恵 平
(江蘇宜興紫砂工藝廠 江蘇 宜興 214200)
目前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龍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所熟知的中國“龍”,其藝術特征是在明清時期才固化確定下來的,在此之前有很多“龍”的形象是超出現在一般認知的。在早期的器物裝飾中,饕餮紋與龍紋是兩大主要題材。早在殷商時期這兩種紋樣便早已出現,不過饕餮紋發展到西周晚期時,逐步被龍紋所取代,龍的圖騰真正意義地占據了主要的位置,只是這種“龍紋”與我們當下所熟知的龍有著很大的不同。
紫砂“至尊壺”的創作便是汲取了古代青銅器上的裝飾龍紋以及饕餮紋等風格元素,以一種粗獷、簡潔、氣韻威嚴的外形特征表現出中國龍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并將這種內涵深度地融入到紫砂壺的結構之中,為當代紫砂壺的造型注入新的活力。
從現代出土的各類青銅器可以發現,中國古代曾經誕生過十分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青銅器的發展曾一度繁榮,這些青銅器上保存完好的各類裝飾紋樣更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瑰寶,從這些裝飾紋中,我們甚至可以一窺數千年前古人的生活狀態。在古代青銅器上曾廣泛出現過饕餮紋和龍紋,這其中反映了早期人類社會對于動物的認識及獨特的表現手法,從饕餮紋最初廣泛的祭祀服務,到逐漸被凸顯王權禮制的龍紋取代,隱含了整個社會的文化變遷,而因祭祀而生的饕餮紋也極大的影響了龍形的樣式,并在最初就奠定了宏大的氣韻和不容侵犯的威嚴,這也使得后來皇家為了彰顯權威,更自然地選擇龍來作為自身的代表,龍形的裝飾也就天然的繼承這樣的氣質。
在古代青銅器中,表面的浮雕裝飾造型復雜,渾鑄與焊接工藝的應用使得龍的造型甚至可以不再局限于器物的表面,游離于器物之外,半浮雕甚至懸空的龍形裝飾不由的讓人驚嘆工匠的智慧和他們的技藝,紫砂“至尊壺”的創作參照了這點,在結合傳統紫砂壺造型及裝飾中的龍以外,還借鑒了經典的“龍柱”的藝術形式,將生動和簡潔融會貫通,在繼承傳統藝術形象的基礎上進行了極為大膽的創新。
紫砂“至尊壺”(見圖1)的造型有著自身特點,其身筒為一個立直的圓柱結構,壺肩寬闊且平和,身筒和壺肩處有明顯過渡,壺肩與壺底上下呼應,壺面內凹進兩者之間,平直的壺面構成了一個帶有鑄造感的筒形設計。

圖1 “至尊壺”
壺肩與壺頸以暗接法過渡,略微升高形成一個簡潔的壺口,圓壓蓋自上而下完全覆于壺口,壺蓋的邊緣做了與壺肩相似的渾角處理,這就使口蓋與壺肩、壺面之間構成了層次遞進的關系,而在壺蓋的蓋面上則進一步延伸了這種造型結構,壺蓋表面以薄泥片鑲接再一次墊高了蓋面,并在中央處再設一層鈕座,三層圓圈線條如同波浪一般展開。
在壺蓋的中心處塑柱鈕,這枚壺鈕與一般的高柱鈕相似,根部略粗,向上逐漸變細,鈕頂開孔貫穿整個壺鈕和壺蓋,與一般柱鈕不同的是,這枚壺鈕上有著顯眼的蟠龍裝飾,蜿蜒的龍身纏繞在鈕身之上,浮雕狀的裝飾讓壺鈕顯得與眾不同并獨具特色。
從上到下的造型制作中,可以說是一環套一環,以中央的氣孔作為原點,長柱鈕、壺蓋表面的裝飾圓圈,壺口、頸之間的過渡,再到平肩到壺面之間的過渡,最后落在壺底,層層的圓形圈線如同水波一樣擴散開來,其造型所透露出的意蘊顯然與作品的主題“龍”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在制作中,圓形的鈕柱相當簡單,只需要將泥料搓成一根圓柱,再用刀切去兩端,取所需要的長度,不過僅如此是不夠的,壺鈕制作的難點是在于對于氣孔的制作上。長長的高圓柱鈕并不完全是實心的,其中間有氣孔,但由于壺鈕的縱深過長,會造成氣孔的通氣效果不佳,同時由于加高了壺鈕的高度,且壺鈕的外部還要加上額外的蟠龍裝飾,這就使得壺鈕本身的重量過大,將會極大的增加壺蓋中央的負擔,制好后使用時也會由于重心上移而實用性不佳,所以必須對壺鈕做輕量化處理,在開孔的同時,從壺鈕根部開始,用鳑鲏刀進行鏤空處理,將鈕身做薄,這樣可以在內部提升了氣孔的通氣效率,同時減輕了壺蓋整體的重量。
