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萌
過去幾十年我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使城市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取得突出建設成就的同時也承受著歷史文化的喪失之痛[1]。尤其是1978年后,市場化初期以房地產導向的舊城更新,使舊城街區較多傳統地塊被大規模更新,呈現出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大型商住綜合體。舊城街區自此經歷著“建設性破壞”[2],地域性與文化性特征逐步喪失。
舊城風貌特色的逐漸消退,使歷史風貌的維護成為重要課題。然而舊城街區的形態變化是動態的,它與各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因素均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如何基于形態演變的動態過程劃定舊城街區不同類型的形態區域,識別其長期累積而成的形態結構,探索形態演變規律及動因,將為舊城街區的形態保護與更新提供有效的思路。
康澤恩(M.R.G.Conzen)學派是國外城市形態學研究中的類型形態學的德英學派代表,其理論的核心主要是對城鎮平面格局的分析[3]。特別是德國施呂特爾(Otto Schluter)所研究的“形態基因”的概念,為康澤恩城市形態學研究奠定了最早的理論基礎,并且這一概念在康澤恩的理論體系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康澤恩在分析歐洲中世紀的城鎮平面格局時將各類形態要素劃分為街道、用地、建筑及其平面組織等[4],并提出了“形態框架”、“形態區域”以及“城市邊緣帶”等概念[5],由此創立了更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康澤恩城市形態學理論是強調分析過程演變,并在詳細地形圖基礎上進行實地調研的研究方法[1]。
“形態區域”(morphological region)是指一定區域內有著相同形態特征的、并不同于周圍的區域。在一個大的范圍內可以有同質形態區域,也可以有異質形態區域,是各類形態單元的組合體。形態區域是由平面單元、土地使用功能和建筑類型組成,其中平面元又可劃分為街道系統、地塊組合以及建筑平面組織(圖1)。依據街道、地塊、建筑、土地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態區域劃分的等級類別也會產生差異,康澤恩曾使用五個等級來劃分形態區域的邊界[6]。

圖1 形態區域組成三要素
隨著形態區域化理論不斷被關注,國內學者也紛紛探索如何將這一理論運用到我國的實證研究中。懷特漢德(J.W.R.Whitehand)和谷凱在2006年首次應用城市形態分析方法研究國內的平遙古城[7]和北京陟山門區域[8],通過對地形圖的分析以及實地勘測,梳理出各形態要素的空間肌理,進而劃分出各自的形態區域,由此總結出相關的城市形態演變規律。2008年谷凱、田銀生與懷特漢德教授夫婦進一步開展合作研究,通過實地調研以及地形圖的詳細分析,劃分出廣州舊城傳統街區的建筑類型,并總結出其形態演變的過程及規律[9]。其后又在2011年再次開展廣州城市形態的合作研究,并對華林寺和同福西路地區分別劃分形態區域[10]。
形態區域化理論是以歷史地理的角度分析城市物質形態與結構的研究方法,重點把握城市形態動態的過程分析,改變以往停留某一時期的靜態描述,是對城市形態演變的深刻解讀。形態區域化理論經過長期探索與實踐,將城市形態分析提升到概念層面,增強理論研究的科學性,為我國舊城更新的形態學研究提供理論基礎。特別是舊城街區的保護與發展,需要建立在對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深刻解讀的基礎上,合理劃定保護區域界線,以應對實際開發過程中區域內部及其周邊持續增長的不協調的、對整體城市形態產生破壞的開發建設行為[11]。
從實踐角度來看,形態區域是深層次結構影響下對構成某地區城市風貌的形態要素復合體的區域劃分。通過形態區域劃分,可進一步認知非物質形態與物質形態演變的互動過程,有助于對形態演變的規律及動因進行抽絲剝繭的剖析[12]。
為開展細致、直觀的研究,選取廣州舊城的狀元坊街區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北起大德路,南至一德路,東起海珠南路,西至人民南路,面積約16.1hm2(圖2)。

圖2 研究范圍
狀元坊因宋代狀元張鎮孫故居于此而得名,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街區與廣州城址的形成和拓展有著密切的關系[13](圖3),曾位于明代西翼城內,是廣州舊城的傳統特色街區,城市形態特征具有較強的典型性與代表性。

