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 李慧玲
子宮肌瘤,不陌生吧?這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好發于30~50歲婦女,在40~50歲婦女中,發生率達51.2%~60%。也就是說,在40歲以上的女性中,每兩個人中至少有1人有子宮肌瘤。
目前,子宮肌瘤的病因尚不明確,發病機制可能與遺傳易感性、女性性激素水平和干細胞功能失調有關。
患了子宮肌瘤不必太緊張,因為子宮肌瘤是女性激素依賴性腫瘤。子宮肌瘤好發于性激素分泌旺盛的生育年齡,所以青春期前少見,而絕經后瘤體發育也會停止或縮小。同時在妊娠期間,雌激素大量分泌,肌瘤有增大的傾向。外源性激素攝入(如激素替代療法)會引起肌瘤增大。同理,抑制性激素分泌的藥物能使肌瘤縮小。
子宮肌瘤的發生與生長,與雌激素和孕激素都相關。肌瘤組織中雌激素受體的表達量明顯高于周邊肌組織,雌激素可通過刺激細胞分裂,增加孕激素受體的表達,刺激各類生長因子的分泌而促進肌瘤的生長。孕激素也有促進細胞分裂、刺激肌瘤生長的作用。然而,兩個激素在子宮肌瘤發病中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是否啟動了子宮肌瘤的發生也存在爭議。
大多數女性得了子宮肌瘤沒有癥狀,不需要處理。但如果出現以下癥狀,最好及時就診。
很多女性是在做婦科B超體檢時發現有子宮肌瘤,平時完全沒有感覺,也沒有任何癥狀。其中,有30%~40%的患者出現癥狀,與肌瘤的位置、生長速度及肌瘤是否存在變性有密切關系。
子宮的前方是膀胱,后方是直腸,當子宮肌瘤較大時可壓迫膀胱、直腸或輸尿管,出現相應的壓迫癥狀。這時,患者通常會出現尿頻、排尿困難、尿潴留的癥狀,少數患者出現咳嗽、打噴嚏時漏尿的癥狀,即壓力性尿失禁。如果子宮肌瘤生長在子宮漿膜下,發生肌瘤蒂扭轉時,患者會出現急腹痛。肌瘤紅色變性(不明原因的壞死)時,患者還可出現腹痛伴發熱。如果患者月經發生改變,比如月經增多、經期延長、淋漓出血及月經周期縮短,或者發生繼發性貧血、痛經以及出現白帶增多或陰道排液,這多半是由于子宮肌瘤生長在子宮黏膜下造成的。

此外,肌瘤較大時,子宮也隨之增大。患者在晨起膀胱充盈時觸摸下腹部,可摸到包塊。有的子宮肌瘤會影響宮腔形態,阻塞輸卵管開口或壓迫輸卵管使之扭曲變形。這些均有可能影響生育,導致不孕、反復流產等。
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幾種情況建議考慮手術:
1.子宮肌瘤合并月經過多或異常出血甚至導致貧血;或壓迫泌尿系統、消化系統及神經系統等,出現相關癥狀,藥物治療無效。
2.子宮肌瘤合并不孕。
3.子宮肌瘤患者準備妊娠時,肌瘤直徑大于4厘米者。
4.絕經后未進行激素替代療法,但肌瘤仍生長者。

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適用于有生育要求、期望保留子宮的患者。手術路徑包括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腹腔鏡因其傷口小、術后恢復快、粘連輕等優點,受到患者的青睞。但并不是所有的子宮肌瘤都可以使用腹腔鏡進行手術。對于數目較多、肌瘤直徑大(如大于10厘米)、位于黏膜下等特殊位置的肌瘤,腹腔鏡手術操作難度增大,會使手術時間延長、出血量增多、縫合困難,還可能增加術后復發和妊娠子宮破裂的危險。這種情況下建議選擇開腹手術。
此外,對于可能存在惡性潛能的平滑肌腫瘤、平滑肌肉瘤,因為在肌瘤粉碎過程中可能存在腫瘤播散的風險(III-B級證據),應選擇開腹手術。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發病率為0.1%~3.9%。隨著三孩生育政策的實施,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人數應該還會增加。
多數有子宮肌瘤的孕婦可以平穩度過孕期。不過,根據文獻報道,也有一些孕婦出現了并發癥。孕期,子宮肌瘤的大小會保持不變或縮小,如果長大也僅限于孕早期。醫生最擔心的是孕期子宮肌瘤誘發并發癥,威脅到胎兒的健康,或導致子宮損傷影響日后生育。
子宮肌瘤確實增加了難產、剖宮產和早產的發生概率,尤其是大的黏膜下肌瘤和胎盤附著處的肌瘤會導致并發癥,例如發生疼痛(肌瘤變性)、陰道出血、胎盤早剝和早產。
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處理多以保守治療為主。對漿膜下肌瘤或肌瘤蒂扭轉導致嚴重疼痛且藥物治療無效的孕婦,或者肌瘤壞死出現腹膜炎的孕婦,才進行手術治療,而且也只限于早中孕期。腹腔鏡手術創傷小,患者恢復快,有經驗的醫生可以安全地完成手術。但是,無論是開腹手術還是腹腔鏡手術,對妊娠結局的影響均缺乏循證醫學證據。剖宮產術中做子宮肌瘤剔除有出現嚴重并發癥的風險。因此,在懷孕前,子宮肌瘤較大時應該先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然后再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