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煊賀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現。中國雕塑歷史悠久,是古代工匠和藝術家的杰作。我們處在一個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優秀的藝術作品來豐富內心世界并陶冶情操。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廣大人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減少外出活動,不聚集、少聚集并調整心情,在這種情況下筆者也有了創作的時間和素材。
漢朝是個大一統王朝,在漢朝的歷史長河中,科技力量甚至要強過當時的另一個世界強國羅馬帝國。在發明技術上,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在當時的成就輝煌至極,并成為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西漢早期的陶俑在性質上與秦兵馬俑相似,它們大多是用于埋葬的軍事編隊的仿制品,但比秦朝的兵馬俑要小得多。沿襲秦俑的風格,其形態比較僵硬,主要用整齊的陣列來表現喪葬的森嚴制度。此外,還有彩繪的侍女俑,燒制的彩陶,輪廓生動優美,線條簡潔流暢。其藝術風格超越了軍隊兵馬俑,充滿了生活情趣。到了東漢時期,侍、仆、舞、樂俑在當時成為了人們最喜聞樂見的形式,兵馬俑也不再成為人們創作的目標。模仿對象轉變為舞者、仆人、農民等。造型也從之前的僵硬、呆板向著生動、活潑轉變。在古代,說唱藝人是一種表演滑稽戲和娛樂節目帶給人們歡樂的藝人。擊鼓說唱俑的發現,標志著東漢時期的說唱藝術日趨成熟和普及。
漢代民風之體現——擊鼓說唱俑(見圖1)。1957年,在四川省天回山出土的一件具有時代特色的雕塑作品。雕像上的原始繪畫已經脫落,留下了白色粉末和棕色土壤的痕跡。高56厘米,傭身坐在圓基座上,頭戴著小帽子,扎頭巾,額頭上打著花結。左臂環繞一個圓鼓,右臂高舉鼓槌,兩臂有串珠花環。整個俑造型夸張,表情幽默,面部表情極為豐富,能使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會心一笑。彎曲的眼睛和嘴巴,上翹的蘋果肌,鼻梁上有一個小痣,高聳的肩膀,突出的腹部,右腳,看起來十分可愛。但是他前額深深的皺紋,體現出他的笑容背后有一個堅強的靈魂。

圖1 擊鼓說唱俑
泥片成形法:一種是人工將陶泥或瓷泥通過碾、拍或者切割成片等方式拼接制作成器物或雕塑的方法;另一種是用泥板機通過滾輪擠壓將泥塊壓成任意厚度的泥板拼接制作成器物或雕塑的方法。泥片成形是中國陶瓷制作工藝的傳統工藝之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至今,泥片成形法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手工陶瓷技術。
在整個創作過程是相對自由的,泥片成形這種陶瓷制作方法對筆者來說是一種新的嘗試和挑戰,筆者進行了不斷摸索并產生許多問題,例如對泥性的掌控有很大的要求,泥巴軟的話會塌掉,泥巴硬了的話會干裂。陶瓷雕塑不同于別的材質的雕塑,它對造型的要求非常具有局限性。無法像玻璃鋼和石膏那樣可以表達夸張而又有張力的造型,也無法像鋼鐵鑄造和木雕那樣棱角分明。所以只有掌握了泥性,使泥巴的軟硬適中,才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進行創作。泥片成形法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造型上都有很大的難度。因為泥片較薄也較軟,所以容易走樣或變形,和架上雕塑相比在造型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正因為這些局限性使其在創作過程中會有令人贊嘆的效果,再加上泥巴的可塑性可以添加多樣的肌理或紋飾,產生多種效果。
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我們才有了美好的生活,筆者創作了這件作品“美好生活”(見圖2)。他們席地而坐一人彈琴、一人吹簫,一些小動物陪在周圍(見圖3),仿佛是要“唱支山歌給黨聽”。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廣大人民外出活動減少,用不聚集少聚集的方式豐富生活并調整心情,使得這件作品充滿活力。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總歸不能脫離生活,一旦雕塑作品脫離生活,那作品就仿佛失去了靈魂,這件作品承載著筆者對整個創作的熱忱、包括對人生思考和雕塑語言的體現。

圖2 美好生活

圖3 美好生活局部
在創作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比如泥片在成形過程中可能會破裂,主要原因是在卷泥片時,在手的擠壓或工具的壓力下滾動時使泥片的局部產生應力,所以泥片成形的作品在水分蒸發的過程中比較容易開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卷泥片或者泥片成形的過程中在底板下邊用紙或者布拖著,會減少泥片開裂的概率。其次,泥漿在陶瓷雕塑的創作過程中也十分重要,粘接采用的泥漿要具有很好的粘附力,所以泥漿要保證一定的濃度。
現代雕塑始終處在一個發展期,每個時期的雕塑發展,展現著當時的社會的文化內涵、社會風氣等。漢朝“擊鼓說唱俑”作品采用寫實主義手法,創造出一個充滿戲劇性又詼諧生動的精彩場面。該作品以它獨一無二的藝術感染力,不僅使我們真實地感受到東漢雕塑的高超技藝,而且為研究漢代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服飾和民間說唱藝術提供了生動的史料。
作為一名研究生要繼承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使其進一步發展。歷史的車輪在不斷前進,生命在一代代延續,但我們不能摒棄傳統,一些傳統的雕塑技法也是需要我們繼續發揚光大的。用雕塑作品釋放頭腦中的靈感閃現,用雕塑作品體現不同風貌精神。我的作品用泥片成形的雕塑創作方式,來展現“美好生活”。我們處在一個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藝術工作者的奮斗目標,更為藝術家們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
這個創作對筆者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從構思到最后形成,整個創作過程持續兩個月。困難主要在前期,因確定不好素材和拿捏不定材料,之后有了大的方向,還算是比較順利地完成了。說到創作感悟,更享受自己這段時間的狀態,每每有新的想法,總會激發我去探索創作的可能性。比如減少泥片開裂的概率,可以在泥片下面墊一塊布如果是追求開裂的效果,那就不能一概而論。在卷泥片時想要一些肌理效果,筆者選擇了一塊網格較大的布,其他的方法還是有很多的,看自己喜好。在用泥片創作的過程中,泥漿有著不可忽視的的作用,在泥片拼接的時候,如果不加泥漿,其開裂的程度會大大提高。當然,泥漿的濃度要適中。在創作過程中,筆者查閱了許多材料,如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姚永康教授制作的《世紀娃》、《晨雞》等都是極為成功的例子,泥片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更能夠體現出姚老師高超的造型能力。
人類社會是一代代生命的延續,藝術作品也注入了靈魂,五千年來從傳統到現代始終在不斷發展。傳統雕塑的現代轉變,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傳統雕塑的傳承,另一方面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取其精華,進一步創新發展。藝術總歸要講傳承,中國傳統雕塑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用泥片成形的方法完成的雕塑很有特色,造型的表現上也很有古典的味道。泥片成形的傳承發展,也是文化自信的別樣體現,也使中國雕塑在陶瓷材質得到進一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