圖3 廣州城址變遷與街區關系
街道系統是構成街區的地形輪廓,對形態單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骨干街道的格局、單元內部街道的密度、單元內部街道的平面形式三個方面。
街道單元類型的劃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個單元的街巷特征。街道密度體現單元內部組團之間的串聯性,而街道形式則體現各單元之間的通達性。
街區經歷了從“民國前街道雛形”發展到“民國時期街道轉型”,再從“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街道框架穩定”發展到“改革開放后至今的街道多元并存”的過程(圖4)。

圖4 街道系統演變過程
結合民國后各個形態時期的地塊標記及追蹤,對地塊演變規律進行總結,大致可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傳統聯排式布局地塊,主要是對民國后至今未發生變化的地塊進行歸類,且以聯排式布局為主(圖5)。第二類是小規模替代地塊,由于合并或者拆分,地塊產生新的布局形式,但更新演變是在原有道路框架內進行的適應性變化(圖6)。 第三類是大型商業項目重建地塊,與第二類劃分模式相似,不同的是其破壞了原有的道路框架并引起巨大的地塊變形,對地塊的建筑布局及形態產生重大影響(圖7)。

圖5 傳統聯排式布局地塊(1959年至今未發生變化)

圖6 小規模替代地塊

圖7 大型商業項目重建地塊
地塊是形態框架下較穩定的分析確定平面單元的要素。地塊劃分是建立在形態演變的基礎上進行的,并通過地塊出入口劃分地塊序列,是一種較為直觀的劃分方式,為平面單元的劃分奠定重要基礎。
平面單元的形態三要素分別為街道系統、地塊組合以及建筑平面組織。街道系統決定了地塊劃分及組合模式,而地塊模式則決定了地塊內的建筑平面組織。
從民國時期發展至今,建筑平面組織經歷了“民國時期的形成”(建筑基底滿鋪地塊、傳統內巷式、傳統內院式)、“建國初至高速發展期的繼承與發展”(現代內巷式、現代院落式)及“高速發展期至今的革新”(獨立式)三個階段(圖8)。

圖8 建筑平面組織
街區的土地使用功能經歷了“民國前以特色商業為主導,沿水系帶狀布局”、“民國時期以騎樓商業為主導,沿城市道路布局”、“建國初至改革開放初以居住用地為主導,加大生產性用地布局”、“高速發展期至今以居住用地為主導,強化線性商業用地布局”四個階段。
建筑類型則主要為商住騎樓型街屋、商住非騎樓型街屋、聯排式住宅、集合式建筑、公共單體以及大型商住綜合體六種類型。
形態區域劃分是以街道、地塊、建筑平面組織、土地使用功能以及建筑類型的劃分為依據,并將其疊加生成。疊加過程中,會出現某些區域的重合,重合區域中因擁有相對較多的相似元素,故稱之為一個形態區域,也可稱為形態單元。一般而言,第一層次的形態區域劃分線由至少兩條相重合的邊界線構成;第二層次的劃分線由一條形態要素邊界線構成;第三層次的劃分線多為內部的地塊序列線構成。
由于同一街道兩側的建筑往往保持同一種風貌,因而在劃分形態區域時可將街道包含于單元內部,即不再將街道單獨凸顯出來,而作為單元的一部分。
因此結合各形態要素的劃分情況,對各分布圖進行疊加,從而劃分出形態區域。街區可劃分3個等級分界線,16個形態大區,49個形態亞區(圖9)。

圖9 形態區域劃分圖
形態要素中土地使用類型最復雜多變,它對新的發展反映較快[14]。其后依次是建筑類型、建筑平面、地塊以及街道,其中后三者組成街區的平面格局,即平面單元。
平面單元構成形態基本框架,建筑類型則為形態實體空間。建筑類型在某一段歷史時期內可能穩定,但極易受自然災害或者人為影響而變化。特別是傳統聯排式建筑,由于缺乏消防通道,存在安全隱患。而建筑產權的變更,也很可能會帶來建筑功能的變化或者改建與重建。
物質形態是在自然與人文背景之下起源、演化并發揮作用的,對于物質形態的分析應包括對自然條件以及經濟與社會發展因素綜合評價。街區從民國前發展至今,物質形態不斷發生變化,并且每一次變化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非物質要素的影響(表1)。

