亞偉今年的提案也聚焦單身女性的生育權。
生育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公共議題。本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談及保存生育力,許多人口學家都時常提到“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2020年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首次提出“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認為,這是對未來5年人口變動趨勢的回應,體現了人口政策的重心變化。
對于社會來說,保存生育力和提高生育率是綜合性命題,牽涉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容性”意味著以更加尊重生育決策的自主性、自由性和自覺性的政策,倡導和推動生育友好社會的建設。“對育齡人群生育力的下降問題也應多一些人文關懷,要以更具有包容性的態度和更科學的手段去應對。”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左曉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