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五愛小學 徐 誕
道德與法治課是規范小學生行為的基礎教育,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可靠渠道。將孝道文化中珍愛生命、孝敬父母、勇于擔當等教育內容有效地融入當代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中,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
關于孝道精神的培養在我國的教育史上由來已久。古往今來,我國一直流傳著許多有關孝道的經典名著。例如《孝經》和《二十四孝》等。其中二十四孝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來講述古代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標準,向人們傳達孝愛文化的理念和精神。例如郯子為了給父母醫治眼疾,冒著生命危險身披鹿皮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差點被獵人射死,從而感動獵人,最終獲得獵人幫助的故事。又如董永賣身葬父,于上工路上巧遇七仙女結為夫妻的故事。這些經典作品直至今天仍然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由此我們不難發現,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任憑歷史狂風驟雨般的沖刷和淘洗仍然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它具有豐富的內涵。而這豐富的內涵在我們今天的思想教育當中,仍然對教育部門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中,對學生進行感恩的心和責任心的培養占據著極大的教學比例。例如對學生進行孝敬父母、友愛親人、樂于助人、遵紀守法、熱愛祖國等優秀道德品質的培養。而傳統孝文化中恰恰具備了許多這樣的教育素材。因此,將二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就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從小培養學生堅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從而強化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孝文化的本質是對生命的敬畏、尊重和熱愛。古訓有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所以古人蓄發,也是孝敬父母的表現之一。而當今社會青少年當中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可以說從小嬌生慣養、順風順水,沒有經歷過人生的磨難與挫折。這樣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往往很差,一旦遇到困難就容易產生消極逃避或者自暴自棄的情緒,嚴重的甚至會選擇自殘和自殺的極端行為。因此,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是當代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教育內容。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課堂組織開展“珍愛生命”的主題班會。鼓勵學生在傳統文化中尋找表述孩子感恩之心的小故事帶到班會上與大家分享。為拋磚引玉,教師可以先講述一個《噬指痛心》的故事:曾子入山打柴,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通過這個小故事,讓學生懂得血脈相連的真正內涵。又如教師可以在班會上深情地朗誦著名古詩《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讓學生體會母親對遠游的孩子深深的牽掛之情。在整個班會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節奏和氣氛的控制,要讓學生在濃濃流淌著的親情感召下,尋找到生命的歸屬感。此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肚子上綁上一枚雞蛋,然后讓他們嘗試著在正常的生活狀態下保持雞蛋的完好。通過這種游戲體驗,讓學生理解母親懷孕的辛苦,懂得自己生命的來之不易,從而教育學生珍愛自己的身體就是對父母最好的感恩。
由于我國孝道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所以在今天小學的思想道德品質教育中,我們依然能夠發現許多體現孝道美德的素材。例如,教材中《家人的愛》《干點家務活》《少讓父母為我操心》等課文中,都蘊含著孝心教育的元素。教師可以在完成此類課程的正常教學任務之后,針對課文內容,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活動作為課后作業。例如幫父母做家務或者幫助鄰居阿姨照看一會小孩子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一下父母勞動的辛苦和養育孩子的操勞。從而培養學生敬老愛親的道德情操。總之,德育活動是踐行孝文化的主渠道。將孝文化與德育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發現和體會孝文化的意義和內涵。通過建設家教家風大講堂、家庭集體勞動日、舉行開放式班會等眾多的親子互動活動,建筑學生的道德底線。
我國的傳統節日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觀和民族精神。尤其是春節、清明、中秋、重陽這些傳統節日,更是挖掘孝文化素材的大好時機。清明節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儀式感的節日,在古代,清明更是整個家族齊聚共同祭祖的重要日子。教師可以挑選在清明節前給學生播放古代清明祭祖的視頻,也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在《清明上河圖》中,尋找各行各業的影子。讓學生通過傳統的文化習俗來了解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歸屬感。然后再鼓勵學生在清明節跟隨家長一起去掃墓,使學生通過體驗祭祖現場的儀式感,增強學生對于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感。
良好的品格習慣必然是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的。《孝經》里面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意思就是說:人類行孝這種行為是天經地義的。所以古人做了孝行并不會被獎賞,而違法了孝道卻要被家法問罪。由此可見,孝行是我國古代人最基本的道德品格,也是最重要的行為準則。傳統的孝道教育,究其實質也就是對人們進行為人處世行為方法的教育,是對每個人言談舉止的行為規范。這種規范落實在小學生德育培養中,就是認真做好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綜上所述,中華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善良與智慧的結晶。將中華孝道與當今社會道德法治融合在一起,能夠有效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為習慣;能夠融洽親子關系促進家庭和睦。而家庭作為社會最小的基礎單位,其和諧穩定也就意味著社會的和諧穩定。所以,中華民族孝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不僅是個人成長和家庭幸福的需要,同時也是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