表1 舊城街區各形態時期影響要素與形態演變
(1)自然及人工地物影響
民國前,水系及城墻是街區生活發展的重要影響要素。雖然其物質形態的存在是短暫的,但其“意識形態”的影響卻是持久的,街區路網格局便是在此基礎上形成并不斷演變的。
(2)社會政策影響
社會政策的變動往往會引起街區較為劇烈的物質形態變化,是物質形態變化的重要動因之一。如民國時期及建國初的擴路政策,一些主街被擴建為城市道路,整齊劃一,街道作為最穩定的形態要素被改變。而建國后的各項土地及住房政策,也均對街區的地塊與建筑形態產生重要的影響。
(3)經濟結構影響
民國前街區商業貿易繁榮,街道逐漸加密。發展至民國時期,商業及市場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并成行成市分布,地塊逐漸被細分,出現“前店后場”的格局,這一時期雖出現少量工廠,但仍以第三產業為主導。進入建國初期,舊城街區發展以生產為主導,出現了不少工業倉儲及手工業,第二產業比重明顯上升,并持續至改革開放初期。而為了滿足一些規模較大的生產用地,部分地塊發生合并與功能置換。進入高速發展期,房地產作為新興產業,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導致街區內一些大中型地塊被開發成大型商業綜合體,這一時期第三產業比重提升,第二產業比重下滑嚴重。
經濟結構的改變引起地塊及建筑形態隨之發生變化,街區形成“傳統商業與傳統建筑肌理”、“工業倉儲與集合式建筑肌理”和“房地產業與大型商業綜合體建筑肌理”三種對應關系。
(4)人為活動影響
在特定的制度環境下,各類行動主體通過自己的行為選擇,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社會互動過程,并在此基礎上影響街區的空間形態[15]。從民國時期“鋪底權”到建國后的“公房政策”、“住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房屋政策的執行,街區內一些房屋使用者在獲得既得利益前提下,對建筑進行修復及維護,間接延長建筑使用壽命。與此反之,則是一些房屋使用者肆意違章搭建。街區內各類行動主體無時無刻不在發揮主觀能動性,并通過心理及某種權力結構而形成一種空間形態。
另外,人口增長作為影響要素之一,始終伴隨著街區的物質形態演變。從建國前對地塊的填充及細分,以水平方向上緊密排列的傳統建筑來滿足較多的人口,逐漸發展到建國后以垂直方向上高容積率的現代建筑來承載更多的人口,人口的增長一直在促使著街區地塊及建筑形態演變(圖10)。

圖10 建國后狀元坊街區建筑肌理演變過程圖
縱觀各形態時期影響要素,建國初期以后,街道形態受非物質要素影響較小,街道系統基本穩定,而地塊及建筑形態則在各種影響要素下發生變化。這也印證街道在形態要素中是最穩定的。
歸根結底,盡管舊城街區的物質形態具有一定彈性及自組織能力,但仍受內在深層次結構的影響,如政策、社會和經濟結構等。一旦引發深層次結構變遷的社會過程超過一定限度,“自發調節機制”就無法實現街區形態的合理轉變[16],各形態要素便以新的形式與之相適應。并且在某些情況下,物質形態的自身演變也會導致街區深層次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調整。二者的相互調適是雙向的,最終形成“結構—形態”的相適機制。
形態區域化理論是將形態要素中街道、地塊、建筑平面組織、土地使用功能以及建筑類型復合而成,注重形態要素在各形態時期的變化過程,進而劃分形態區域的系統方法論。
從廣州舊城街區演變進程來看,由古城墻所形成的“固結線”與“閉合邊緣帶”在其被拆毀后逐漸衰落,街區整體形態由紋理密實的傳統格局逐步向集中布局的現代格局轉變。形態區域所構成的形態要素穩定性也并不一致,從高到低依次為街道、地塊、建筑平面組織、建筑類型以及土地使用功能。
在此基礎上探討非物質要素與物質形態要素的關聯互動,進而分析其演變規律及動因,總結出廣州舊城街區形態演變的動力機制為“結構——形態”的相適機制,即由物質形態的自組織作用與深層次結構要素的他組織干預共同完成。這種以理論支撐的、基于歷史演變過程的形態區域劃分,通過識別不同類型的形態單元,適用于舊城街區的形態演變研究,也利于政府制定適合街區發展的詳細指引,實現精細化管控。
資料來源:
文中圖表均由作者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