壺鈕外則的蟠龍裝飾則可以參照青銅浮雕上的樣式,以貼塑配合鏤雕的技藝仔細的塑造出龍鱗,龍爪等特點,并通過控制貼塑龍的姿態表現出蟠龍繞柱升出水面的藝術效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能夠呼風喚雨掌控江河湖海的龍王,其翻江倒海的藝術加工不知凡幾,關于游龍的塑造有著可以充分借鑒的地方,而在這件作品上,蟠龍繞柱緩緩升騰之勢,便被生動的制作了出來,結合壺鈕上龍的動作,壺蓋表面那一層一層的圈線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釋,水有波紋,且波紋富有規律,一圈圈的增大,同時水自高處往低處流淌,水還有一定的粘性,水流的表面光滑如鏡,這些特性都呼應了紫砂“至尊壺”對于壺身的造型處理,整個壺如同被水流包裹一般顯露出自身輪廓,自然而順暢的將龍的尊貴威嚴,那種掌控水的神獸呈現在世人眼前。
僅僅是這樣還不夠,在紫砂“至尊壺”的壺流和壺把的制作中也始終貫徹了全器的創作主題,通過使用紫砂壺經典的“龍吐水”造型,用一種經過簡化的龍的輪廓,進一步凸顯龍與水之間的關系,筆直的壺流,轉折的方把,都可以視為龍身與水的一部分,前后之間圍繞著龍的形象,簡繁同立,作品將人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集中到中心的蟠龍柱之上,“龍”就確確實實的成為了整個器物的核心。
在全器的制作中,線條的流暢度是最為關鍵的,壺流和壺把的線條將龍的外形輪廓化,減少了不必要的裝飾,并將龍角與經典的壺把融合,反向運用壺把帶飛的技巧,使龍首的造型與壺把自然結合,間接的同壺流達成微妙的視覺平衡,這樣局部而細致的塑造是整件作品制作成功的關鍵。
龍柱是中華民族的標志性建筑,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其開始被統稱為“桓木”,由于古代的“桓”字與“華”讀音相近,所以慢慢的就被讀成“華表”。在我國的北京天安門前就保留了這樣一根“華表”,其上有蟠龍,頂部有蹲獸,這頭蹲獸名為“犼”,由于“犼”的頭永遠望向皇城的方向,所以與至尊的皇帝產生了聯系,在“犼”之下是龍柱的本體,古代帝王是龍的化身,是天下的“至尊”,在傳統的吉祥文化被廣泛流傳,在開放的今天,這樣的文化含義早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裝飾,其隱含的內容包含了悠久歷史所帶來的文化趣味,吸引著人們去探究作品造型背后的故事。這樣一來也就間接達到了創作者詮釋作品文化主題的目的,文化和趣味,藝術創造與呈現,自始至終是這樣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幻想中,一方面龍柱的威嚴與神圣能夠通過作品有限的呈現,另一方面藝術性的表達更吸引人們探究造型背后的文化內容,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
綜上所述,古老的神話傳說,鮮明的歷史印記是永不褪色的藝術養料,紫砂“至尊壺”充分利用每個人心中對于美好事物的憧憬,以一種簡潔流暢的形式塑造出來,給予更多人一個探究歷史文化的窗口,這便是紫砂壺創作的魅力所在。觀賞紫砂壺的魅力,更蘊含了創作者創造紫砂壺的魅力,兩者一體兩面,皆是紫砂藝術最為令人喜愛的地方。