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強
(高臺縣新壩水管所,甘肅 張掖 734300)
根據近年我國各地區水文水資源管理實施的實際情況來看,各地區在防洪工程、水利工程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洪水災害防控、泥石流與山體滑坡預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災害帶來的影響。但由于各地區水文水資源管理水平不一,受自然因素、氣候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近兩年洪澇災害仍頻繁發生,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與財產安全,對地區社會發展造成較大影響。因此,建議充分發揮水文水資源的管理作用,提高對防洪減災的關注程度,樹立科學正確的防洪意識,加大水利工程建設投入與先進技術投入力度,構建水文水資源管理平臺,全面提升水文水資源管理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制訂契合實際情況的防洪減災方案,切實維護地區居民安全與社會發展[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數據,2020年7月20日,三峽水庫的水位數據為164.48 m,歷史最高水位為172.85 m(2010年10月16日),三峽水庫的蓄水位最高值為175 m。此時三峽水庫水位較高,水位線離最高水位距離約為10 m。
2019—2020年我國水位河流超警情況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2020年我國總汛情整體上優于2019年,但根據各地區的新聞報道發現,各地區的洪水發生頻率遠高于2019年,這是由于2020年汛情較為集中。2020年6月1日至7月12日,長江流域降雨量達到了403 mm,相較于往年同期增長49%,僅次于1954年的同期降雨量。也就是說,2020年自然氣候因素對地區水文水資源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大量降雨集中于長江流域,導致長江流域周邊區域頻繁發生洪澇災害[2]。

表1 2019—2020年全國水位河流超警情況
根據應急管理部門在2020年7月16日之前發布的數據,將其與《中國水旱災害公報(2018)》文件對比可發現,2020年上半年由洪澇災害產生的經濟損失達到884.90億元,嚴重影響了地區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經濟發展,給災害地區居民生活帶來較大的壓力與威脅(見表2)。

表2 《中國水旱災害公報》節選
此外,根據央視新聞網發布的《2020洪水受災省份、人數最新洪水災情報告通報》內容,截至2020年7月14—16日,長江中下游降雨量較多,平均降雨量達到403 mm,鄱陽湖附近水域面積增大,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嚴重,啟動了Ⅱ級防汛應急響應;長江流域區域已經陸續發生“漢口超警、九江超警、鄱陽湖告急”,新一輪降雨來襲之后,暴雨預警再次上線。因此,加強防洪減災管控,落實各項措施,對維護地區居民安全與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回顧2020年我國水文水環境變化實際情況可看出,水文水環境受自然環境、極端氣候的影響,極易引發洪澇災害,對各地區造成較大的損失。因此,需加強日常對水文水資源環境的管理與監控,節約水資源,同時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各地區的水資源調度與應急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應對極端氣候與自然環境的影響,起到防洪減災的作用[3]。
一方面,水文水環境管理有助于提高數據信息的實用性,加強對地區洪澇相關指標的分析。水文水資源環境信息是地區水文數據資料的重要構成,具體信息包括地質構造情況、地表徑流變化、水資源儲存量數據及地下水深度數據。而常見水文災害的出現均與水文環境變化有直接關系。例如,2020年洪澇災害頻發,這是由于地區強降雨集中,地表徑流增多,水庫水位上漲導致的。加強水文水資源環境管理,能夠深入挖掘基礎數據內部信息,為科學防控洪澇災害提供參考依據,提高基礎數據信息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水文水環境管理有助于提高洪澇災害預警的及時性。在加強水文水資源環境管理后,工作人員能夠實時了解水資源環境細節變化,第一時間發現洪澇災害風險隱患。以此為基礎根據實際情況制訂預警方案、撤離方案與應對措施,有效降低洪澇災害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災害預警的有效性[4]。
此外,水文水環境管理有助于保證區域環境安全與穩定。根據2020年長江流域周圍區域發生的洪澇災害及其危害情況可看出,資源豐富區域一般集聚有大量居民,這些區域水資源儲存豐富,相應地發生洪澇災害、山體滑坡與泥石流的概率也較高。這些災害的發生不僅會破壞地區自然環境,更會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通過加強水文水資源環境管理,能夠結合地區情況客觀評估洪澇災害發生概率與等級,擬訂防災處置措施,有效提升區域環境安全性。
樹立正確、科學的防洪減災意識是有效開展水文水資源環境管理的基礎。建議相關部門要貫徹落實有關規范要求,做好防洪減災的基礎工作。根據近些年的水文水資源環境管理實際情況,結合近幾年的防洪減災效果及洪澇災害發生危害來看,部分地區的水文水資源環境管理仍然存在較大不足,水資源儲存存在兩極分化的情況。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較嚴重,影響災害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5]。這就要求工作人員要統籌分析不同區域的水文變化,關注不同區域水文水資源環境之間的聯系,積極學習先進科學的水文管理思想,認識到各區域水文水資源協調對于防洪減災的作用。在學習科學思想的過程中,要主動關注各地區水資源儲備與平衡情況,結合真實案例,發揮水位線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夠在落實水文水資源環境管理時,加強對基礎數據的分析與評估,保證各項工作的高效開展。在樹立正確的意識后,還需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對國際有關規范要求進行優化,進一步形成契合地區實際情況、符合國家整體要求的水文水資源環境管理條例與方案,定期分析地區降雨量、蒸發量、地表徑流和地下水位情況,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完成測驗、監測工作[6]。
要想通過水文水資源環境管理增強防洪減災能力,建議要加大水利基礎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提升地區水文水資源的基礎設施整體水平,提高水文管控與引導能力,有效防御洪澇災害的發生[7]。在實際過程中,開展水文水資源環境管理,可通過建設水利工程,引入先進水利設施與水利技術。很多地區的水利工程已經運行較長的時間,如三道河水庫、觀音閣水庫等。這些水利工程經過較長的運行之后,水庫結構穩定性、壩體穩定性有所下降,會影響水利工程的安全性,易受到極端天氣、自然氣候的影響,存在較大的洪澇災害隱患。因此,需定期投入資金,檢測與維修水利工程設施,保證其結構穩定,運行可靠,能夠充分發揮出水資源調度、地表徑流引流的作用;要根據實際需求,靈活運用多種技術,如水文遙測技術、無線傳感技術與GIS技術,搭建水文水環境的實時監測系統。
要積極推廣節水管理措施,兼顧干旱與洪澇災害的防御,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根據2020年我國降水實際情況及洪澇災害發生情況,我國水資源分布失衡,在長江流域周圍地表徑流不斷增加、洪澇災害頻發,處于內陸的西部地區、西北地區仍然缺乏水資源。因此,需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節水管理,不僅要提倡對日常生活用水的節約,更要提倡對自然水資源的節約。建議各地區可加強跨區域聯合,互通有無,加大對自然降雨的儲存,通過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在城市區域設置自然降雨回收與儲存系統等,將大自然的水資源管理起來,有效應對集中強降雨天氣,將多余的水資源調度到缺水的區域,從而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有效降低洪澇災害風險與部分區域干旱風險[8]。通過大力推行節水管理,能夠及時將集中強降雨帶來的水資源收集起來,改善地表徑流增多、地下水位提升的情況,有效規避了洪澇災害的發生,同時實現不同地區之間水資源的調度,提升我國水文水資源環境的整體管理水平。
要充分發揮現代技術優勢,以多元先進技術搭建現代化、智慧化的水文水資源環境管理平臺,全方位、實時化關注地區水文水資源環境變化情況,提升水文水資源管理的現代化水平。需加大對水文水資源環境管理的技術投入力度,借助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搭建水文水資源環境管理框架;在管理區域設置傳感器設施,實時傳輸區域水文、水資源環境變化數據。在智慧化系統中,構建專家庫,將分析得到的水文報告輸入專家庫,借助專業知識分析潛藏的洪澇災害風險隱患,生成相應的建議方案,為進一步開展高效可行的水文水資源管理、防洪減災工作提供依據[9]。工作人員還可搭建數字化水文網站,借助遙感遙測技術、BIM技術、可視化技術等,呈現水文水環境動態圖示,實時共享與分析區域水文變化,及時發現異常問題,發出預警。借助這一系統與網站可構建防洪預警機制,工作人員在系統中設置相應的水文參數指標及范圍,之后根據傳感器傳回的數據實時分析情況,預測未來降雨時間與降雨量,做好對洪澇災害發生的分析工作,形成預警方案,提前采取相應措施,以減少洪澇災害對地區環境、人居環境、社會生活的影響[10]。
水文水資源管理對各區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地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水文水資源管理中,要不斷加強對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地區基礎設施水平,為開展高效管理奠定基礎。積極開展各項水資源管理措施,推行節水管理,在防洪減災的同時節約水資源,提高地區水資源利用率。還可借助現代技術優勢,搭建信息化平臺,逐步推進水文水資源管理的智慧化發展,全方位搜集并分析地區水文數據與信息,實時評估地區水文發展與變化,及時發現洪澇災害隱患,采取預防與應急措施,有效防控洪澇災害,減少災害造成的不良影響,為地區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